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化:发展与担责并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0:18 《小康》杂志 | |||||||||
采写/《小康》记者 张志 5年前,集团亏损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2003年,集团面临被兼并的境况;
2004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12.95亿元人民币; 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人民币; 以上的传奇,属于一个叫“太化”的企业。 为此,2005年12月15日,《小康》专赴太原去探索太原化学工业集团(下称太化集团)崛起背后的故事。 力拒兼并 再谋崛起 “兼并是个好事,联合重组是全球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对太化而言兼并是否真的合适呢?通过我半年的调查,发现太化的问题,不是仅仅靠兼并就能解决得了的。”太化集团总经理狄重阳向《小康》讲述道。 狄重阳讲述的是,2003年6月,他出任太化集团总经理的第二天,他接到通知参加“蓝星集团兼并太化”的会议。 太化曾是我国“一五”期间三大化工企业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综合性煤化工基地,拥有3万多职工,50多亿资产,有50年历史,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牌国有企业,为何在2003年里遭到被兼并的“厄运”呢? 狄介绍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太化因观念、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未能与时代的变迁合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集团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其实,在2003年之前,太化在发展中的矛盾就已经凸显出来了。大概五年前,太化每年亏损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状态,职工的生活也没有保障。“那时候,职工堵马路、集体上访的事常有发生。” 2003年的那次兼并大会上,狄力排众议,拒绝了兼并,“如果不从企业内部解决问题,挖掘潜力,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太化的问题。”狄用这个理由说服在场的人士。当时,行政部门、各大银行、蓝星集团的代表都到了会,会场气氛严肃且有点压抑。 此次兼并大会就这样有始无终地结束了,“兼并”的计划也暂时被搁浅了。可是接下来的工作并不轻松。来自社会各界的无数双眼睛盯着太化将何去何从。 在拒绝兼并后,集团领导班子一起分析形势,认真反思过去工作中的教训。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集团提出“必须把解决化肥厂职工脱困作为首要问题,而且必须从水电取暖等基本生产要素抓起”。 为此,太化于2003年6月底在化肥厂区召开了新任班子上任后的首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针对该地区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同时提出合成氨的复产计划。 该会议后来被称为太化的“6·28”会议,也被化肥厂地区领导和职工称为太化的“遵义会议”与“誓师动员大会”。会后太化的一位老同志说,“6·28”不仅生产出了产品,还生产了太化集团经营发展的思想。 紧接着集团领导班子又召开了全集团的经济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依托山西煤电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加快有特色的产品结构,做大、做精产品链,从而全面提升集团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其实,在太化处于困境之时,山西省政府和包括各大银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给予了太化极大的支持,太化发展到今天他们有很大的功劳。”狄一脸感慨地对《小康》说。 随后,太化制定并实施了 “四个一批”(改制一批、破产一批、剥离一批、发展一批)的大改革举措。从对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对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实行破产、对集团辅助系统实施剥离、对增长方式实行转换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和进一步完善。 从太化后期的迅速发展中可以看出,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太化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绿色太化 责任回归 “原来太化有个‘黄龙’,飘在天上,在离太原几十公里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还能闻到特难闻的那味儿。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也闻不到了。” 家住太原市晋源区的王先生告诉《小康》。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励精图治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之后,太化发展势头一直良好。在发展的同时,太化也没有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环保一直是太化极为重视的。“人人关心环保、效益需要环保,全员参与环保”的理念深入了每个太化人的内心,“绿色太化”的口号也由此应运而生。经济发展与环保同行成了太化人的共识。 据了解,为了实现“绿色太化”这一目标,太化提出,要从源头治理,减少排污,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推动清洁生产,努力实现“三变”: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治理,变达标排放为综合利用,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要求一个“提高”、一个“降低”,即提高排放指标,降低排放总量。 太化首先主动关停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合成氨分公司关停了纯碱、甲胺生产装置,铜洗高浓度含氨废水做到零排放,从而从源头减少了氨氮的排放,这几套装置所排放的氨氮占原合成氨氮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同时,太化还实行“瘦身计划”,对附着在身上的众多小实体进行了清理整顿,对25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实体进行了关停,关停率占三分之一。 “这只是我们实施‘绿色太化’以来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太化集团副总经理郑建宏对《小康》说。 《小康》了解到,太化有两座山,一个是渣山,一个是电石渣山,都非常污染环境。现在太化对此进行了综合利用,把渣烧了炼锅炉,产生的蒸汽又发了电,电可以工业用。 “这是一举两得的举措”,郑向《小康》介绍,“现在渣山已经减掉了三分之一。针对电石渣山,又配套上了一个水泥厂,电石渣成为硅酸盐水泥熟料的原料,2006年2月投产后,这一地区尘土飞扬的现象将彻底得到改观。” 同时,太化还投资了1000万元对南堰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改扩容,2005年1月就可以投入使用,每小时处理污水2000吨,太化地区多年废水超标排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实现污水 “零排放”。 据太化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太化仍然投入了1个多亿的资金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打算再投入1个多亿,最终实现“零污染”。 在加大治污投资时,太化对厂区对特困职工、下岗职工、弱势群体也采取了新的扶贫帮困措施。对这一部分人,太化一方面采取了“一厂一次”的办法。企业给职工一部分钱,职工自己也筹集一部分钱。另一方面从关心的角度来给予一定帮助。比如2005年,不论企业职工是否下岗,太化给所有企业职工都安上了暖气,让职工暖暖和和地过冬天。还有的困难户,太化也会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上岗。 “我们通过加速发展,已使几千工人重新上岗。计划再用两到三年,通过不断的发展,把职工的就业问题全部解决。”狄介绍。 在太化再次调整班子之后刚刚一年的时候,身为总经理的狄重阳收到一封署名为“化肥地区部分职工群众”的信。信中说“过去群众天天闹事,而新班子上任后尽管有大批职工下岗,但老百姓不闹了,因为你们做的好多事情都有利于群众。” “相信在全体太化人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和谐太化、绿色太化、百亿太化、百年太化’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狄一脸微笑地对 《小康》说。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