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球化为什么这样感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1:51 东方早报

  正在北京访问的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博士在阐述对德中关系的看法时,讲了这样一段话:“100多年前,德国公使曾对清政府的官员说,从德国到北京已不再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只要几周就行。如今,从柏林到北京不过只需要几个小时。我们甚至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建立起沟通的渠道。”德国外长这样讲,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为了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同文化能够迅速沟通的全球化新时代。

  有西方历史学家认为,在一战后到二战前的那段时间里,全球的贸易交往规模相当可观,并据此说那时的全球化程度与现在相比并不逊色。但是,他们注意到的只是经贸方面的交流,却忽视了文化上的交往。从文化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的大交融、大交流的局面。

  全球化为不同文化族群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为简捷的条件,但它同时也使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等许多方面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在建立之中,处于转型期的不同文化的族群因实力不同而承受着不同的压力,进而造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对这种现象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特性身份,从较狭窄、较亲近、较社群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和特性。

  实际上,身份认同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文化的交融、交流是一件有利于全球化的好事情,它有助于促进大家的沟通,但它也有负面的作用和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虽没有优劣之分,却有强弱之差。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美国文化的影响力会如此强大,而它的副作用也会如此强烈。

  强势文化因为占有的资源多,自然而然地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影响,形成冲击,并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引发竞争,引发某种程度或在某个领域中的零和结局的博弈。从目前的状况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至少会给弱势文化族群带来两个变化:一是他们不得不接受一定程度的同化,甚至部分地放弃或改变原有的信仰或习俗;二是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层面上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

  全球化没有世外桃源。对弱者来说,你想成为强者吗?那么好吧,你就要接受强者的规矩,而接受强者的规矩,也就意味着至少要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强者的文化,或者是部分地放弃自己的文化,因为规矩是文化的产物。

  欧洲、中东地区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绝大多数穆斯林移民和其他族群的移民一样,他们到西方国家谋生,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他们既想要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信仰完全不变,又要很顺利地融入西方社会,特别是主流社会,实践表明这是不大可能的。当然,西方社会也很难真正接受他们的融入。

  如果我们把这个图像再放大一些,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中东地区的发展,来看伊拉克战争,来看伊斯兰面临的挑战,大体上也就可以理解,美国人要在伊斯兰文化的土壤里种植西方民主的大树,为什么必然会招致极其强烈的反弹。

  放弃或改变自己的文化绝不只是像欣赏异域风情的表演那样轻松愉悦,它有时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就像一个人在外力的强迫下,突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只是像饮食、睡眠这样普普通通的生活习惯,他也会产生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而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如果将某一类人抛弃,或长久地将他们置于边缘状态,他们当然就会产生“找不到北”的感觉,最终难免会有绝望情绪的蔓延,后果也可想而知。

  全球化走到今天这一步,对人类的智慧和能力都带来了许多新的考验,而文化大交流、大交融的冲击波不过才刚刚显现。任凭弱者被边缘化,最终将会危及强者的生存,因为我们毕竟已经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这个道理讲起来并不艰深,但是,依据美国人,或是西方人开出的“民主药方”,我们真得就能够有效地消除这种文化上的绝望感吗? (文 丁刚 作者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曾常驻欧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