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扶贫二重唱”地方政府与NGO联袂首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0:01 南方新闻网

  本报实习生(潘晓凌吴娟)“什么是NGO?”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村民对记者的提问,一脸茫然。

  这是个国家重点贫困村,70%村民住在三四百年前的明清建筑里,人畜混居。5600多村民,人均年收入937 元。

  尽管不知“NGO”为何物,但非政府组织却即将介入老乡们的生活——中国第一个“NGO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 贫规划项目”即将在江西实施,流坑村被选为试点之一。

  政府采购NGO服务

  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认为,江西成为该项目的首块试验田,与张志豪有直接关系。这位50岁的男士是江西省扶贫 办主任,具有21年相关工作经验。初识他的人会认为他是典型的中国官员,但熟悉他的人却称:此人极富创造精神,对这个 新项目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上心。

  “江西扶贫办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拨出1100万元,用于乐安县、兴国县和宁都县的18个国家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工 作,每村资助50万元。”2月27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志豪解释:“我们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招标选择一些NGO ,负责试点村扶贫工作的实施。

  这18个由NGO负责的村被称为试点村。

  项目评标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康晓光将该项目比作“政府花钱采购NGO服务”。

  2005年12月19日,项目启动仪式暨NGO招标说明会在北京召开,会后,9家NGO递交了投标计划书,据 康晓光介绍,对NGO的考核重点一是工作团队的素质,二是标书的质量,三是机构以往的业绩。江西省内的NGO将得到优 先考虑,他们在执行项目上占有天时、地利、人和。

  2006年2月17日,评委会委员按此标准给9家NGO打分。“原本打算选出3家,但他们的标书都做得很好, 且差距都在几分之内,实在难以取舍。”康晓光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行最也建议多招3家,以扶持更多的本土NGO发展。最终,6家NGO挣到了“大奖” ——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以89分位居第一,其他分别为江西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促进会、江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扶 贫与环境改造中心、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

  乐安县扶贫办主任何元民说,他对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比较感兴趣。这是美国的一个NGO,注册资金、营业额度都 很可观,扶贫方案也做得不错。他直接给“小母牛”打了100分。而江西青基会为了做好扶贫方案,特地到试点村呆了十几 天,给评选者留下了良好印象。

  17日下午,6家中标单位分别收到电话通知。青基会副秘书长戴莹说,同事们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高兴得从椅子上 弹了起来;而小母牛中国办主任陈太勇则马不停蹄地开始写报告——他要向美国总部汇报情况。

  国家扶贫的边际效应

  “把钱交给NGO管理,并非政府扶贫不力。”张志豪一再强调,“但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政府扶贫很难做得更好。 ”

  21年来,从普通办事员到省扶贫办一把手,张志豪早已熟悉这个领域每个流程和细节。

  在他看来,由于省、市、县三级扶贫办是垂直隶属关系,上下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和责任的连带。而管理与监督都在政 府内部运作,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很难让农民信任。

  此外,扶贫款从上至下层层划拨,越到基层,渗漏的可能性越大。而扶贫的结果往往也会出现偏差——评上贫困县或 “重点村”,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获得更多资源,这容易引发情况虚报与利益争夺的情况。

  铁面

审计长李金华曾披露:截至2004年10月底,他们在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查出了5.78亿元扶贫款“ 灰洞”——其中4.28亿元用于平衡预算,1.5亿元买了小轿车或弥补了行政经费。

  “现在政府把钱交给NGO,两者之间变为了法律关系,在权责划分上更加透明。而扶贫办将拨款直接划到NGO专 用账户里,并审计资金使用流向,亚行也对其进行监督。”张志豪解释。

  “这种做法可以让扶贫目标更精确。”2005年9月,项目咨询公司国际发展支持服务(IDSS)和中国农业大 学的专家组组长NeilO'Sullivan到江西农村考察后,作出了总结。有一件事让这位澳大利亚人印象深刻:在某 村,O'Sullivan先生问村委会的负责人,村里的扶贫计划谁制定的,那人说他定的。这位曾在25个国家从事扶贫 的专家认为,穷人不仅需要钱,也需要自信和参与决策的机会。政府有许多工作要做,不可能逐一了解穷人的想法,往往喜欢 自己拍板。而NGO专职此事,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他们的非政府身份也使其更容易与农民沟通。

  项目的独立专家组发布的《快速评估报告》显示,国家投资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模式经10多年的强势运作后,边际效 益越来越低:2001年起,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始终徘徊在30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在3%上下浮动。

  “由于政府主要是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难以有更多的精力针对贫困个体的特殊需求来采取扶贫干预措施。而规模 小、亲和力强的NGO在帮助分散的贫困户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王行最说。

  政策破冰

  这次政策“破冰”,事实上源自4年前张志豪的一个想法。

  2002年,一家德国NGO携带着该国政府委托管理的500万欧元来到江西,与中国官方共建一套扶贫监测评价 体系。张志豪被他们的高效与专业打动:“德国NGO买油的钱不能买盐。”

  扶贫办还学到了另一个经验,并随即应用到每年的“年初计划工作会议”上——各个处长轮流用多媒体演示工作计划 ,其余参会者在红、黄、蓝三色纸条上写意见,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出修改。然后分成小组讨论将意见分类,选一个民意代表上 台发言。最后,处长们从代表手中拿过条子来修改计划。

  “我们为什么不能和NGO合作?”张志豪两次找到中国扶贫基金会。但计划马上陷入困境:谁支付NGO的项目管 理费?

  此前,政府的扶贫开销都由与之配套的财政系统划拨,而NGO的管理费不在此列。此外,政府向NGO拨付扶贫资 金,这在国内尚无先例,也无相关政策法规“做靠山”。

  但几乎就在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启动了“破冰”行动。2001年,国务院扶贫办出台《中国扶贫开发纲要》,确定 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村为14.8万个,并正式提出引导NGO参与政府扶贫开发项目。

  同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内十几家NGO召开研讨会,发布了《NGO反贫困北京宣言》。其核心内容是,政府 逐步向NGO开放扶贫资源。200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做出首个尝试:福建省划拨1400万财政资金,委托基金会管理 ,在省内主持两个小额信贷项目和两个母婴平安项目,效果理想。

  2004年,一次聊天促成了两个重要角色“牵手”。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司长吴忠告诉本报记者, 张志豪与他谈起了关于与NGO合作的想法,理念和思路与自己的十分吻合。“中央”与“地方”一拍即合。

  国务院扶贫办取得财政部的支持,并主动联系到亚洲开发银行——它的宏观目标主要是扶贫,并与中国是长期合作伙 伴。亚行带来了由英国政府出资的100万美元作为管理经费、专家咨询费和培训费等,还带来了管理NGO的经验和新观念 。

  “在孟加拉国、泰国等地,NGO在扶贫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亚行官员宋思年说。

  扶贫新模式将成主流?

  吴忠认为,这一扶贫新模式虽然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中国不能照搬。因为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社会对NGO 的看法、政府体制与其它国家有很大差别。

  “但实际上,管理费与扶贫款的比例为10%是合理的,这是国际的通行惯例,如果不能控制在这个比例之内,其运 作效率与方式就要受到质疑。这反映出本土NGO运作还不成熟,许多地方都需要改进。”王行最说。

  该项目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

十一五扶贫计划完成时间为5年,而这次试点项目时间两年,两者如何对接,仍悬 而未决。

  康晓光则认为,这个项目把NGO推向了舆论的焦点,但大家不能对他们寄予过高期望。NGO和政府各有长短,而 且彼之所长恰恰是此之所短,所以我们强调的是“NGO与政府的合作”,而不是“NGO对政府的替代”。正如政府不能包 打天下一样,NGO也不是万能的,NGO的优势在于微观领域和与扶贫对象的沟通能力,并不应向他们开放所有领域,比如 说修路、拆迁等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专家组在设计扶贫范围时,还是把这些工程委托给了NGO,有关人士解释,“这是为了检验NGO在不同工作 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而对于小母牛这样的国外组织,还要面临本土化的问题。中国农民对民主似乎不是很感兴趣——某试点村党支书无奈 地说,每次开村大会或民主生活会时,村民要求必须给钱才来。

  对另一主角政府来说,张志豪直言模式推行的最大阻力源于政府自身,要把自己的资源与权力分出一块,交给外人做 ,缩小自己的权限,并非易事。

  但所有这些困难,都未能冲淡张志豪对这一合作的乐观展望,谈及模式的前景,他举起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圈,往里面 比画了几个点:“18个村,1100万,数量是很少;但在未来的中国,它会成为主流。”

  康晓光则对这一观点不太认同,“NGO扶贫成为主流不大现实,即使在国外,拥有雄厚财力的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 位。况且目前中国绝大多数NGO尚在‘婴儿期’,其生存和发展受到多重制约,长大并不容易。” 来源:

南方周末

  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