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聚焦2006年台湾政局主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11:57 新民周刊 | |||||||||
蓝绿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持续高度对立将是决定新一年台湾政治局势发展的主要矛盾。 2005年,台湾政治局势是蓝绿两大政治力量围绕着上一年的大选争议(“公投绑大选”与“3.19”枪击案)以及12月3日的“三合一”选举,展开剧烈攻防;2006年,台湾政局仍将沿着这一主轴展开攻防。具体讲是一、二、三、四:“一大演变主轴”、“两方内部盘整”、“三大争斗战场”与“四个发展态势”。
蓝绿严重对立与对抗 “一大演变主轴”,指蓝绿两大政治力量之间的持续高度对立将是决定新一年台湾政治局势发展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台湾政治生态严格地呈现了蓝绿“二元化”的基本结构。其原因,一是由于民进党执政当局意识形态挂帅,在整个社会奉行“非绿即蓝”的简单的两分法法则,挑起矛盾,撕裂族群,撕裂社会,以此巩固政权;二是2004年大选蓝绿实力基本相当,从而双方阵营“杀红了眼”,各自阵营坚壁清野,任何人、任何社会团体都被迫“选边站”,容不得社会上有游走于两边的“灰色地带”。 政治生态呈现蓝绿二元化,政治结构又表现出蓝绿对立的严重倾向,这是因为:陈水扁当局执政“吃相难看”,民进党在“立法院”是相对少数,而民进党又坚持“赢者全拿”、“整碗捧去”的基本态度,从而引发泛蓝阵营的不满与反制;此外,两方的领导人尤其是连战与陈水扁之间高度不信任,彼此之间的高度对立,进一步引发蓝绿两阵营的严重对立;蓝绿各自的基本支持群众在国家认同、意识形态、台湾的未来等发展路线上分歧严重,而民进党当局在一系列攸关台湾未来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上一意孤行,政党利益高于台湾全民利益的施政路线,尤其是在两岸关系上采取“战争边缘化”政策,这样,使整个台湾社会出现极端化的行动,由极端化而走向对立化。 在此基本格局下,未来台湾蓝绿之间的对立甚至对抗局面难以根本改变,这是因为:一方面民进党为了巩固其政权,必将利用其手中所掌握的庞大的政权资源对泛蓝持续实施“割喉战”,挑起蓝绿对立;另一方面,随着马英九政治影响力的深入,代表泛蓝出马挑战民进党执政地位的态势明朗化,民进党出于2008年大选中保住政权的考量,也必将进行对马英九的“污名化”行动,“逢马必打”是其基本方略,基本斗争技巧则是从马英九身边人员开始,包括对国民党基隆市长当选人许财利的“弊案”开展侦查,以打击马英九(马英九与许财利曾经并称为“马利兄弟”)。而国民党同样会打击任何有可能在2008年出马挑战马英九的民进党内敌手。这样,无论是蓝或者绿对对方阵营的任何友好、和解的举动都将被视为“软弱”、“投降”,剧烈对抗的举动则会被各自视作绝对的“政治正确”。这也就是主张“和解共生”的谢长廷被陈水扁撤换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为何马英九目前坚决不与陈水扁单独见面的主要考量因素。 蓝绿阵营“内忧”频仍 “两方内部盘整”是指蓝绿两大政治力量在新一年中,内部关系的调整也是重点。 从泛蓝阵营来看,由于“县市长”选举的胜利,国民党士气有所提升,自信心足了,马英九在国民党内甚至在泛蓝系统内的领导权威得到确立,2008年代表泛蓝出马挑战民进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更强。但由此而面临的内部问题也更多:一是国民党政党形象如何进一步提升。马英九说“三合一”选举是民进党自己打败自己,这是比较清醒的认识;二是国民党如何加强内部团结与整合,尤其是如何善待“立法院长”。王金平是比较有实力的“本土型”政治人物,没有人气但有人脉、人缘,王金平对马英九的2008年而言,可能是“成事不足”,但“败事有余”;三是马英九如何整合宋楚瑜与亲民党的问题,亲民党强调其政党的“主体性”,无非是不希望被边缘化,尤其是希望通过宋楚瑜参选台北市长,“以战逼和”来防止国民党对它的并吞,保存一定的政治实力。无论是亲民党还是宋楚瑜,对国民党要夺回政权都是不得不严肃处理好的棘手问题。 从泛绿阵营来看,一方面是县市长选举的挫败不但使民进党所能够控制的地方版图缩小,影响力消退,陈水扁人气与魅力丧失,而且宣告了民进党核心价值的沦丧;另一方面则是民进党无论是与台联党的斗争还是自己内部在权力分配问题上的较量,随着2008年大选推出候选人时程的临近,新一年里将比上一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游锡堃在陈水扁支持下与新潮流系及苏贞昌结盟而当选民进党主席,谢长廷被迫辞去“行政院长”职务,陈水扁提名苏贞昌及蔡英文控制“行政院”是否预示着2008年是“苏蔡配”还有待观察,“四大天王”中的其他两人——谢长廷和吕秀莲——是否心服口服也不无疑问。 北高市长选举牵动蓝绿内斗神经 “三大争斗战场”是指蓝绿在“立法院”、台北高雄市长、市议员选举等方面的攻防。 “立法院”的蓝绿斗争是整个政局动向的焦点所在。无论是苏贞昌出任“行政院长”之后的“行政院”与泛蓝微弱过半数的“立法院”之间,还是围绕“军购案”等内外政策的蓝绿争斗,苏贞昌“冲、冲、冲”的“电火球”个性及急于要政绩的企图,都将使政局的动荡在所难免。特别是围绕台北与高雄市长、市议员选举而展开的蓝绿对抗,又将使台湾社会陷入“泛选举化”与“泛政治化”的泥沼。 “马英九现象” 成为台湾政坛新坐标 四个基本态势中,首先是台湾政党政治加速向两党制方向演变的态势。随着2007年“单一选区两票制”的推行,“大蓝”(国民党)并吞“小蓝”(亲民党与新党)、“大绿”(民进党)压缩“小绿”(台联党)的空间势所必然。 其次是“蓝消绿涨”趋势开始向蓝绿力量消长平盘的态势发展,如果说在2000年之前,台湾蓝绿政治力量的对比是“蓝大绿小”的话,那么,在民进党上台后,通过“割喉”、“释放资源绑桩绑选票”及“检调单位的选择性办案”等多种手段的运用,则使蓝绿力量对比呈现了“蓝消绿长”趋势。但到了2004年底的第六届“立法院”选举则呈现了泛绿势力增长“停滞”的现象,泛蓝地盘与力量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而国民党在马英九新主席的领导下,力争东山再起,“马英九现象”的出现使台湾蓝绿政治力量对比“平局”,呈现“平盘化”趋势。 第三是马英九成为泛蓝新共主的态势,表现在:一是国民党作为泛蓝核心的地位通过2005年“三合一”选举得到巩固;二是马英九作为泛蓝新共主的政治地位开始确立,“国(民党)强亲(民党)弱”、“马(英九)强宋(楚瑜)弱”态势明显;三是亲民党不会泡沫化但趋向边缘化;四是国民党与亲民党合并将提上议事日程。县市长选举的事实让宋楚瑜更加认清政治现实的残酷性。周锡玮与刘文雄是两个相反的典型例子。周锡玮由于回归国民党而获得国民党提名并当选为台北县长,而同样形象清新的刘文雄由于代表亲民党参选而在基隆市长选举中落败,不敌国民党提名的许财利。以“清廉”、“正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马英九现象”成为台湾政坛的新坐标,同时也是2008年大选“风向球”。 第四是陈水扁面临权力跛脚的态势。随着陈水扁人气的退潮,其权力“跛脚”将愈加凸现。因为,民进党选举落败最大的责任者是陈水扁。陈水扁面临“权力失落”与“权力巩固”之间矛盾。通过支持游锡堃当选民进党主席及撤换谢长廷,陈水扁再次显示了他没有“权力跛脚”,但民进党主席选举中出现三组人马(蔡同荣、翁金珠双双出马挑战)本身就代表着民进党党内,已经不再是陈水扁一人说了算。陈水扁提名他不喜欢的苏贞昌,其实也正说明陈水扁已“无牌可打”。因此,民进党“派系战国”时代已经拉开帷幕。撰稿/严安林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