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河南登封市长竞选记:三票制选拔首先要过民意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10:16 南方新闻网

  39岁的朱是西,为官15年,但最具戏剧性的变化莫过于此。

  2005年11月底,河南登封市市长出缺,担任市委副书记的朱是西,论资历、论党内排名、论工作业绩,在市领导班子中均靠前,一时成为接班的热门人选。

  如果不是横空而出的“三票制”竞选,这次的市长更替,也许就一如往常般平静,但
现在,朱是西发现,跟他竞争市长宝座的一下冒出了63人。

  3年前,正是朱是西参与设计和推动了“三票制”竞选,他没想到,自己最后也成了参与者,并且因此而胜负难料。

  □本报记者 胡念飞

  竞选

  角逐是从2005年12月5日开始的,当天,郑州市委组织部宣布,用“三票制”选拔其下辖的登封市(县级市) 市长候选人。

  何谓“三票制”?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璋告诉记者,既改变以往的干部任用模式,尝试采用群众推荐票、素能测评票、差额表决票这三票来选拔官员。

  朱是西当天前往报名,毫无疑问,朱是西是一个有望问鼎的人选,他从2003年起任登封市委组织部长,其后任副书记,至今已3年,一直分管组织、党建等工作,工作卓有成效,而在党内排名上,前面两个副书记都已接近退休年龄,按登封市一位干部的说法,“轮也该轮到朱是西了。”

  出人意料的是,报名竞选者众,组织部门透露,从12月6日8时30分始,到12月7日18时止,一共64名干部参选,“竞争之激烈,超乎预料”。

  这局面也让朱是西颇有点紧张,但他仍充满自信,“我在登封工作多年,自认群众还是认可的。”

  按照“三票制”的规则,候选人首先要过“民意关”,王璋告诉本报记者,这里界定代表民意的,指郑州市所有正处级以上干部和登封市正科级以上干部,他们将召开民主推荐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64名候选人中,遴选10人。

  12月9日17时,推荐开始,郑州会场340名代表开始投票,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当晚,登封市正科级以上干部也投票选出了候选人。

  结果不出所料,朱是西以高票胜出,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第10名因有两人票数并列,竞选者因此变成11人。

  12月14日,第二票——素质测评——开始了,这一票是评委现场打分,通过知识测试和演讲答辩,测试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束后,再按一定差额比例,依分数高低,当场确定第三票的入围人选。

  “一踏入考场,我就感觉像超女比赛一样,非常残酷。”参加竞选的吴福民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看着满屋子的评委,还有三台黑洞洞的摄像机对着我,心里真是有些小紧张。”

  吴福民是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他是朱是西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在这一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16名评委,按规则要求,评委们包括2个专家、4名县(市)、区主要领导代表,4 名县区工业、农业、城市建设、旅游等部门选出的干部代表,其余为组织部门的干部。另外,5名来自登封的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旁听。

  “现场盯得太严了,”一位竞选的干部告诉本报记者,“现场所有手机都被屏蔽,每一位考生都有市纪委、组织部的人盯着,就是上厕所也一样,考试时只能一次进一人,考完试也有人看着。”

  测评的次序由抽签决定,正是此时,朱是西第一次感到“有些不吉利”,因为他抽到最后一个进场,“这意味着评委们已经工作了5个多小时,可能已经累了。”

  而他的竞争对手吴福民抽到了好签,“第6个,很理想的位置”。

  这一轮的角逐,历时五个半小时,最后得分:吴福民以884分高居第一,朱是西位居第3名。

  “我非常满意我的现场表现,却没有得第一,可能还是人家比我优秀吧。”朱是西对这个结果有些不甘心。

  不过对于两人的现场表现,无疑大家都见仁见智,郑州市委一位领导就告诉本报记者,“朱是西现场表现不错,讲的很全面,吴福民则一针见血。”

  这次角逐的结果,共淘汰7人,剩下的是吴福民、朱是西等4人。

  竞争越来越激烈,民间传言也越来越多,各种说法都有。朱是西坦言,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落选

  一路过两关、斩七将之后,4位候选人开始接受组织部门差额考察,此后,竞争者筛选为3人。

  12月22日上午,第三票——也是最核心的差额表决——拉开帷幕,按照规则,3人将由郑州市委常委会票决出2 人,然后再由全委会票决出最终人选。这两轮投票,全部是无记名投票。

  常委会票决时,出现了戏剧性一幕:一共15位常委投票,吴福民以12票首先胜出,但朱是西和另外一个竞争对手王福松得票同为9票。

  经过紧急磋商,常委们决定再次投票,结果朱是西胜出,比王福松多9票。

  涉险过关,朱是西终于迈上了最终的“PK台”,但对这最后一关,他心里已经有些没底了,“我一直在基层工作,全委们可能对我不是很熟悉。而吴福民在市政府工作,可能与全委们接触较多。”

  当天下午16时40分,41名全委会委员参加投票,当场唱票,媒体现场报道,最终的结果是:吴福民得22票,朱是西得19票,两人以3票之差,决出了最终胜负。

  在最后一个台阶上,朱是西落败。但让他聊以自慰的是,自己毕竟得了19票,只比吴福民少3票,他对本报记者说,“这证明咱还不差。”

  对于这场角逐,郑州市委副书记祁金立分析,“其实就差两人,朱是西就胜出了。”

  尽管胜利的最后喜悦只属于一人,但吴福民和朱是西却发现,两人无意中都成了河南的名人,一位领导甚至对吴福民开玩笑,“选个县级市的市长比选省长还热闹呢,选省长报纸只登一次,你都被报纸登了无数次了。”

  朱是西虽然落败,名气却一点不比吴福民小,郑州甚至出现了关于他天天上报纸的顺口溜。

  收获还不止这些,祁金立副书记告诉本报记者,郑州市委考虑到朱是西的表现同样十分优秀,可能选拔其为正县级领导。

  渊源

  2006年2月7日,登封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如果不出意外,由组织部门推荐的吴福民,作为惟一人选,将在10日当选为登封市长。

  “这将是三票制推行3年来,选出的第一个正县级领导。”朱是西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这或许是一句颇让人感慨的话。事实上,3年前的此时,朱是西正在为选谁当交通局局长头痛,而正是这次“头痛” ,后来催生了“三票制”。

  朱是西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我记得至少15人通过各种途径表示,想当交通局局长,可以说选一个得罪一大批,很多人都是上级领导打招呼的,怎么也要交待过去。”

  这事一拖大半年,各方意见都很大。后来登封又连发特大煤矿安全事故,9个乡镇分管煤炭工作的副职人选也变得非常敏感。

  为摆脱窘境,登封市委书记张学军下狠心要改革,“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走出一条新路。”

  在其直接过问下,组织部开始拿方案,“能不能采用公选?”

  但这一方案首先就被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璋否定了,“一是没新意,二是公选最大的缺点是选出的干部往往理论水平较高,实际能力不强,适应期长。”

  实际上登封也不乏公选经验,此前该市已进行6次公选,选用了91名科级干部。

  无奈之下,郑州市委组织部和登封市委组成考察团,赴外地考察,“转悠了一大圈,也没找到好办法,”考察团成员张红伟告诉本报记者,“我们便决定自己搞新的。”

  张红伟是郑州市委组织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三票制”的智囊人物。他和朱是西等人想到了国内有“两票制”选举村干部,但这种办法强调群众基础,却少了能力考察环节。

  “我们何不两票加一票,搞个‘三票制’呢?”张红伟向记者讲出了当时的灵机。

  王璋当时还想到了科举制,“这一制度的缺陷在于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僵化,但却实现了相对情况下的穷人和富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不然的话,也不会出现陈世美要饭进京赶考。”

  “三票制”因此出炉,第一个试验就用来选拔登封市交通局局长。

  方案一公布,干部们都议论开了,只有6人敢报名参选,经过“三票制”竞选,最后常兴文意外当选交通局局长,他原任该市徐庄乡党委书记。“本来我想自己祖宗三代都是农民,既没有过硬的后台,又没有找过领导,即使参加,也只能是个陪衬,没想到却成功了。”

  “三票制”一炮走红,此后,郑州在全市开始推广,组织部长王璋透露:“已经用‘三票制‘选拔了六百多名正县级以下干部。占干部选拔总数1/3。”

  2004年12月,徐光春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三票制”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先后四次批示,认为“三票制”是创新思路、创新办法,是坚持原则、发扬传统的最有效途径。

  据本报记者了解,2006年,河南省拟推广这一做法,用来选拔地厅级干部。

  争议

  “在原来的干部选拔过程中,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拉票跑官,”王璋说,“人们已经习惯认为,出现拉票现象正常,没有反而不正常了,能拉票者有本事,你拉我是看得起我,不拉是小看我。”

  “‘三票制’正是在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目前干部选拔体制内的最大民主。”祁金立副书记认为,“它不违反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更不违反相关法律。

  中央党校教授梁妍慧则认为,“三票制”实现了提名、考察、表决等三个方面的突破,对过去的干部选拔体制无疑是大胆的改革,甚至是颠覆。

  “但‘三票制’并非万能药,它更适合选拔本地干部。”王璋告诉记者,“三票制”有着独特的使用范围,比如说选外地干部,它就不太适合。

  不过外界也一直在质疑,“三票制”是不是作秀?郑州一位网民就曾发帖说,“三票制”中的群众推荐票,实质是单位领导的特权票;素能测试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成了一些人的主观臆断;最后一票则依然是少数领导说了算。

  对于这一质疑,王璋的回应是,“三票制”成立的前提是相信大多数群众和领导干部能坚持正义和良知,否则,任何选拔制度都没有用。

  “过去,一个干部靠住一个领导,如果这个领导敢说话,可能就升官了,而现在每次都无记名差额票决,结果很难预料。”祁金立透露,“在选拔一市直单位正职时,民间风传一位人选已被内定。事实上,群众推荐关这位人选还得了最高票,但到真实测评能力时,却得了最低分。”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