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制定措施促进卫生服务 社区医院24小时接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04:06 京华时报 | |||||||||
去年底,北京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的总纲领。今年1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完成,《规划》详细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目标、设备配置标准、服务管理规范等。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解 读:市民看病最多走15分钟 【意见原文】到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城乡所有社区,基本实现城镇地区居民出行15分钟以内、远郊平原地区居民出行20分钟以内、山区居民出行30分钟以内可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目标。 按照规划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具备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功能,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和方便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权威解读】市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邓小虹说,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这些服务,综合起来说就是“六位一体”,这基本上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部职能。 居民满意率成考核依据 【意见原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公示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并将街道(地区)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村)委会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满意率作为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权威解读】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与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吴永浩说,评定满意率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居民的网上问卷调查或电话、入户访谈等方式进行。市区的管理机构将依据调查结果对社区站进行奖惩,决定其生存。 社区卫生中心全天服务 【规划原文】运用适宜的中西医药及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服务。 【权威解读】吴永浩说,以前有关部门没有对社区卫生服务明确提出服务时间标准。通常情况下,社区卫生机构只提供8小时服务,这样就使得市民夜间问诊无法在社区内进行。明确时间要求就是要从服务上保证“小病在社区”这一社区首诊制度的实施。 中心城原则上不设病床 【规划原文】原则上中心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病床,可设日间观察床;确有实际需求的农村地区,可根据乡镇卫生院标准,设置综合病房床位。 【权威解读】邓小虹说,这样做意味着取消了社区卫生机构的住院诊治权,也就是说,社区卫生机构只能诊治小病,需要住院的病人则要转入大医院治疗。 邓小虹还表示,允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日间观察床,就是为了满足患者常规输液等需求。 健康档案力争一户一档 【规划原文】居民健康档案应由社区全科医生负责填写,做到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统一归档、一户一档。 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契约式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的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实行首问负责,保证健康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权威解读】邓小虹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将使社区全科医生对所填写档案的居民长期负责,方便为市民提供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如果全市每个家庭都建立了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机构还将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等有效监控,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完善。 不过,“一户一档”还只是社区卫生工作的目标,现在正重点做的是对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的建档工作。 每两三千人配一医一护 【规划原文】全科医生按照服务人口1:2000-3000配置,全科医生与社区护士的比例不低于1:1;预防保健人员按照服务人口1:2000配置,其中妇幼保健人员按照服务人口1:5000配置、精神卫生保健人员按照服务人口1:20000配置;其他人员按照实际需求配置。 【权威解读】邓小虹说,按比例配置是经过科学测算制定出来的。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看小病的需求。如遇突发疫情或群死群伤等事件,市民还是要向急救中心求助,将病人直接运往大型医院诊治。 名词解释 ★双向转诊 根据“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及时地为病人提供转诊:凡社区医生看不了的疑难重症,迅即转到对口的大医院治疗;在大医院看病的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回社区进行康复治疗。如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用武之地,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矛盾也能有所缓解。 ★全科医生 执行全科/家庭医疗的健康照顾者,其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他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对于家庭成员来讲,不论其性别、年龄,或所发生的身体、行为及社会层面的问题,均能以独特的态度和技能提供持续性与周全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必要时也适当利用社区资源及专科咨询,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指导。 访 谈:慢性病费用试点包干制 就北京市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市卫生局妇幼与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吴永浩。从1985年开始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吴永浩,见证了北京市社区卫生20年的发展历程。 比其他地区早开展10年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 吴永浩:北京市的社区卫生发展在全国来讲是最早的。在1985年左右,北京就开始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全国最早的一个全科诊所就出现在北京东城区的朝阳门。北京还在全国首先拥有了全科医生的队伍,成立了专门的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可以说,北京的社区服务工作比全国其他地区至少要早10年。 医护人员缺1.2万左右 记者:按照《规划》的要求,每2000至3000服务人口要配备一名全科医生和一名社区护士。按这个比例,医生的资源充足吗? 吴永浩:目前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工作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也就7000多人。在这方面,我们大概一共需要2万人,因此,缺口达到了1.2万人左右。其中,全科医生一共大概需要7000人左右。 三项措施填补人才缺口 记者:这个缺口如何填平? 吴永浩:首先,要对在职的这部分人进行培训;其次,鼓励一些大医院的退休专家到社区医院继续发挥作用;第三,加强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但这些都只是目前救急的办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符合要求的全科医生队伍,有专门的全科医生培养渠道。 慢性病费用包干制明年推广 记者:怎么样控制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以确保低价优质呢? 吴永浩:我们正在进行这方面探索。比如实行包干制,一个医生负责一个病人,每年一个病人给他固定的费用。如果他控制得好,病人这一年没有花多少钱,那剩余的钱就给医生。这样,医生就会想办法花最少的钱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病治好。去年,我们已经在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了半年的试点。 此外,我们正在与市劳动保障局做一个慢性病费用管理控制的试点,在社区医院对慢性病的治疗进行包干,希望能了解治疗这种病到底花多少钱是合理的,并且确定一个治疗的规范,为今后包干制的实行奠定基础。3月下旬,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启动这个试点,目前确定以城八区为主。明后年,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刘薇 宋合营 相关专题:京华时报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