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推进平价战略现有公立医院怎么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5:44 南方周末 | |||||||||
作为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平价医院已从沙盘推演迅速进入实操阶段。试点的主要思路,是在现有的公立医院体系之外另起炉灶,新建一批平价医院。“平价医院才是真正的公立医院”,这是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平价医院的定位。就这个意义上说,推行平价医院战略实质上就是重建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平价医院为何要另起炉灶?毛群安坦言,虽然中国大多数医疗机构都还在戴着“公
代价之一是成本过高。仅仅一个初具规模的海淀区上地医院,建设资金即达千万元以上,如果加上运行成本,如果再多几所平价医院,海淀区何以负荷?海淀区的财政实力在全国区县中属于一流,海淀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 代价之二是可能资源闲置。现有公立医院体系积淀了最强大的公共医疗资源,如果只是用于市场逐利,岂不有违公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之本义?现有公立医院都做平价医院固然不现实,但对于公共医疗服务并非不能有所为。否则,现有公立医院体系置身公共医疗服务之事外,无疑是公共医疗服务的重大损失。 如何整合现有公立资源?这方面,广州市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市卫生局日前表示,将整合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医院,将公立综合医院“整合”改造成“平价医院”,而不是另起炉灶新建一所“平价医院”。这应该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现有公立医院体系必须回归“本位”,成为公共医疗服务的主力。这不仅是法理使然,也有现实的路径。 现有公立医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端的大型医院。一类是低端的社区医院,包括农村乡镇医院。社区医院实力有限,市场逐利非其所长,往往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接近社区接近平民,注定了社区医院更适宜为平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现有社区公立医院应转为平价医院,构成平价医院的基本力量。至于高端的大型公立医院,可以在明晰产权和强化监管的前提下,维持其从事市场竞争性质的特需医疗服务的传统定位。 公立医院应摈弃可能存在的双轨制:定位平价医院的应有充分的财政保障,使其可全力投入公共服务而无后顾之忧,并禁绝其市场逐利;定位市场的则须切断其权力通道,使其无法挤占公益蛋糕,盈亏自负,风险自担。总之是公益的归公益,市场的归市场,而不许定位含混,左右逢源,以确保好钢用到刀刃上,确保有限的公共资源真正用于公共服务而不是假公济私。 社区医院转为平价医院,社会效益方面的投入产出比率,较之另起炉灶要大得多。惟一的难处可能是社区医院的量比较大,虽然无需新增投入成本,维持其运行仍耗资高昂。但这也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至少有三个办法:其一是现有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主要投入到社区医院中,而不再主要投入大型医院;其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卫生总费用的政府投入会越来越大,社区医院的生存状况就会越来越好。其三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国有产权收益,应继续用于公共医疗服务,投入社区医院。这是大型公立医院尽其公共服务天职的可靠路径,既忠于理想又兼顾了现实。 总之,重建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不能只是新建平价医院,如何推动现有公立医院转型,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是重建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方面并非空谈。广东方面已经宣布,“十一五”期间广东将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大型公立医院,主要公共资源将到社区门诊,为此广东将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制度。这个独到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实施平价战略最关键的环节,则在卫生行政部门的自我转型。早在前年召开的北京“两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即已指出: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改变原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老板”和“总院长”的角色。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卫生行政部门如果只是公立医院的“总院长”,则很难引导公立医院由自我逐利转向公共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必须超然于各方利益主体之上,成为所有医院包括公立医院、平价医院的真正监管者,全力提供公共医疗服务。只有这样,平价医疗服务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