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贫困研究生暴露高校助困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8:13 郑州晚报
贫困研究生暴露高校助困软肋

任相虎回到家里,就在地上打地铺休息。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贫困研究生暴露高校助困软肋

  已经辍学回家的妹妹,在守护着母亲。“我的妈妈只能在这里等死了,没有办法,自从1月17日病情被查出来后,她就没有再去过医院。”任相虎哽咽着说。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图



  核心提示:为了求学,他曾经收过破烂,卖过报纸,拉过石头,自己一顿三餐只吃馒头,最少的一个月所有的花费才68元,平均每月的生活费和学习费总共不到150元。在现实的大学校园,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学习和生活上的强者,也就是所谓的高校贫困生,为了理想,他们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面对求学和就业,他们要在现实和理想中博弈。相对于本科生,这些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贫困生则没有那么幸运,不少人认为这是他们咎由自取。有公众认为,争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也许,制定相关的贫困研究生助
学政策在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越来越显得急迫了。

  一个月花费68元的研究生

  2月27日晚,持续了一天的大风之后,河南开封的天空飘起了雪花。

  河南大学法学院2004级民商法学研究生任相虎,在宿舍里收拾好自己不多的行李,在这个学期开学不久,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

  任相虎,这位身高不到165厘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山东学子,在初春的寒风中,身影显得愈加单薄。家里来电话了,母亲病危,要他必须回去一趟。刚刚来到学校,又返回去,不但路费是一笔支出,而且还耽误了一件大事情,这学期给别的学校代课的事也要泡汤了。在开封火车站,他用学生证买了一张到山东淄博的半价车票,口袋里仅剩下40元钱,不过还好,年后开学的时候,从家里面带来的煎饼还没有吃完,尽管已经冻得很硬了,也能打发了这顿晚饭。

  来自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任相虎,2004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聊城大学,并在当年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生。

  “我从来没有见到他吃过菜,都是一个馒头。天很冷了,他都没有买棉衣,只有一床被子和一个褥子。他的衣服不分冬夏,反正只要能穿的,他就穿在了身上。”河南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的班长李轲告诉记者。

  “看着都不敢相信,身份证照片和他本人能差那么远,瘦得就像两个人。除了吃饭和买一些专业书籍之外,他舍不得花一分钱,平均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不到150元钱,最少的一个月才花了68块钱。”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张兴光说。

  2006年1月17日,是任相虎最难受的一天,母亲在医院里被查出患有脑部肿瘤,由于肿瘤长在丘脑附近,无法手术,医生的检查结果等于宣布了这位善良的母亲生命的最后时间。

  “我不怕穷,可是我怕病,病让我在母亲面前束手无策。”任相虎告诉了同学,也告诉了导师,他要请假回家,去陪伴自己刚刚52岁的母亲,也在用这段时间去考虑下一步的打算。

  一个贫困生的考研梦想

  这几天河南大学校园内,大家都在为一个姓名所牵挂,为她祈祷,为她祝福。姑娘叫侯艳丽,就读于河南大学化学

化工学院,4年里,她3次获得奖学金,两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奖。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大年夜,侯艳丽被推上手术台,永远告别了健全的人生。

  去年8月,正当她在为2006年研究生考试作准备时,隐隐的疼痛袭击了她的右小腿,一个月后,病情愈发严重,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行走。为了亲人的期望和长久以来的理想,她强忍病痛,完成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志愿选报了

武汉大学。就在她等待考试结果的时间里,却在医院诊断出了右小腿后侧患有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这是一种能威胁生命的恶性肿瘤,必须做截肢手术。为了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侯艳丽最终同意了截肢。

  侯艳丽家住开封县曲兴镇王庄村,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已年近八旬,爷爷患有心脏病,常年离不开药,她的妈妈因常年劳累患有多种疾病。她的哥哥也在上大学,兄妹俩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就得1万多元,而家中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耕种的几亩地……河南大学的师生为这个坚强的姑娘进行了募捐,鼓励她战胜病魔,她的理想还是期望有一天能走进研究生的行列。

  两年欠下学费8000元

  3月1日,河南大学法学院同学们捐了2100元钱。21时30分,记者与任相虎的同学带着捐款坐上了开往山东的火车。在沂源县城东15公里悦庄镇的西赵村,我们找到了任相虎的家。任家的院子不大,正房已经裂开了很大的口子,他的母亲就躺在正屋的床上,看到有客人到来,虚弱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我的妈妈只能在这里等死了,没有办法,自从1月17日病情被查出来后,她就没有再去过医院。”任相虎哽咽着说。

  任相虎说,他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这两年已经欠了学校8000元钱的学费,如果上的话,可能还需要更多的钱,是弃学打工或是继续学业?他面临两难选择。

  “现在每年都有大约30%的在读研究生欠缴学费,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提高,作为学校,我们对欠费的同学除了进行动员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顶多是在毕业的时候,扣押他们的毕业证,但是这只是一种促缴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河南某高校财务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贫困生考研遭遇两难选择

  自从2001年河南省高校全部并轨之后,大学生以前毕业“统招统分”的体制被打破,所有的毕业生一下子被推到就业市场,接受社会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另外一种考核。随之而来的还有就业市场的变化,由以前的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个令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我是农村出来的,没有关系,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找到工作,只能待业一年,准备考研。幸运的是,我第一次考试就通过了初试,但是没有进入我所考院校的复试名单,只能忙着寻找愿意接受调剂的院校,最后,我找到了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新疆师范大学,比离家远更可怕的是一年几千元的学费,没有办法,所有的调剂生都是自费。可是我不能再等了,自己的年龄和对家庭应该负的责任都不允许我再等一年。”现在已经在某高校就读的王石告诉记者。

  教育有关部门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我国2001年至200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0%,按照这个比例,2006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会有75万人刚毕业就要失业。

  就业难,很多大学生把此归罪于学历低,自己缺少高端竞争的资本。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走进了研究生招考的考场,他们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在学历上处于一种竞争的优势。

  “我没有办法,当初考上大学的时候,家里人对我充满了希望,可是毕业后,却找不到好的工作,真是有愧。没有办法,只能考研,家里苦也就是再坚持几年,过了这几年,我的起点就会更高。”参加过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某高校大四学生小秦的观点,也代表了一大部分考生的观点。

  “其实,这是一种逃避,面对困难,应该去积极面对,不能拿考研来赌自己的将来。”河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的高冬东老师说。

  高老师认为,灵活就业是一种趋势,需要每个人转变就业观念,不能拿计划经济时代的择业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找工作,否则,就业会很困难。“现在,研究生已经出现了就业的困难,作为一些家境困难的本科毕业生,最好能先做到经济上的自足,不要通过这种考研的方式来推迟自己的就业时间,来推迟就业的压力。”

  可是,高老师的说法终究是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走进了研究生的队伍,却是一个颇令人无奈的现实。

  针对研究生的救助体系亟待建立

  “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有学生缴不起第一学年的学费,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贫困生绿色通道,帮助一些家庭贫困的学子先解决入校问题,然后再帮助他们争取

助学贷款、助学基金等,使他们能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河南省某高校的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相对于这些本科生,那些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贫困生则没有这么幸运,因为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助困政策,都不包含研究生。

  拖欠学费成了这些贫困研究生最常见的做法,有不少论者认为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本来可以就业,却非要考研究生,给家庭带来很沉重的经济压力。如果他们能上班几年之后,再去考研的话,一般都不会有这种压力,各个学校之所以没有制定研究生的助困政策,大多也是基于这方面考虑。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不属义务教育,高校不是扶贫单位,学校发展靠收上来的学费支撑,如果因为学生欠费原因拖垮了学校,损害的是更多渴望上大学的学生的利益。”某高校的一位研究生辅导员说。

  这个辅导员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是代表了一定的现实,目前,学校在读的贫困研究生无法申请助学贷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他方面的救助渠道也没有建立。

  “考研已经在高校学生中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不能去埋怨什么,他们毕竟有考研究生的权利,不要老是讨论贫困生该不该考研的问题,应该尽快制定相关的助困政策,毕竟在责任与现实的博弈中,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郑州轻工业学院的社会学教师康绍霞说。

  有公众认为,争论解决不了任何现实中的问题,也许,制定相关的贫困研究生助学政策在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越来越显得有些急迫了。(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