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选择源于儿童心态实为逃避责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03:36 中国青年报 | |||||||||
社会心理学博士 宋振韶 2005年上半年,我前往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刚到那所大学,邀请我去美国的教授便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他向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申请的一个大项目获得了资助。虽然项目拿到了,但是,测量工具究竟是选择A还是选择B,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困扰教授相当长一段时间。教授通过E-mail和电话咨询过的中美专家恐怕不少
眼看项目启动的时间一天天临近,直到有一天,我和教授在办公室继续讨论选择工具的问题,我说:“这样吧,你说选择A的利与弊,再说选择B的利与弊,我记录。”结果,不到半个小时,比较的结果就在纸上了。这时候,该选择哪一个工具,成了一目了然的事情,因为工具A的优势大于B,弊端却小于B。困扰教授多达半年之久的问题,运用富兰克林的利弊分析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人们为什么那么难以做出选择?当人们试图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意见的时候,选择似乎更加变得飘忽不定。富兰克林分析其中的原因,“那是因为我们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并非把所有正反两方面的理由都拿来同时考虑,而是有时想到一部分,有时想到一开始看不到的另外一部分,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目的或倾向性交替的现象,产生让我们困惑的不确定性”。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就没有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当初教授没有咨询过那么多专家,恐怕对工具A和工具B的利弊不会如此了然于胸。 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在根据自己的经历,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对别人做出判断,带有自己经验的深刻烙印。”正是因为如此,不同的人提出的意见都从不同角度把选择的利弊提供给了我们,因此,我们才能够在综合分析别人的意见之后,做出一个更贴近实际的选择。 然而,试图让别人给自己“指一条明路”的要求本身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而热衷于给别人“指点迷津”的人很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误导家”。街头的算命先生擅长给人“指路”,却不认真反省自己为何落到那样的处境。 在中国的家庭或学校教育环境中,儿童常常要求成人“告诉”自己该做什么,而喜欢扮演“权威”的父母和教师也确实愿意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包揽这些选择的权利,久而久之,一个人会养成“依赖”、不愿承担责任的心态。 有一位母亲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她想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每次孩子问她“我是该做作业还是玩电脑呢”的时候,她就说“你自己决定”。有一次,孩子生气地说“我最讨厌你说‘你自己决定’这句话了,你就直接告诉我该做什么好了”。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充满选择的社会。人们面临“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多,然而,有许多人在面临这样的自由选择时,常常抱有的一种“儿童”心态:你直接告诉我应该选择什么。其实,这种要求是害怕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的表现。 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逃避自由选择的情境本质上是在逃避与自由相伴而行的责任。作为成熟的个体,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积极聆听别人的意见之后,经过综合分析,作出一个合理的选择,并勇于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