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街头少一些乞讨身影是我们的心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5:35 温州新闻网

  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冬到来之际,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跪坐在路边、身前一个装“毛票”的盆碗流浪的乞讨人员,让人们多了一份关注。

  对于这一群体,有人说影响市容,有人指责不劳而获,当然更多的人是同情和怜悯。但不管怎么说,流浪乞讨作为一个古已有之、各国均有的极度弱势群体,的确是客观存在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2003年,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寿终正寝
”,代之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四字之差强化了政府的救助责任和义务,废除了行政部门剥夺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对救助则提出“公开、自愿、来去自由”原则。据报道,针对近期全国范围大幅降温,各地警方与城管或开展“温暖行动”,或出动去寻找流浪乞讨人员,劝说其接受救助。然而,人们仍能不时在街头看到乞讨者瑟瑟发抖的身影。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我们不得而知,而透过记者镜头,一些流浪乞讨者似乎对救助也并不积极,时常采取躲避态度。他们为何宁愿蜷缩在寒风凛冽的桥洞、路边,也不去暖和干净、提供热饭热菜的救助站?

  个中原因想必是多方面的。一是乞讨者对新《办法》未必了解,见到警察、城管也有畏惧心理,执行多年的“强制收容遣送”更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令其仍“心有余悸”;二是目前救助站的救助期一般最长不超过10天,这对流浪乞讨者实际仅是“权宜之计”;三是某些地方“救助,温暖,护送,打击”的口号,颇具“胡萝卜加大棒”意味,这显然也让乞讨者产生戒备怀疑心理。

  此外,救助站遇到的问题同样不少。据说,如今居然出现一批所谓的“跑站人”,这些人专门钻救助政策的空子,不仅到救助站骗吃骗喝,还想方设法骗车票,再转手倒卖牟利。一些人短短数月便能将全国大城市“跑个遍”,拉帮结伙后,骗救助还成了“团伙事业”。还有的打工者,并无经济困难,可一到年节前就往救助站跑,声称“钱丢了”,要求救助,实际就是想骗张回老家的车票。对救助站来说,这些人都是自愿来的,能不“救助”吗?这些招数的确还真让有关部门头疼。

  《救助管理办法》只是一种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目标并不包括以流浪乞讨为生计者。然而,目前城市中相当数量的流浪乞讨者,却并非仅是“一时无着落”,或者说他们之所以从农村或老家来到城市,就是要以乞讨、拾荒为生,少数的甚至还以乞讨作“生财之道”,这才会出现了不愿去救助站,或即使被救助、或送回老家再次进城的现象,反倒是那些“不该被救助者”频频“造访”,骗吃骗喝骗车票……

  《救助管理办法》的确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观念上的突破,体现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上的文明进步与人性关怀,但还不足以解决城市流浪乞讨这一社会性问题。如何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救助服务、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在内的机制,尽可能使流浪者能自食其力、回归社会,这才是关键。而对那些流浪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更需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与保障,使其能够在家维持基本生活,获得应有的义务教育等。而当前最现实可行的是鼓励民间组织、宗教团体、慈善机构建立类似“食物分发”的长期机制,这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也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给予他们应有的人格权利尊重与人性关怀,做出更多实际工作,流浪乞讨问题才可能得到逐步缓解。

  总之,在北风吹过的街头,少一些乞讨身影是我们的心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