是逆风飞扬还是顺风使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4:39 观察与思考 | |||||||||
—观中国电影“好莱坞化”现象 -留 芳 刚刚过去的2005年,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历史上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如年末贺岁档国产大片《无极》中美轮美奂的亿元特技画面,拥有了足够可被业界与民众评说圈点的资
如今,如果不知道“glocal”这个诞生之初便相貌堂堂,尾韵深刻的英文新单词,那么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将“全球”(global)和“本土”(local)两词合二为一并非电影人的独特创见,然而历经数年艰辛,中国导演们显然已经从中国“黄土地”爬上了“无极”与“神话”的世界高度,以陈凯歌、张艺谋领衔,中国的商业电影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艺术移植”与“商业混血”,目标正如陈凯歌对于花下数亿生产的宝贝《无极》所言:出一部以好莱坞化对抗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高投入,高回报,高知名度演员。这便不禁让人想起早前的本土电影《推手》,太极之道在于绵柔之间有乾坤,陈凯歌的这一推手,便又真正推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在新年中继续需要思索的问题:面对好莱坞化的倾巢来袭,是否应该拿起武器?或者,应该拿起什么样的武器?是该以逆风飞扬之姿面对,还是来一回草船借箭,曲线救己? 身处“钻石矿” 为何掘不着矿 在中国电影界业内人士间流传着一句戏语:如果今天接到好莱坞电影厂商的邀请,不管是哪位,准会一句话不说,卷起铺盖就去。好莱坞在这里成了一张金字招牌,无处不在的好莱坞空气终于取代了自由女神,成为新的美国精神与文化意识的代表。据说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准备定下云南作为未来电影拍摄基地,将与云南红塔集团合作在昆明建设一座大型电影拍摄基地,将它建成“东方好莱坞”。坐拥世界1/5人口的中国,在美国权威报纸看来“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而专家预测,在顺利加入WTO后,中国在l0年内将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而同时中国又毫不避讳地将软肋及时暴露在好莱坞商人面前。尚未全面革新的电影体制,分散落后的基础院线,缺乏资金与数码高科技的待产佳剧,数遍大小奖项惟缺奥斯卡小金人的中国名导名演员……于是,在政策环境内“投资饥荒”与“融资焦渴”促使本土电影人放下艺术视点、身段细节,转而猛攻海外口味,力求以跨国商业性合作达成中国电影的“出口转内销”,并有效实现四大主市场(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市场以及泛中华地区,以北美版权售出为基准实行购片议价)的连环资金流效应。“跨国电影”概念在这一片文艺复兴式的欲望喧嚣上逐渐成型,跨国资本与好莱坞的整套打包营销策略成为国内商业片导演的不二法宝。 目前综观美国电影工业,其总收益构成中2O%是来自银幕营销,而80%则源于后电影产品开发,即电影相关主题产品的营销,而电视和VCD等版权、后电影产品收益,又各占1/3,形成“三三制”。这种大手笔而又明细帐的商业行事风格也转嫁到了中国电影之营运身上。武术、功夫、历史神话传奇叙事等内含东方神秘主义元素的传统强势符号在一个成本更昂贵,结构更复杂,音效、特技更合西方口味的跨国平台上获得了再次新生,“好莱坞”化最终成为中国电影获得异域文化认同与实在票房的进入壁垒。 从2001年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以北美发行权为交换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大腕》,索尼紧随其后加盟张艺谋的武侠片《英雄》,到如今最新出品的《千里走单骑》,《无极》以及盛大开机的《夜宴》,中国商业大片名导对于跨国电影运营之道已越来越熟稔,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高调招标式的民企全程赞助,网络与无线增值运营商的衍伸内容加盟,多厅数码影院的合资兴建……无一不亮示起“钻石矿”真正的主人本色。然而,正如一句谚语讲得好:温水里的青蛙最不觉。毕竟,从好莱坞实行拿来主义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记住它是美国超越军火业排名第二的出口大产业,它是教父,更是无情看准最大利润的精明商人! 消除本土电影“阿喀琉斯之踵” 2005年刚刚成功捧回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导演顾长卫曾说:做好电影要耐得住寂寞。在中国,许多电影人也都心下明白好莱坞“世界电影车间”的恶劣复制批发本质,它的标准与光环又支撑着这种更多依靠大资金注入,运转风险资本展现技术和玩弄概念的美国趣味延伸到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而中国,又正如好莱坞执掌者自己所言,只是他们“心中的第二个欧洲,是好莱坞电影帝国期待已久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新大陆”。 这种好莱坞式的模式光环效应与技术至上主义,容易使中国商业电影的试验者陷入“新技术滥用”的恶性怪圈,弄得不好甚至能扼杀一件优质基底的电影杰作。资深影评家就曾指出,《无极》所费数金请到的好莱坞技术班底所做的一些特效的失真和导演自身对于好莱坞式“技术的自恋和炫耀”,就正是这一怪圈的危险投射。 媒介鼻祖麦克卢汉有一个著名论断,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电影作为最重要的一种国际性媒介,兼具娱乐产品与文化产品双属性。媒介是手段,技术是高级美工,文化才是真正重点,不需要某一种刻意的讨好。源远流长的中国本土文化根基是我们最为宝贵的取材资源,更是我们最坚实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电影自主成长与成功自主输出的优势力所在。 要消除中国本土电影“阿喀琉斯之踵”,应全面做到放映长线化,票价理性化,渠道多面化,不仅在制片本身下好莱坞功夫,更要依赖一种产业关联,形成现代化的多渠道多院线竞争格局,除却国家资助形式的一定数额主旋律电影之外,在更广泛更应形成全球市场冲击力的商业电影发展领域,保证以外资合作或参股等多种形式壮大资金、渠道实力的民营发行公司充当影片发行、营销策划的主力。同时,学习并强化一种档期发行概念,并结合中国本土实际进行创新档期开发运作。在与好莱坞进行大胆博弈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电影大制作意识,更要有本土人才深潜入其电影大营销的浩瀚之海,取其明珠。 一位好莱坞知名人士曾谈及“我们可以说百分之九十的成人电影都是为了销售而格式化生产的,不再像以前一样能提供某种回应艺术的观点”。如此总体说来,对于好莱坞模式的拷贝,只能是一种阶段性的,技术化的柔性参考。不可否认,好莱坞依然是目前世界电影格局的主流,它的发展必然会大于生活。而我们在此方的推手,可以有个迂回轮转。 知己知彼,更好掌舵 在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统一游戏规则下,中国本土电影业若不想玩游戏玩到迷路,就需要关注最大玩家的最新动向。新电影的趋势发布正如巴黎、米兰、纽约上演数日豪华盛大的时装周,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乔装打扮的调研买手与盛装出席的明星焦点:低调是为了真正的观摩分析,灵通市面,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决策;高调是为了提升民族品牌在世界之林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在更高更广的层面获得充分的沟通与产业关系网络,强化自我核心竞争优势。 在中国与好莱坞近年数番互探之后,好莱坞在文化输出上采取的策略亦渐渐形成了几个定路:一是通过对制片、发行和放映整条产业链各节点的投资、开发与合作,在中国培育美国式的现代化电影市场;二是吸引华人导演、优秀演员和其他精品艺术创作人员踏入真实的好莱坞工厂与名利场,如同一种缓冲性的形式招安;三是以对花木兰等中国传统故事人物西式解读为表象的“东方关注”的加强,在文化及主题、拍摄手法上更适应中国消费群的观赏情趣与文化认同;四是通过其他更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向中国市场输出各式好莱坞趣味。 当然,现在最重要的是总结中国电影近两年来的风向路径与最终效果,并从中提炼出新的待改进之处。中国商业电影自2004年依靠国家产业化政策的逐步递进,商业影片名导以好莱坞为参照系的系列试验冲出低谷,电影产量和销售收入双双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度,其间,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影片已占80%以上,国产片票房收入大大超过了进口片票房收入,不少国产电影已成超亿票房,标志了一个多主体投资、多元化融资、多样化发展局面的形成。《无极》、《神话》等国产电影向海外主流电影市场的挺进,似乎也是要映证导演陈凯歌的那番壮语,正开始着中国式的新一步推手。 正如亚欧基金总干事德尔芬•考洛美所说,“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如何发挥本土文化的创造性并通过现代技术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这才是亚欧国家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各国在保护自身文化产业时,有必要创造自由的环境,使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平衡、平等地交流,并通过参与竞争丰富自己的创造力”。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