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工会视点:扶贫解困需要社会合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01:08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代表委员呼吁:别让困难职工群体过多承担改革成本,要从制度层面促进帮扶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本报北京3月8日电(记者赵福中 王娇萍)“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等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就困难群体的解困问题提出的明确要求,连日来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如何尽快在解困上破题
,有效帮助和维护困难职工群体合法权益的问题也骤然升温。

  发展成果:理应让困难职工共享

  【事件】贵州省遵义铁合金厂,已负债停产达42个月。因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该厂又无法宣布破产,全厂4000多名职工下岗,每人每月只能靠不到300元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目前该厂改革改制工作向前艰难推进。

  【观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卞耀武委员:下岗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以及企业退休职工仍然是目前城市困难群众的主体,他们曾经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作出巨大贡献。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体制转型的代价转为个人承担、市场竞争日益严峻、某些工作失当或制度缺失或历史遗留问题未获解决等,造成一些企业困难、职工贫困。但不管何种原因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再让他们过多地承担改革成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改善困难职工群众的生存状态,就必须贯彻落实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高度重视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精神,从各地实际出发,对完善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进行分类安排,逐步推进规范社会资金筹集和使用的新机制。

  形成合力:进行“造血式”帮扶

  【事件】河南省郑州市近日出台《意见》,明确指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困难职工群体解困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动员全社会联动,建立完善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意见》规定,教育、房管、工商、劳动保障、税务、城建、卫生、经委、商务、工会等部门对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其提供和创造相应的就业、创业帮助,解决好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切实帮助他们脱困。

  【观点】天津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子鹏委员:就如何解决好困难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市委书记张立昌提出了“不让一家一户职工因生活困难而过不去”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天津市各界共同努力,在落实好“两条保障线”的同时,为因各种原因没有纳入“两条保障线”的城市困难人员建立起了第三条保障线,通过开展包括送政策、送资金、送岗位、送培训、送技术在内的形式多样的帮贫解困措施,实现了从过去“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的转变。对困难职工,我们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绿色帮扶卡”,为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开展医疗、教育、住房等全方位扶持,逐步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群众帮扶解困长效机制。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西南兵工局党委书记何世斌委员:在西南兵工集团,困难职工群体由三部分人组成,即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退休的老职工、厂办大集体企业职工和面临破产改制的企业人员。像西南兵工局存在的这种困难群体现象在全国也较普遍。抓好这一群体的解困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逐渐提高退休职工工资;二是国家应加大对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三是须通过发展来解决破产改制企业的职工安置、待遇等问题。

  “中央重视了,地方落实了,再加上各级工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困难职工问题就有望解决。”尽管解困破题需要克服的障碍不少,但受访代表委员们却充满信心。

  ■链接

  2005年度全国参加联系困难职工户活动的各级领导干部160.7万人,联系职工家庭189.7万户;参加联系困难企业活动的领导干部33.9万人,联系困难企业7.8万家。

  全国已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的基层工会20.7万个,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的基层工会4.8万个,送温暖基金结存额19.7亿元;全国已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的基层以上工会6590个,送温暖基金结存额18.4亿元;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工会已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2200个,帮扶困难职工381.6万人。

  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地方工会开办职业介绍所2557个,累计成功介绍439.5万人次;建立职业培训机构2776个,累计培训691.5万人次;累计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借款3.9亿元,获得小额借款的14.0万人;兴办再就业基地4431个,累计吸纳下岗失业人员90.0万人。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