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媒体治理庸官有利也有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6日09:04 南方都市报 | |||||||||
中国观察之毛寿龙专栏 如何让贪官变成清官,这是反腐倡廉的任务,现在已经摸索出种种办法。但如何让庸官变成勤政为民的官员,却一直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最近有些地方正在尝试用新的方法。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最近,甘肃省兰州市为了治理庸官,发明了一个方法,这就是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推动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比如让政府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在摄像机前办公,然后把其现场接听热线活动的录像剪辑,在兰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 对政府来说,这种做法有助于让民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基本框架、具体运作及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资源和手段,从而做到根据民众的需求来实现政务公开。政府部门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民众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而且,还让各部门官员有一个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对民众来说,通过与政府部门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并且提出的问题当场能够给出回应,其对政府的印象有了现实的基础,这显然会改变其从媒体得到的有关政府的刻板形象,各种传说中的负面传闻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政府部门一把手面对面提出的要求,基本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回应,牢骚和怨言就会由理性的见解和要求所替代。 显然,这有助于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减少政府部门的推诿扯皮,让庸官勤政为民,让民众成为公共管理的推动者,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者,更成为政府治道变革的参与者,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催化剂,从而改变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不对称的局面。 不过,这一方法如果不小心运用,也会有一些负面作用。要让这一举措真正能让庸官转变为勤政为民的官员,还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需要注意民意本身的狭隘性。公共管理需要有民意作为基础,公共服务也需要有民众的需求为基础。不过,民意并非单个人的民意,而是在个人意见基础上综合为公意的民意。民众的需求也并非个人的需求,而是在个人需求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公共需求。一般来说,单个人对公共问题的看法往往带有个人偏见,有些往往是个人问题,个人的需求,要去掉个人偏见、个人问题及纯粹的个人需求,从中提炼出公共问题和公共需求,需要有一个程序,如给一个空间,让其与其他人的需求进行碰撞、协商、讨论乃至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会发生改变,每个人能够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施加影响,但又不能主导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避免个人偏见、个人问题和个人需求进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在媒体的监督下政府官员与民众进行接触和碰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共性,但由于接触时间非常密集,这一过程高度浓缩,其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要避免这一问题,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民意和民众需求的表达、聚合机制就可以了。 新闻舆论监督非常有用,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公共性。不过,新闻舆论往往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实际上,每个人的新闻形象和新闻语言往往与实际的人有很大的差异,在摄像机面前,无论政府官员还是民众都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使其具有很强的礼仪性色彩,结果往往就是其礼仪性言论和行为会主导民意表达和公共政策的进程。这显然会让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偏离其本来的规律。要避免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新闻舆论成为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在开始的时候新闻舆论监督可以作为推动力量,但长效机制还有赖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制度化的沟通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专栏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