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高校尝试按人口比例招生 推广破冰之举面临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1:17 郑州晚报
高校尝试按人口比例招生推广破冰之举面临难题

  全国录取分数线的不一致,导致不同地区的学子们即使考个高分也不一定进入理想中的高校。部分地区由于录取分数线较低,反而使得高考分数不高的考生能进入理想中的高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3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向媒体披露,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法大学将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招生指标首次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一举措,究竟能给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高考带来哪些变化?这种做法能否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实行招生指标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目前还存在着哪些阻力?在这种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下是否可以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高考移民王馨的升学之路

  在北京某大学读书的王馨现在还感到庆幸,她的家乡在河南省三门峡,她是通过高考移民的方式才于2005年考入了这所重点大学。

  王馨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一般,让父亲王拥军操碎了心,在考取高中后,王拥军决定给女儿想个办法,让女儿当高考移民,到河南省外读高中。按当年考分计算,河南省的重点大学录取线比北京、上海等地高出100多分。王拥军一下子又看到了希望。

  王拥军首先想到的就是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北京市。2002年,那里文科重点才462分,而河南的重点分数线是562分,北京比河南低出整整100分。但北京户口的门槛却非常高,因此作罢。

  “上海也不错,只比北京高35分。”王拥军想,但很快他就又放弃了,一次去上海出差的情形还深深印在记忆中,买了一份盒饭就花去了20元,消费高得无法承受,只好也把上海放弃了。

  最终,王拥军把目光放到了海南,因为此地的高考录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而且户口迁入相对宽松,物价水平也不算高。

  和王拥军想法相同的家长还有很多,这就造成了海南从1998年到2002年间,外来考生由100多人发展到6669人,引起了当地考生的不满。有的学生投书报社,称他们学校的前50名,已没有本地人了。于是海南便制定了严堵高考移民政策:凡在本地参加高考的非本地考生,除必须有海南户籍外,还规定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后两个学年必须在海南就读。这就意味着为了那100分的优惠,王拥军夫妻二人必须放弃在三门峡的工作,全家从河南迁往海南。很快去海南读书的方案也被淘汰。

  经过无数的周折,王拥军最终选择在天津一所高中为女儿报了名,虽然3年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高达十几万,但这里相对于别的地方要轻松些,既有高校集中录取线低的优点,又没有举家搬迁之类的麻烦。

  2005年,王馨在天津参加了高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成绩超过了天津重点录取线10分,顺利地进入了北京的一所高校。

  “偏心”的高考分数线

  和王馨一样,为能考上一所好大学,移民外省参加高考的考生并不在少数,为了制止防止外省考生流入本地,各省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屡禁不止。郑州市一位姓刘的高中教师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在高招录取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高招录取分数线要比其他省份高的多。”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称,目前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现了严重的倾斜,连续几年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北京和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录取分数线差距最大。

  据历年高考资料显示:2004年河南的文、理科重点线分别为599分、589分,而北京的分别是474分、491分,分别相差125分和98分。2003年北大在河南的文、理科录取线均为648分,而在北京的文、理科录取线分别为590分和600分,比河南低58分和48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数线的悬殊,周洪宇认为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不均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举例说,2004年河南的总人口数为9717万,是北京人口1159万的8.38倍,2005年河南的考生总数多达72万人,是北京9.87万考生的7.29倍,而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名额投放数为313人和320人,却分别是河南录取名额78人和57人的4倍和5.6倍。此外,河南总人口和考生数9717万和72万均是浙江总人口4719万和考生31.3万的2倍多,而浙大在浙江的录取名额是2456人,是河南74个录取名额的33倍多。

  录取公平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点

  关于破除高招中的录取不公平问题,在2005年全国两会上就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在2006年的全国两会上这一问题仍然热得烫手。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31位人大代表联名递交了一份名校高考分数线应该全国统一的议案。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巡视员李文成教授在去年接受《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采访时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考生众多,但由于录取分配名额有限,导致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些家长想方设法把学生户口转到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或者转到新疆、西藏等地,试图以此来享受分数更低的待遇。这些都是不正常现象,可能会漏掉很多优秀人才,也不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涌现、培养以及科教水平的迅速提高。他建议说,最起码教育部所属高校招生过程中应该一律平等,因为这些高校是属于国家的,录取分数线应该统一。

  在今年两会上周洪宇所递交的议案中,还提出了一个投放录取名额的新思路:第一,各重点高校可留下5%的名额作为自主招生名额,利用这些名额在所在地、全国甚至全球去自主招收高素质的、有特长的优秀学生;第二,录取名额投放可以参考4项指标:一是该省(市、区)的总人口数,二是该省(市、区)的总考生数,三是该省拥有的“985”工程高校数减去全国各省平均数,四是上年在该省(市、区)投放或实际录取数。

  周洪宇认为,总人数、总考生数都要作为录取名额投放的参数,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为了照顾河南等12个无“985”重点大学的省区,要考虑将一些重点大学多的省(市)的名额适当减一点,对没有重点大学的省(区)则适当加一点,这主要是为了求得更大的公正和平衡;由于改革是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还必须参考上年投放或实际录取名额。

  依据这个思路,周洪宇还设计了一个录取名额投放计算公式,按照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北大2006年将会从河南录取145人,而2005年北大只在河南招了78名考生;清华2006年将会在河南招收133人,而2005年清华也只在河南招了57人。

  中国政法大学的破冰之举

  3月6日,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向媒体披露,今年该校招生指标将首次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今年学校计划招2000名学生,用2000除以13亿,再乘以各地省份的人口数,基本上就是下达到各地的指标数。

  2002年至2005年连续4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在河南的招生情况显示,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河南招收了74名考生,录取的最低分数为603分,而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录取分数为文科512分、理科541分;2003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河南招收考生79人,最低分数为611分,而在北京录取的分数线文科为522分,理科为541分;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河南的招生数是85人,最低录取线文科为626分,理科为629分,而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录取了200人,录取线文科是525分、理科是560分;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在河南招收了92人,录取线文科567分、理科610分,当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的招收人数为185人,文科录取线是537分,理科548分。

  徐显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政法大学,而是全中国的政法大学。全国的所有大学如果都能像中国政法大学这样,按照人口比例下达招生指标的话,就能够保证高等教育的相对公平。

  3月7日,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一位姓鲁的工作人员说,学校按照人口比例下达招生指标已经确定,目前正在制定详细的方案,在各省的具体招生名额也还没有最后确定。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刘主任也称,在制定2006年招生计划中,各省的人口数是最决定性的要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校所在地区、历史因素和体现向中西部倾斜这3个因素。

  中国政法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分配招收名额,中国政法大学将能在河南招收145人左右,比2005年将多出50多个名额,但2006年究竟能在河南招收多少考生,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和145人相差太远。

  改革推广面临多个难题

  中国政法大学在今年将要实施的招生改革,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全国统一录取等建议能否在短期内实现?一些专家对此并不乐观,他们认为改革录取名额投放目前还面临着众多难题。

  周洪宇认为,高校录取名额分配计划的改革目前面临着两个难题。首先是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实施了985工程和211工程,这两个工程在实施过程中,985工程的学校和211工程的学校都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征地以很低的价格给学校,客观上减轻了学校发展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出于回报,把录取名额向所在地倾斜。

  此外,高校录取名额分配改革面临另一个难题,就是从2002年起,各个省市实施高考自主命题,到去年几乎有一半的省市实行了这项制度,如此一来,各个省之间的试卷没有可比性,没有可比性怎么能够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也就无从谈起。

  “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就决定了高校录取名额分配改革的进程不会太顺利。”周洪宇表示,高校招生指标分配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渐进式实施。(郑州晚报记者 张锡磊/文 王梓/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