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村官”是不是形象工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9:44 上海青年报

  北京开始面向200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村官”。竞聘成功者第一年平均月工资2000元,第三年将达3000元。此外,工作满两年考研,还能享受加10分;在校期间已通过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的,成绩有效期延长,合同期满后经面试合格,可优先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观点一】少对“大学生村官”吹毛求疵

  □解本友北京此举在网上引来非议:有人说“村村有大学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有人说“农民当村官怎么没有这么好待遇,这不是歧视吗”,有人质疑“是否符合村民组织法”,等等。这些说法,有点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说法有吹毛求疵之嫌。如,说这是对农村村官的“歧视”。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一地高薪引进人才是对本土人才的歧视,为什么要反对用优惠政策引进大学生?至于是否违法,如果质疑者认真看全北京政策的全文,肯定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评价一件事情的是非功过,应该看整体。北京用优厚待遇吸引大学生当村官,利大还是弊大,应该是我们评价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如果利大于弊,就应该在鼓励的同时,尽可能消除弊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首先看农村是否需要大学生。农村要发展,离不开人才。笔者生长在农村,知道农村对人才的渴望,对大学生的呼唤。去年

清华大学生那篇《乡村八记》农村调查,也说明了中国农村太需要大学生了。当然,大学生不一定都是人才,但从基本素质、整体水平上衡量,从国内许多地方“大学生村官”的实践,从长远发展看,“大学生村官”确实对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是否需要到农村去?目前看,大学生到农村,一些诸如职务晋升、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各种保险的缴纳、档案和户口的管理等待遇问题,是个现实问题,大学生去农村的“钱途”与“权途”,远远不及在城市内光明灿烂。此外,“跳农门”也是一些农村学子上大学的重要目的,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城内“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而不愿意“倒退”去农村。

  大学生就业难,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不愿去农村,诸多现实令人尴尬。如果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农村,既能缓解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更贴近民生,更利于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

  【观点二】“大学生村官”是历史变革承担者

  □马龙生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不能否认大学生的报名热情很大程度是冲着以上待遇去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时下村官的素质起点与知识结构,大大落后于客观要求,亟须视野相对开阔,能跳出小圈子思考问题大学生们来改变现状。组织部门不仅给大学生当“娘家”,而且为他们落实待遇,大学生们当村官的热情,也很难说没有一种职业精神的激励。

  不难想象,二十多岁的大学生,去知识信息贫乏的乡村,要经历怎样的磨炼。不用说做出成绩,能够融入农村并被村民接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不易,虽然有阅历不深、环境反差等表面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系、农村与城镇的长期隔膜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村官的现实意义,我想就不应该止于“大学生有了职业,乡村有了活力”之类的表面化。深入地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大学生村官”就极有可能是这一历史任务的突破口。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大学生村官是在为这样的历史变革,做出自己的探索和担当。

  “大学生村官”目前还缺少统一规范的法规、制度支持,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角色定位还相对模糊。据悉,北京市的这次公开招聘大学生村官,由10个部门联合发文,责任、权利、待遇等规定比较细致,这在当前无疑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我们更期望大学生们在规范的村民自治大环境下,能够像普通求职者那样,接受村级组织的自由聘用,在农村工作中增长才干,并能逐渐进入村民的“海选”视野中,而不是现在统一组织的选配式招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