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禽流感疫情专题 > 正文

基层禽流感防疫站调查:向改革要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6:30 新华网

  本刊记者 苏娅

  我国多个地方出现禽流感疫情后,虽然政府的应急机制能够快速启动,但基层的基础性防疫体制确实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或漏洞。造成这种局面的体制性原因是什么?对存在的
问题又该怎样破解?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基层防疫体制的概况。

  贾幼陵(以下简称贾):基层防疫体制主要指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组织方式和组织结构。我国乡镇畜牧兽医站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诊疗、经营等业务工作。

  根据统计数据,2004年底全国36875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有43.5%属于自收自支。全国乡镇畜牧兽医站现有在岗人数为27.6万人,中专/职高和初中文化水平的兽医人员占64%以上。隶属关系上,大体可划分成人、财、物三权归县级管理,接近于县畜牧兽医机构的派出机构和三权归乡镇政府管理,只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两种。

  记:这样的防疫体制在

禽流感的考验下,面临着怎样的问题?

  贾:随着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体制的弱点就逐步显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不分。目前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防检疫任务的同时还从事诊疗等技术服务。诊疗是服务行为,有病的畜禽越多,服务收入就越高;防疫等相关工作却属于公益性职能,目的是尽可能减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必须客观公正地进行,二者在目标上存在着内在冲突;二是机构和队伍不稳定。由于基层站工作条件辛苦,待遇较差,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均不完善,兽医队伍建设困难。有些基层站在改革过程中被整合、撤并,出现一些空壳站,难于履行动物防疫工作;三是工作经费一直没能得到解决,影响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记:近两年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实行站所合并,许多兽医站都被撤并,那么当有重大疫情发生的时候,怎么能保证有足够的兽医队伍投入到防疫检疫工作中去呢?

  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改革做到公益职能与经营服务相分离。乡镇畜牧兽医站既承担防检疫任务又从事诊疗等技术服务,这是我国动物防疫体制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弊端。公益性职能与诊疗工作由相同的部门和人员来担当,有时是穿白大褂的兽医,有时又是执法的检疫人员,削弱了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欧美,一般是由国家统一派驻人员至屠宰场负责为期两年的出栏检疫,为防止在一处逗留时间过久,发生不公正的现象,到期流动,我国也要逐步向这种方式转变。

  2004年底我国共有在岗兽医人员38.7万人,其中33.5万人应该纳入改革后的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人员队伍,剩下的5.2万人将从事技术推广、兽药经营和诊疗服务。通过改革,原来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职能与公益性职能剥离:一部分兽医人员,将通过考试、培训等途径,由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在乡镇从事动物防疫执法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乡镇27.6万的兽医从业人员中,应有22.3万人划归县里直管(派出),这部分人是政府编制内的,由地方财政发放工资,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自收自支;另一部分人员将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逐步分离出去,考试合格人员可成为执业兽医,领办、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机构。这部分人员依然是乡村一级防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兽医行业的国际职业道德标准,在重大疫情发生时,他们必须服从政府安排,从事强制性免疫等工作。

  记:政府编制内的人员还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没有疫情,这部分人会不会无事可做?

  贾:当然不会。我国畜禽养殖量大,防疫任务繁重,按国家规定需要实行强制免疫的畜禽,每年就有160多亿头(只),靠一年两次突击免疫,其有效率最多仅有50%。必须采取常年做基础免疫、按月补免的办法,才能维持畜禽有效抗体水平,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足够的防疫力量。这部分编制内人员在无疫情的情况下每天要完成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监督检查、打耳标、登记、家禽强制免疫等大量工作,将会非常繁忙,绝不应该“清闲无事”。我们力求重视免疫工作,杜绝“轻防重治”和“留病养医”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改革,就能够既保证机构不臃肿,又保证当疫情真正发生时,有足够的兽医队伍投入“战斗”。目前,我国已有新疆、内蒙古、辽宁等6个省区的改革方案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协调各部门尽快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的问题,让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半月谈)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禽流感疫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