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全国两会关于新农村建设布局的七大亮点解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4:51 新华网

  据《领导决策信息》第8期文章《2006全国“两会”七问》,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将于近期开幕,刚刚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是今年“两会”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些都将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七个方面的问题亟待代表和委员们认真讨论和解答。文章全文如下:

  《领导决策信息》首席时政分析员

  ■ 连续三个“一号文件”表明党解决“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全面深化

  ■ 连续三个“一号文件”表明中央对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下了最坚定的决心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将分别于200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的第一年,“两会”将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此,中央政治局已于2月21日召开会议讨论规划纲要的草案稿。除这一具体议程之外,作为一年一度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刚刚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是今年“两会”最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新农村建设从何处破题?怎样扎实推进?如何避免盲目攀比急于求成?这些都将是“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而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代表和委员们认真讨论和解答。

  一问“两会”: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

  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专家指出,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格局,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同时,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实践:2006年黑龙江省计划安排农业方面资金44.9亿元,增幅为38.6%。江苏省财政今年对“三农”的投入将增加30亿元以上,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

  二问“两会”:如何让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问题: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和东部地区2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须规划先行,这已成为共识。专家指出,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二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实践: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各县(市、区)政府要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地,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准填湖(塘)、毁林,不得破坏田园风光;加强宅基地的规划与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实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2006年2月5日召开的武汉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条铁律:建设新农村,一律不许举新债,如造成新的农民负担,要追究责任。要列入试点村湾的,必须经过把关审核,防止不具备条件一哄而上。

  三问“两会”:如何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六成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实践:福建省2006年1号文件《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解决就医、上学、就业、饮水难、资金五大难题。甘肃省今年用于基础教育的资金将达13亿元,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免。河南省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将由25个扩大到65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占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

  四问“两会”:如何防止新农村建设变成单纯的农村环境建设?

  问题:“十一五”规划《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4个字,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单纯的农村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关专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实践:安徽省已经提出,要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全省开展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通过培育特色经济、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发展公共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等措施,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广东省《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中确定了全省“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十大目标,包括:到201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达2000万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达90%以上;到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6200元以上等。

  五问“两会”:城市政府工作重心如何向农村转移?

  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需要强调的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不仅仅是城市政府工作中心向农村的延伸,而是整个工作重心、职能设置、资金投入等的全面转移。要以城乡统筹为核心,以新农村为重点,对城市政府功能进行再造和升级。

  实践: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了城乡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市长直接抓统筹,市级各职能部门把工作范围和重点向农村延伸,城乡统筹的合力初步形成。在财政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方面,北京市已经明确提出市政府建设资金中,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重点投入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上海市也把城市发展的重心从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郊区。今年将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城镇建设,加快新市镇开发建设,加强中心村改造建设,逐步形成由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左右中心村构成的城镇体系。2010年郊区城市化率达到75%左右。

  六问“两会”:如何培育新农民?

  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培训,要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还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实践:从2006年起,新疆将在全疆200万户农牧民中开展大规模的致富技能培训,每年实现转移非农产业培训30万人,转移城镇就业人员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3万人。河南省将启动实施全省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为农民办好十件实事,将新建县、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分中心和基层网点100个,逐步建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基层网络,争取到2010年,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目标。

  七问“两会”:如何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如何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专家强调,要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引导各部门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引导和组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三是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实践:……(我们期待着)

  相关链接1:

  专家解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读2006年“一号文件”,提出新农村建设“五个五”:

  ●五句话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个方面 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第一是经济建设,第二是农村的政治建设,第三是文化建设,第四是社会建设,第五是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

  ●五个坚持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五要五不要 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五个目标 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推进

  相关链接2:

  央关于“三农”问题的8个“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