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传统拜年礼仪遭遇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冲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10:45 国际先驱导报

  传统的拜年礼仪遭遇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冲击时,“年”味越来越淡,今年的短信拜年作为“新”的过年习俗已经让人添堵

  我们该如何拜年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郑阳报道 吃年夜饭的时候,李学忠的手机响个不停。这位来
自上海某大学的老师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短信拜年,有学生的,也有同事的,还有工作上遇到的同行的。“回都回不过来。”李学忠让自己上大学的儿子编了个短信帮自己群发,“交给他处理了,人年纪大了,忙不过这些事情来。”

  往年李学忠看到短信的时候,还挺乐呵。今年他把短信拜年总结为几个特点:一、重复多。许多短信都是编好的,发信人顺手转发,常常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发一样的短信,狗年拜年,看上去满眼都是狗叫;二,不落款,转发带来的问题就是没有落款,常常收到短信不知道是什么人发的;三,记不住,因为发的人多了,所以记不住谁发了谁没发。这个年,拜得就和没拜一样。

  没完没了的拜年短信

  李学忠的感慨是共同的。有媒体把发短信拜年称为新的春节习俗,报道说:“发个短信拜年,是越来越多手机用户春节期间离不开的生活内容。据估算,春节7天长假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预计为120亿条左右,在上年春节假期这一数字为110亿条。”如果按照全国2亿多手机用户平均计算,每个人都用短信拜了50多个年,效率算是相当高的。

  然而许多人对于这样的拜年短信却产生了新的看法。“走过场,没什么特别的感情。”一位30出头的季先生对记者说。他自己是做生意的,每到节假日就要搜集这样的短信,给自己的客户、关系户发去。“发了就表示自己的心意到了,当然对于重要的客人和亲戚朋友,发短信之外还是要走动走动的。毕竟发短信就那么回事,随便一写就得了。”季先生的手机储存了800多个号码,加上他的通讯录上,每到节假日,他就要发1000多条短信。

  在这种情况下,短信拜年出现了新的变化。看到那种顺口溜式的短信,顶多念念玩玩罢了。一般情况下,我就把储备的短信随手发一个算是还礼。”许多人向媒体表示,原创的拜年短信,哪怕是最简单的祝福,都让人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比那些花哨的短信强多了。甚至有人一条同样的短信一共收到了24次,几乎都快产生幻觉了,感觉就是一个人在恶作剧没完没了发短信。

  “更逗的是,我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短信,落款却是完全不认识的另一个人。后来我儿子告诉我,肯定是朋友收到别人发来的短信,随手就给转发了。这样拜年,让人心里挺别扭的。”李学忠告诉记者。

  科技发展下拜年方式的变迁

   除了短信之外,过年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

贺卡拜年成为了流行的时尚。当时的贺年卡不是学生的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1992年春节前分拣量达到250万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当年的邮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因为电信发展快了。

  寻呼拜年是90年代初流行的方式。北京最早的寻呼台是126台,1992年春节每小时寻呼1万次以上。1997年已经有寻呼台推出预约拜年,北京有寻呼机用户上百万。李学忠对此记忆犹新,1995年大年初一他回了十几个电话,全是拜年的留言,就因为他的寻呼机是数字的而不是汉显。“别人拜年还要我花钱听,现在想起来还是挺可笑的。”李学忠回忆说。

  在1995年,1/5的北京人打长途拜年。1983年,北京近一半的长途电话需要话务员人工接转,用户挂一个长途电话需要等几十分钟。而到了1993年,北京长途电话可以直拨全国2000多个城市、县,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比例可在99%以上。电话业务的增长,使得电话拜年成为了新的时尚。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大年夜,家家户户的电话都处在繁忙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友圈子的扩大,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当年流行。当年的新闻报道显示:“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

  但是网络用户毕竟没有手机用户发展地快。到了2000年之后,手机短信拜年也就越来越多,在手机用户2005年突破3.4亿之后,手机短信拜年变得流行起来。短信拜年,拜得不但是个礼仪,还是个新鲜劲和热闹劲。由于春节拜年短信的猛增,市场潜力巨大供应量不充足,职业短信写手的头衔也应运而生。春节短信写手炒得最热的时候,同时给几家网站写短信,一个月下来能挣5000多元。

  年味是如何淡化的

   许多人都和李学忠一样,还记得儿时给爷爷奶奶,姑姑伯伯拜年时的场景。老辈儿的人都记得,初二必须到岳父家拜年、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些礼仪从盛行到消失,固然与现代通讯技术的流行息息相关,但是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大有关系。过年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往的过年,是一家难得的团圆日,这一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哪怕再远都要赶回家中过年。如今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讯让团聚和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同时,随着日常联系的增多和人际关系的扩大,过年的串门拜年也成为了以往的习俗。许多人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过年,比如旅游休闲。在这种情况下,年味变了,拜年自然也就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

传统文化的淡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使得许多旧的礼仪习俗也在被取代。

  但是不变的是真情。短信拜年之所以遭到诟病,往往就是因此引起的,因此有人评论说:“有手机的人都知道,短信大部分都是转发,你发给我,我再转发给他,有的甚至连原发送人的名字都没删就转发了,接到这样的祝福短信,很难找到被祝福的温馨感觉。本该给人带来愉快的祝福短信,竟然成了堵心的事,还不如不发呢。”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