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闽台农业:风云之下的融合双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5:56 南风窗

  “闽台农业:”风云之下“的融合双赢

  ——访福建省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吴能远

  □本刊记者 钟岷源 发自福州

  在狭小偏暗的书房里,随意堆放在书架、茶几、沙发以及办公桌上的报刊书籍,内容大多与台湾有关。书房的主人是著名台湾问题专家吴能远,除了担任福建省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所长,他还是《现代台湾研究》杂志社的社长和主编。

  对于1996年“台海危机”后的这10年,吴能远认为两岸的政治距离仍在拉大。不过,闽台的农业合作却在政治风云的变幻之下持续向前。吴称,两岸的农业合作已经“势不可挡”。

  坐落在福建漳州的大陆首家“台湾农民创业园”,主要吸引台湾农业、花卉企业前来落户,总投资近1000万美元。首批入驻的台资企业漳州杰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花棚里,一株株美丽的蝴蝶兰娇艳欲滴。

  今年60岁的台农林茂盛于2002年7月到福建省罗源县创业,他在这里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创建了面积200余亩的茂盛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今已是果实累累。林是地地道道的台湾农民,1985年曾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农民”。在台湾当了20年的村长之后,他告别妻儿独自跨过海峡来到福建创业。

  台湾《天下》杂志在谈及台湾农业的话题时说,过去多年来,在台湾讨论台商外移大陆时,农民一直是最被忽略、最看不见的一群,可能因为他们大多落脚在大陆的各地乡村,在并不发达的地区开路屯垦,建立自己的“农业王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这里的不少台湾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福清琳鹏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美玉对记者说,“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台湾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截至去年,福建方面已批办的台资农业合作项目1730个,合同利用台资21.13亿美元,利用台资农业合作项目的总额位居全国榜首。

  身居福建的吴能远特别就台农转移、闽台农业合作等话题,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台农外移和福建的优势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台湾农业曾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逐步走入困境,向来自负的台湾农业开始褪色,并大量转移岛外,尤以西进大陆为主,是何原因?

  吴能远(以下简称吴):“诱发”台湾农业外移大陆的“内外原因”,我看有以下三点:

  一是岛内农业生存空间萎缩。台湾地狭人稠,土地紧缺,农村劳力的老化和弱化,生产成本偏高,致使城乡差距加大。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台湾农业受到较大冲击,原先的优势逐渐失去竞争力,农民的生存和创业愈发困难。

  二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发展。地区性经济整合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运行的新形式。在此背景之下,两岸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大幅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农业专业分工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从台湾经济发展格局看,随着岛内经济从“中增长”步入“低增长”阶段,甚至可能从“长盛期”转入“长衰期”,其产业结构面临进一步的调整,不仅过去支撑经济成长的劳力密集型轻纺工业和资本密集型石化产业已大批向大陆转移,而且以电子资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也不断涌向大陆,以继续保持在生产和交易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和浪潮之下,台湾农业外移出岛逐年增多。

  三是大陆农业的互补性。台湾农业的发展虽有“瓶颈”,但多年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仍然明显。同时,台湾致力于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和精致农业,需要转移传统的种养业和加工业,大量的农业资源需要释出,而大陆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且地区发展不平衡,接纳台湾农业产业有较大空间。大陆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更成为台湾农产品对外承接的最佳选择,亟欲再创业的台湾农业自然将目光转向与台湾农业具有高度互补性的祖国大陆。

  《南》:在近年闽台经贸合作的强势随着台商投资向珠三角与长三角的转移而减弱时,闽台农业的合作却仍然优势明显,原因何在?

  吴:与其他省市相比,福建吸纳台湾农业的条件有其独特优势。首先是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的相近。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许多农业生产项目对于地理和气候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福建与台湾地域相连、气候相同,地理上的优势使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从人文关系看,两岸深厚而密切的人缘、亲缘关系,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海峡西岸是台湾人的主要祖籍地,在台湾人口中,讲闽南话的占75%,客家话的占13%,两种语系的人口构成了台湾移民社会的主体。由于血缘相亲,语言相通,民情、风俗相近,不少姓氏宗族也相同。

  台农外移闽南之后,发觉这里的消费习惯与岛内相差无几,打开电视也能收看台湾节目,感觉自己没有走出台湾岛。农民的习性偏于保守,而熟悉的环境让他们的创业和事业都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闽台农业具备良好的先期合作基础。福建的福州、漳州是国内最先开辟的两个“台湾农业合作试验区”,历经8年的实践,为两地的农业合作积累了不少经验。闽台农业的合作项目已从初期的引进农业良种逐步朝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服务、土地成片开发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

  花开两岸,果香飘飘

  《南》:您曾强调闽台的经贸合作最为称道的仍然是农业合作,怎么理解这一点?

  吴:福建农民从台农那里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生产经验,台农把岛内的“契约制度”引入福建,与企业周边的当地农户建立原料供应关系,有助于福建的乡村脱贫。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农业还提升了福建农业的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引进台湾的种养技术,改善了福建的农业结构,利于传统农业的转轨。同时,台湾农产品有其稳定的国际市场,从而扩大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能力。

  闽南的漳浦县是福建省引进台资企业数量最多的县份之一,也是闽台农业合作的示范县,现在,全县232家“农”字号台资企业先后从台湾引进高优农业新品种140多种,先进种养加工技术30多项,生产设备1000多台(套),给漳浦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南》:去年的“连宋大陆行”提出了“三通”从水果开始,故此,力促台湾水果登陆成了闽台农业合作的新内容。

  吴:是这样的。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进入大陆的台湾水果,在大陆的发展却相当缓慢,份额很小,仅占进口市场的1%,价格很贵,在上海和北京,都比其它来源的进口水果价格高出很多。通过第三地的转口是价格昂贵的主要因素。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连战所言超过两成的成本问题,因为水果还有一个特性:它要保持新鲜品质才有竞争力,它需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尽量减少运输损耗。对于“三通”,水果最迫切。正因如此,闽台农产品突破“三通”将是大势所趋。

  现在,福建方面正在利用“两门”(厦门金门)、“两马”(马尾马祖)航线和对台小额贸易的既有政策条件,极力承接台湾农产品的登陆,承担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的中转站。

  厦门、福州、泉州等地都在力争成为台湾水果在大陆的销售集散中心、物流中心、批销中心。这些“桥梁”正在发挥作用,小水果走在力促大三通的路上。

  政治因素的干扰

  《南》:台湾当局将农业技术与优良品种列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主要管制对象,陈水扁说,他并不反对农产品销往大陆,但农业技术绝对不可转移大陆,否则以后两地农产品竞争,台湾农产品将受冲击。台湾当局将两岸农业技术的合作看作是“零和游戏”,而不是“双赢”。

  吴:的确,目前两岸农业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仍在于台湾当局的消极态度和“泛政治化处理”。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干扰,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资金、技术、人员交流还是单向为主,资源互补与整合的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产业分工架构和产品流通渠道还没有形成与畅通。

  封锁技术与优良品种,就会影响技术的传播,遏制技术的引进。比如台湾的蝴蝶兰,虽然在福建、云南、海南等地都有种植,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台湾岛内。所以,只要通过合法与正当渠道进行技术的相互有偿转让,将会共同促进实现双赢,这应当是两岸农业合作的一条重要原则。

  去年,由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率领的“两岸农业交流访问团”拜会国家农业部时,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表示,台湾当局人为进行限制和两岸目前不能直接“三通”的现状,致使两岸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非正常的状态,既阻碍了两岸经济发展,也违背了台湾农民的根本利益。

  《南》:人为的障碍无法阻挡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台农转移也是全球化的表现。

  吴:两岸农业合作是大势所趋,台湾当局挡也挡不住,“边界”怎么可以控制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呢?一些台商到大陆投资,他就不直接向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申报,而是到第三地注册,绕个圈子落地大陆。尽管2002年时,台湾当局基于所谓的“保护台湾农业”,宣布了426项农产品禁止到大陆投资或技术合作,但事实却是,这些农产品早就都去了大陆。

  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农业技术是在农业企业与农业技术人员手里,他们为了能够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要发展就必须转让技术,或者通过投资寻求新的发展。就像台湾当局限制台商投资大陆一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出路,就难以堵死。今天,已有不少台湾的优质水果与农产品在大陆试种成功,促进大陆农业发展的同时,台湾农业的价值也同样得到了实现,这不就是双赢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