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书记”“小书记”能否互留通讯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0:05 红网 | |
3月9日中午,在北京河南大厦的一张餐桌上,河南代表团来自最基层的11位村党支部书记代表——赵明恩、刘志华、李连成、张荣锁、王发水、王孝江、王建奇、孙贵、宋丰年、徐德全、郭中奎,成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邀来的座上客(2006年3月10日《河南日报》)。 徐光春书记一直是“两会”新闻的焦点之一。前几天,他毫不隐讳地宣称自己是“ 如果站在平等的角度来看问题,徐书记请村支书吃饭,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可以互通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另一个是互相鼓励,“小书记”从“大书记”身上得到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大书记”从“小书记”身上得到建设新农村的力量。 做客这种形式虽然很好,但是只能偶尔为之,不可能成为常态。全省只有一个省委书记,却有几千个村支部书记,无论是“大书记”请“小书记”,还是“小书记”请“大书记”,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时彼此空间距离遥远,无论“大书记”请“小书记”,还是“小书记”请“大书记”,做客的成本都太高了。 即使不考虑做客的经济成本,“大书记”想走村入户做客农家也是很难的;除了书记出行的组织纪律而外,地方基层的“保护性”接待,让“小书记”无法随意接近“大书记”。至于“小书记”想到省委面见“大书记”,那就更加不容易,除了“大书记”时间紧张外,门卫制度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如果“大书记”和“小书记”希望保持联系,办法当然非常简单,就是互相留下自己的通讯方式就行了。见面没时间,写信费周折,那么,打电话就把问题解决了;如果需要详细交流,那么发电子邮件就把问题解决了。 现代技术不能完全拉近心理距离,但是可以拉近时间和空间距离。建设新农村,需要上下齐心,所以,保持信息灵通和真实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从信息资源的价值来衡量,物以稀为贵,“大书记”的通讯录属于紧缺资源。因此,是否互留通讯录,至少从理论上说,主要取决于“大书记”的意愿。 稿源:红网 作者: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