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死亡指标”就能少死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0:02 红网 | |||||||||
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这是目前中国安全生产的四个指标。但就是这四个指标,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反响。有人不解:死亡人数还能下指标?国家安监总局有关负责人郑重澄清:下“死亡指标”事实上是为了少死人!(2006年2月16日中国新闻网) 一段时期来,人们把“量化”作标准,什么都讲“量化”,结果把个好经给念歪了
“量化”本来是个“好经”,量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并为目标管理服务,一个充满数字和图表的“量化”是很漂亮的,但绝不如此简单,量化体系一旦遭遇扭曲就会发生许多奇怪的事情:超市里没有小偷怎么办,要不要扮个小偷去抓抓?事故中一次死亡“只有”20多人,这样的领导难道就不要辞职?一年内发生事故不止两次,但一次性死亡人数均不足10个,这样的官员就能继续当官?再有,如果下面隐瞒事故真相,修改死亡人数,是不是就可以让他的乌纱帽永保无虞?过去只听说,学校争生源、服务业争客源,而“争死人”闻所未闻。“尸源”指标的出现岂不是说死人越多就越好,不死人或死人少就等于工作没做好? 把死亡人数作为量化指标,那还会有多少人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呢?无论死20人还是30人,只是量的不同,没有质的区别,都是以生命丧失为代价的。对安全生产进行指标量化,从而达到少出事故、少死人的目的,想法不错,然而,如果不把安全生产放在心上,设这样的指标又有何用呢?这种以生命的多少来衡量安全生产是否达标,既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漠视。至于遗体火化以完成数量多少作为奖罚标准,实际上是以死多少人为基础指标,而一个时期内的死亡数量多少又是人的主观努力无法控制的,那么,这样的指标怎么好说完成或超额完成呢? 指标是刚性的,但指标也有真假,“指标造假”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无可否认,我们的行政管理工作,通过目标、任务、数字等考核是必要的,一些部门的“量化”考核方法是恰当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指标难以直接量化,有些项目即使量化了意义也不大,过分使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难免会产生弊端,也容易挫伤或抑制创新思维,从而有碍于社会科学地发展,滋生浮躁、肤浅……这也从另一面折射出我们社会传统的、而且现在仍常见的一种“政绩”观。这种“政绩”观以具体指标为向导,以指标完成为目的,而忽略了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完成目标的程序,忽略了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科学性、激励性体现在哪里呢? (作者:严宝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