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危机即是转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5:56 南风窗

  危机即是转机

  □陈太曦

  台海10年间(1996~2005)的政治关系虽然基本维持低荡形势,但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大战略下,经济与文化交流日益增长。其间,波折中有发展、危机中见曙光。

  展望未来10年,两岸关系在2010年以前不会太平稳,甚至仍然会有紧张趋势,但长远看来,在大陆强劲的磁吸效应下,台湾倾向大陆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危机刺激下的关系调整

  台海10年最重要的几件大事包括1996年的飞弹试射、1999年李登辉的“两国论”、2002年陈水扁宣布“一边一国”、2004年陈水扁二次当选后持续推动“去中国化”以及2005年台湾国亲新三政党访问大陆等事件。这些事件一脉相承,有其连贯性,但在主要事件之间还穿插着一些细节,并牵涉到台湾内部的选举与大陆内部的政情。

  危机其实要从1995年李登辉访问美国开始算起。李登辉的访美导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是造成台海发生危机的主因,但危机不单因李登辉访美而来,而是当时一连串事件所引发,李访美只是一个引爆点。

  李登辉1988年1月就任台湾“总统”后,台湾开始推动“务实外交”、“元首外交”,频频参加国际组织、争取新的邦交国,与大陆大打外交战。此段时期,台湾外交颇有斩获,但也激怒北京方面,认为台湾是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而美国介入,假借民主人权的理由让李登辉访美,其实是在两岸之间大打“台湾牌”,给台湾国际空间,让台湾不要过于倾向大陆,但此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李登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演讲果然反应甚烈,北京抗议美国违反一个中国政策,召回驻美大使并暂停双方高层互访及军事交流。7月18日,大陆宣布军队于7月21日至28日在彭佳屿海域附近举行飞弹试射,原本平静的两岸关系生变。

  随着事态的演变,美国在1995年12月19日派出“尼米兹号”航舰,以及四艘随行船舰通过台湾海峡,向大陆表明不要采取任何军事行动的立场。此时(1996年3月)正逢台湾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投票前夕,台海危机进入关键时刻。不久,大陆再次宣布飞弹试射,演习范围锁定在基隆、高雄海域,美国再次派遣“尼米兹号”与“独立号”两艘航空母舰战斗群到台湾海峡。

  台海飞弹危机改变了此后中美以及台湾地区三方面的关系。

  在中、美部分,美国深知中国是个未来的政治军事大国,虽然其自认综合国力仍高于中国甚多,但中国不是朝鲜、阿富汗,如果采取对抗立场,将会两败俱伤,最好的方法即是与中国保持沟通互动,将中国带进国际社会,让中国透明化,同时也能借国际体系规范中国,达到互利互惠。这也是后来美中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背景,尽管两国还有摩擦,但大方向已定,两国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增加。

  而中国台海危机后深深被刺激,一是认清美国的立场,台湾是美的战略利益,美不容许大陆对台用武,二是军事力量的确不如人,中国至少在廿年内还没有力量与美国一搏。在此情况下,大陆知道靠人不如靠己,唯有经济实力强大,才能对美产生影响力。

  大陆知道要处理台湾问题最近的路是透过华盛顿,利用美国压制台湾。在对美工作部分开始有了转变,过去偏重行政部门的交往,后来把重心也放在美国国会、商界、学界等方面,透过不断的邀访与各种交流,让美国国会议员、重要的商界与学界人士重新认识中国、友好中国。同时,不断向国际间透露“维持现状”、“台湾是麻烦制造者”的印象;告诉美国人,美国希望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就应该持续采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及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等“三不政策”。

  目前看来,这种策略已经奏效。大陆的底线已清楚告诉美国,只要台湾不搞“法理台独”,大陆是不可能对台湾动武的。而且大陆发展经济,需要世界各国的投资以及稳定的市场,美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国家。

  再看美国与台湾地区的关系。美把台湾视为东亚重要利益,甚至是防守中国出西太平洋的最重要基地,美介入处理台海危机,以航空母舰保护台湾即是具体表现。有鉴于此次危机,美国遂在1997年9月修正“美日防御合作指针”,把“远东有事态时的美日合作”变成“日本周边地区有事时的合作”,扩大美日安保合作的范围,将朝鲜半岛、台湾及南沙群岛都包括进去。

  同时,随着韩国反美情绪逐渐高涨,南北统一的声浪不断增加,美国在韩国的势力缩减,影响到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布局,如果台湾再倾向大陆,美日的安全防线就会全面后撤到日本本土与关岛,台湾的战略地位让美国不敢掉以轻心。

  美国在中国与台湾地区之间基本采取平衡政策:一是维持台海的现状及均势不变,不允许中国在台海使用武力,并提供台湾足够的防卫性武器,为台湾提供安全保护伞;二是继续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保持与北京稳定、良好的关系,持续发展两国经贸等方面的交流。但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的日益密切,加上中国对美工作力度持续增加,美国对中国已有逐渐理解甚至靠拢的意向。

  两岸未来的两个观察期

  过去一年里,国亲新三党相继访问大陆,两岸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陈水扁和其台独分子仍试图以各种方式作最后挣扎与突破。适值台海危机10周年时刻,陈水扁一定会大加利用这个历史纪念日,并在他剩下的两年任期期间不断操弄两岸议题。两岸关系在陈水扁剩下的任期,以及2008年下任台湾领导人上台后,都还有一段观察期,还有许多障碍有待克服。

  第一个观察期是2006年至2008年下届台湾“总统”上任。这段时期台湾将举行三次选举,第一是2006年年底的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由于民进党在2004年年底“立委”选举、2005年“三合一”两次选举都失败,民进党希望在今年底的北、高市长选举扳回一城,但因民进党执政能力不佳,只要国亲两党步步为营,不闹分裂,民进党很有可能在北、高两市市长选举双输。

  第二是2007年年底的“立委”选举,这项选举因为选区重新划分,投票方式也改变,变成候选人、政党的两票制,对台湾所有政党都是一项新挑战。如果提名不佳或策略失当,任何政党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失败。泛蓝要维持现有的席次领先局面,就必须尽早协调,拟出共识,避免提名过多、自相残杀。台湾“国会”的选举牵涉法律制订与政策执行,如果泛蓝继续维持多数,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较为有利。目前从选区的划分看来,对泛蓝仍较有利,但不能忽视民进党的整合与反扑力量。

  第三,最重要的选举是2008年3月的“总统”大选,这是国民党重新取得执政权的最佳机会,目前看来马英九会是泛蓝的人选。马英九挟着超人气,在台湾民众普遍对民进党不满下,有很大的获胜机会。但不能排除民进党为求胜选,重新出现类似“两颗子弹”的恶招。

  民进党在执政最后两年期间,势必使出浑身解数,稳住基本教义派和传统民进党支持者的票源。从陈水扁的“终统”决定可知,陈水扁将大幅紧缩两岸关系,就算在野党全面抵制,行政权在其手下,两岸关系就不会有突破,两岸关系在这段期间几乎不会有太大的开展。大陆方面也已认定不会再跟陈水扁打交道,只会把希望放在台湾人民以及2008年台湾“新的领导人”身上。

  国民党有较多机会赢得2008年执政权,不过国民党仍应尽早整合泛蓝,形成所谓的泛蓝团队,王金平、宋楚瑜等貌合神离的泛蓝人士必须尽早定位,这种团队谈不上理念的契合,只是利益的结合;二是,提出台湾未来走向以及发展两岸关系新论述,让泛蓝与更多的中间选民,甚至是浅绿的民众能够认同国民党的新主张。至于民进党要继续取得执政权,势必要往中间靠拢,并提出符合台湾主流民意的两岸主张,因此民进党的2008年“总统候选人”的两岸政策,将会与陈水扁有不同的思维。只是顾及深绿选民票源,不可能大幅更改。

  第二个观察期是2008年3月至2012年,这是台湾新的最高领导人第一任的执政时期。如果是民进党获胜继续执政,两岸关系将会是严重挫败的局面。这将考验大陆继续推动和平统一政策的力度;在台湾部分,民进党当局顾及法理台独的危险,同时受到台湾民众与大陆交流的压力,不致贸然宣布“台湾独立”,将与大陆保持一定距离,维持不冷不热的局面。

  如果是国民党的马英九获胜,两岸关系会有开阔性的进展,但这种进展最终会触及政治性协商,一旦政治性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两岸的未来发展依然会有其障碍。

  马英九认同一中的“九二共识”,不赞成“台独”,“台独非国民党选项”等等,但他也多次提到两岸是“制度之争”、“大陆要民主化两岸才能统一”、“两岸是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治实体”等论调。马英九的主张源自于传统国民党的思维,马英九回到了上世纪两蒋时期的论调。未来对这些政治议题的碰触,将深深考验未来两岸的发展。

  尽管两岸制度不同,但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都在接近。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经过近年来不断的融合,已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发现与大陆合作才能开创未来、走向世界;透过交流也能感受到整合的好处,对两岸的发展会是个正面帮助。因此只要两岸能持续交往,时间就不会是问题,有认同、有理解、有合作就会取代排斥,建立互信。

  台湾有识之士已了解,台湾正在流失优势,没有享受如港澳的CEPA(更紧密的贸易安排)待遇、不能加入东盟十加三、不能参加东亚峰会自由贸易区等等,台湾再不打开门扉与大陆合作、一味以意识形态排斥大陆,台湾的处境只会更艰辛。

  实施刚满一周年的《反分裂国家法》里说得很清楚,只要台湾不要搞法理台独,只要两岸还有一丝的和平希望,大陆都会尽全力推动和平统一工作,这条法律不仅给台湾人民提供了保障,也对两岸未来共存共荣的发展有了依循。在台海危机10周年之际来看,这些历往都是两岸交往中的波折,但这种波折终究会过去,危机即是转机!  (作者为台湾资深媒体人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