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华坦言现行科学评价论资排辈严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03:19 新京报 | |||||||||||
政协委员六次“发难”,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坦言目前创新文化不尽如人意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等四部委高官答记者问现场。本报记者陈杰摄
“自主创新”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两会上引起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在高度赞同之余,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就这些担心和疑问,新华社记者昨日“连线”了科技部部长徐冠华。 问题1 “自主创新”满天飞,谁真谁假? 鼓励创新杜绝“假冒” 「委员疑问」王弭力委员:自主创新满天飞,从南到北,从传统领域到高新技术,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就成了一个自主创新的大国,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把这么多自主创新都加起来,中国早就成为“创新型国家”了。自主创新究竟有无概念和内涵?有无界定? 中国人“一阵风”的习惯对自主创新会有什么影响?对这种现象如何看? 「部长作答」徐冠华:全社会都关注自主创新是好事。但是推进自主创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有坚韧的执著和持久的耐心。无论是大创新,还是小创新,我们都鼓励,但要杜绝“假冒伪劣”。 问题2 科技投入增加了,效率能不能增加? 经费使用全程监管 「委员疑问」陈剑虹委员:今年中央财政性科技投入将增加到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现在人员、设备和资金都有了,但是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我想问:建设创新型国家,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如何整合好这些资源,运用好这些科技投入,提高投入效率? 「部长作答」徐冠华:“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进一步突出重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农业等社会公益类研究和基础研究等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人才队伍和基地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经费监管制度,对科技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 问题3 企业真的能成为主体吗? 坚信企业能成创新主体 「委员疑问」任玉岭委员:我们在调查时了解到,上海企业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达75%。一边是科技经费迅速增加,一边是科技对外依存度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真的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吗? 「部长作答」徐冠华:能! 通信领域的中兴、华为,家电领域的海尔、海信,汽车领域的奇瑞、吉利……现在不是已经有很多实例了吗?有的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几十亿元。我始终坚信,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自主创新的市场方向,切实增强国家竞争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 问题4 创新文化能跟上吗? 深化改革创造创新环境 「委员疑问」刘玉岭委员:论资排辈、枪打出头鸟……传统文化中既有鼓励创新,也有不利于创新的一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环境能跟得上吗? 「部长作答」徐冠华:创新文化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对科学的积累、队伍的培养等长期安排重视不够,一些科学家不能淡泊名利、潜心科学研究;没有形成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宽松学术氛围,在现行的科学评价中,论资排辈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抑制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为此,我们要深化改革。 问题5 年年反浮躁,科研浮躁何时了? 信息公开扭转局面 「委员疑问」黄尚廉委员:年年说浮躁,年年反浮躁,浮躁风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刹住?我们要小心“黄禹锡事件”在中国重演。 「部长作答」徐冠华:为扭转这种状况,科技部采取了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专家信用管理、完善科技经费监管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下一步,我们还将发布《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监督办法》,实现经费监督的制度化和长效性;建立专业化的项目管理机构;明确科技部、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管理职责,建立制度化、全过程、权责明晰、分工协作的监督责任机制;建立“一站式”的科技经费管理信息平台,科技项目全部网上申报,加强信息公开,欢迎全社会监督。 问题6 高层次人才何时走出“短缺”? 科技鼓励探索宽容失败 「委员疑问」高文委员:人们从内心呼唤杰出科学家。国内缺乏领军人物,更是缺乏科学大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特别是在IT等领域,许多优秀人才都在外企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部长作答」徐冠华:我们要进一步倡导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于冒尖、甘于寂寞的创新文化,为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今天的“小人物”,明天也许就是大师。国家自然基金、863、973等重大科技计划均对支持青年学者自由学术探索和非共识项目有具体的安排。科技部对“小人物”的支持也有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对于具有自由探索特征的项目,在立项时采取特殊的评审机制。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