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治新闻 > 正文

评论:医生收回扣被抓凸现看病贵顽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7:36 华商网-华商报

  ■胡志勇

  昨日本报报道了“西安市儿童医院医生收回扣现场被捉”的新闻,对于这次被逮了个正着的“医生收回扣”事件,舆论的挞伐是不可避免的,但挞伐之后必须有更深的反思跟进,如果不彻底改变“硕鼠”左右逢源的环境,那么对个案的曝光将很难触及问题的本质,结果就是“硕鼠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医生和医药代表的交易,实际上牵出了一个早被揭露得体无完肤的利益链条:药厂—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医生—患者。在层层逐利的境况下,最后的买单者就只能是患者,水涨自然船高,于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愈演愈烈,直至陷入目前“人民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医院不满意”的尴尬境地。

  如何拆解这条利益链条,无疑是一条“按图索骥”的改革之路。这个链条反映了一个导致“看病贵”的直接因素:

药价居高不下。目前各类公立医院收入一般包括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药费差价,而药费占各类医院收入的比重最大,这就是当下医院“以药养医”的现状。

  所以,在解决“看病贵”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医药分家”就成了关键改革之一。在此方面,江苏省已采取了实质性动作:把药房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属于医院,经营权通过招标交给医药公司经营。这样的目的就是直接斩断医院和售药间的利益关系,医院在药品上无利可图,自然就没有了“小感冒也开几百块钱药”的逐利冲动。

  在“医药彻底分家”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可以采取过渡性措施———药品正规地公开招标。用大大方方的公开招标代替“医药代表偷偷摸摸塞红包推销药品”的地下活动,从制度上堵塞“暗箱操作”的空间。

  这只是链条下游的一些措施,在“上游地区”同样需要配套改革跟进,否则“上游”的泛滥仍然可能殃及“下游地区”。“上游”问题其实同样复杂,在药品报有关行政部门审批方面,就存在诸多漏洞。国家曾连续17次发布

药品降价令,但百姓依然得不到实惠,除了最终销售终端———医院“积极变通”做些手脚外,药厂在最初的新药审批环节也大做药监部门的文章。有资料显示,在2004年我国一年申报了上万种新药,而美国一年只有100多种,这上万种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涂脂抹粉”后摇身一变而来的,一旦上市价格就翻了几番。可见,许多药的价格在诞生起就“起点”很高,治病治本,前段时间披露的国家药监部门的腐败案显示:药价虚高首先要从源头上强化药监部门的监管职责。

  除此之外,还有社区医疗卫生、医药分家后增加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医药公司泡沫化趋势的控制、医药流通体制规范等方面的改革,它们最终都和现行一些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各个层面的改革也和行政部门自身的改革和监督密不可分。

  相关专题:法治新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