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当心精英独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1:27 民主与法制 | |||||||||
2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功能厅,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 两个素来被认为是水火不容的学者坐到了一起,讨论“如何理性地反思改革”。 杨帆认为,以后的改革要通过人大先立法,要公众讨论、民意测验。而张维迎则认为,正确的观点是不需要投票的, 否则谈不上尊重科学。张认为,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
□郭松民 西谚有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网友套用这个句式,发明了一句“中谚”:张维迎一说话,公众就发笑。 凡是在中国生活的人只要凭经验就能明白:如果中国有哪个阶层从改革中获益的话,那么“干部”无疑应该是获益最 大的阶层之一。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这个阶层的典型特点是“不落空”:他们在“下海热”的时候下海,“出国热”的时候 出国,“文凭热”的时候拿文凭,住房改革的时候以低价拿到豪宅,公车改革的时候拿到巨额“车补”,“阳光工资”的时候 狂涨工资,还被逼着“带薪休假”……总而言之,近二十多年来,所有的好事他们全没有被拉下,所有的倒霉事都与他们无缘 。到如今,“干部”已经成了今日中国几乎唯一能够给人带来保障和安全感的职业,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成了中国竞争最激烈的 考试之一,这样一个阶层怎么可能是“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呢? 但是,在仔细研读了张维迎教授讲话的主要内容后,我又有点笑不出来了,因为他的话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 链条:“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因此“改革必须补偿现有利益群体,否则改革就进行不下去”。 不夸张地说,像张维迎教授这样将自己的政策主张自封为“科学”,拒绝社会公众的“投票”,实际上就是在公然主 张精英独裁!这意味着主流经济学家以及他们所依附的利益集团,在发现已经无法用公共利益来为自己的私利进行包装,并且 自己已经为民意所彻底抛弃之后,便索性赤裸裸地亮出了底牌,决心用反民主的手段继续垄断所有利益。 正确的观点也需要投票 □魏文彪 “正确的观点不需要投票”有违民主公正的普适价值。在任何有关全体民众福祉的重大事项上,广大民众都有发言权 ,这种发言权绝对不能被某一个或几个人所垄断。建立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基础上的决策更能保证公正性,因为社会各界广泛 参与,社会各阶层声音就都能为决策者所听到,就可能会有更多阶层的利益被考虑进决策之中,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 对某些阶层利益的“特殊照顾”及对另一些阶层利益的忽略。而当各阶层与各集团利益相持不下时,“投票”即民主协商无疑 是更接近于公正的行之有效的决断办法。 决策只有建立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尽量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护,也才能避免因为缺 少协商与有失公正而滋生不满情绪。相反,未经过充分讨论、只体现个别人士与阶层“智慧”与利益的政策,则容易因为有失 公正而引发社会动荡。 “正确的观点不需要投票”,这样的说法实际就是“没必要反思改革”说的另一种说法。是否坚持改革道路固然毋庸 争论,但对于具体领域的改革路径,却并非没有反思与争论的必要。这既为部分领域的原有改革路径(比如医疗体制市场化改 革思路)“已经失败”的论断所证明,同时也是让更多民智及更多阶层声音与利益进入改革总体规划的需要。必须认识到,真 正的改革不应惧怕反思与争论,相反还应对反思与争论张开手臂,因为对改革具体路径的反思与争论将使决策更为科学、完善 、公正,从而能使改革因为得到更多拥护而强化改革自身的力量。“正确的观点不需要投票”其实是一种“掩耳盗铃”,如此 掩盖矛盾甚或只是为既得利益阶层张目,只会有损而绝不会有益于改革大业。 为小众谋福的理论并非“科学” □舒圣祥 按照张维迎教授的改革“科学”,“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换句话说,改革必须首先聚集改革成果以满 足既得利益,在现有利益群体得到充分“补偿”的前提下,再考虑辐射“补偿”其他未得利益群体。而引发人们普遍不满的分 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既得利益还不够“尊重”:领导干部对私利追求还不够张扬,各色资本对 改革的干预还不够大胆,“主流经济学家”为企业家说话还不够肉麻。 然而,这种“强者总该是最强者”、“最多受惠者最大利益”的改革“科学”,却忽视了一些基本的前提。亚里士多 德说:比平衡财富更重要的是平衡人们的欲望。对既得利益的“补偿”,其实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不会有满足的一刻。而且, 现有既得利益的产生并不全部来自于公平的竞争序列,有很多是来自于权力异化、资本异化的非正义改革结果。 诚然,改革在既得利益和未得利益之间,总是倾向于更多地满足既得利益。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并不是继续存在、 一直存在乃至上升为改革“科学”的理由。相反,这说明既得利益意志太多地侵入了改革进程,未得利益话语权被无情剥夺, 已经使改革偏离了公平公正的轨道,改革在以大众的名义为小众谋福,这正是值得反思的改革乱象,怎可上升为改革“科学” ? 不能只听精英声音 □王毅 我赞同杨帆先生所言,重大改革必须预见后果,并且要对改革的后果负责,要立法,要公众讨论、民意测验。因为, 这是一种对改革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也是重大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民主程序。这种决策看似可能有些繁琐冗长,但却有助于 决策者不会凭借着某些精英人士的游说而冲动决策。 中国的改革,需要的不是冲动与冒险,更不是无限地试错与纠正,而需要科学民主的程序。而科学的决策,则取决于 对各方声音的分析与综合,对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审视。显然,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倾听那些所谓精英人士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 。 改革决策固然是少数人做出的,但由于改革决策总是事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而改革决策时的依据不能仅仅被少数 精英的话语权所垄断,如果说现在进入到对改革进行反思阶段的话,那么这恐怕也应算是一个有益的反思吧。 改革的阻力 来自哪里 □李克杰 可以预见,张维迎的“改革受损论”和“既得利益补偿论”一定会受到猛烈抨击,因为他在为既得利益者说话。笔者 的态度是,张维迎的“改革受损论”不无道理,而他的“既得利益补偿论”则值得商榷。 “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这是一句大实话。改革就是改变不合理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 分配制度,从而达到在政治上更加民主法治,经济上更繁荣发达,分配上更加公平合理。那么,在旧体制下谁是不合理体制和 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呢? 实行依法治国是我国最大的改革工程。要依法规范国家权力运行,限制官员权力行使,这使得领导干部失去了旧体制 下的许多权力,以权代法、以言压法,言出法随的权力风光不再。不仅如此,各级官员还要申报个人和家庭的财产收入状况, 自己及其亲属还要远离许多商业经营,甚至连自己的官车也要被改革掉。正因为在旧体制下,领导干部的既得利益丰厚,因此 他们才是改革的“最大受损者”。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相对利益”,这种利益具有不合理性,因此成为改革的对象 和内容。事实上,在旧体制下,哪个阶层享有的不合理利益越多,哪个阶层在改革中的相对利益受损就越大;相反,在旧体制 下哪个阶层获得的合理利益越少,哪个阶层在改革中相对利益受损就越小,而在改革中获得的实际利益就越大。事实证明,农 民是旧体制下的最大受害者,他们的既得利益最少,因此在改革中受损也最小。 改革受损者在改革过程中不支持改革、消极对待改革甚至给改革“使绊儿”也是毋庸置疑的。我国领导干部个人财产 收入申报制度迟迟不能建立,公车改革长期不见进展,很能说明问题。因此,明确改革受损阶层就是把握了改革的阻力来源, 这对于消除改革阻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障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