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调查:谁来认证真假认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9:57 央视《东方时空》 | |||||||||
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调查》3月23日播出节目《谁来认证真假认证》,以下为节目内容实录: 主持人:昨天的节目里我们说到,200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现场,一个自称是百年经典的德国品牌——欧典地板被曝光有严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而这次曝光,不仅戳穿了欧典地板很德国的国际玩笑,同时也让公众对中消协“3.15认证标志”在这场骗局当中所扮
产品认证对你选择商品的影响有多大?(单选)2478人参加 a)有很大影响,是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 43% b)有一些影响,认为获得认证的产品相对可靠 46% c)完全没影响 11%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种认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消费者对商品的信任。看来,就3.15认证风波而言,真正的郁闷之处不仅在于被自己人忽悠了一下,还在于自己一向信任的认证也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那么什么是认证,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举例来说,对第一方(供方)生产的产品,第二方(需方或买方)无法判定其品质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来判定。第三方既要对第一方负责,又要对第二方负责,不偏不倚,出具的证明要能获得双方的信任,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认证”。也就是说,认证结果必须是客观、可信的。而前提则是认证机构可以充分信任。如果这个机构本身就没有认证资格,同时还收了被认证企业的钱,他的认证您还能信吗? 今年2月17日,上海律师陈江以“‘全国牙防组’标志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和“误导消费宣传”为由,将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等四名被告告上法庭。就在去年,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李刚也在北京提起相似的诉讼,被告同样是全国牙防组。而两起诉讼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在全国认证机构的上级管理部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公布的认证机构目录中,并没有全国牙防组。也就是说,全国牙防组事实上根本不具备进行相关认证的资格,属于非法认证。起诉的理由之二是,按照相关法律,认证机构应当禁止接受来自企业的任何赞助、资助。而全国牙防组收取了被认证企业的赞助,从而让人对认证结果的可信性产生怀疑。针对这两起诉讼和媒体随后的集体质疑,3月21日,全国牙防组专门召开记者见面会,对牙防组的认证资格和收取赞助费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张博学:有些媒体质疑国务院认证中心颁布的认证机构里没有牙防组。这的确是一个事实,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92年做的那种认证和温总理国务院令里说的认证不是一个认证。 按照张博学的解释,“全国牙防组”的认证,并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只是使用了“认证”这两个字。牙防组的认证只是向消费者推荐“含氟牙膏”和“木糖醇”的防蛀护齿功效,和品牌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对于牙防组收取被认证企业赞助问题,张博学作了这样的解释。 张博学:的确有一些企业把钱直接投给牙防组,但是我们不是一个认证机构,所以不能按照哪个条例里面的规范来要求我们。我们的目的是推荐老百姓用上更好的牙齿保健产品。 主持人:对于牙防组的这个认证标志,很多人可能都不陌生。(拿自己买牙膏、木糖醇口香糖举例举例)。大家被忽悠了这么多年,突然发现,自己信任的这个机构连认证的资格都没有。 我们先来看看牙防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按照牙防组自己的说法,他们只是卫生部批准成立的一个专家组,既非政府部门也不是社会团体。而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认证单位必须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照此看来,它确实不具备认证的资格。而牙防组对此的解释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的认证不是你们想的那个认证。同时,这句话还成了可以合法收取赞助的挡箭牌。那么,对于此认证非彼认证的说法,消费者又能否接受呢? 认证风波”中,牙防组的解释是:“全国牙防组的认证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法定认证不是一回事。”对于这种“此认证非彼认证”的解释,你是否接受: a)不接受。牙防组玩弄文字游戏,故意误导消费者接受。 95% b)接受,牙防组只是用词不当,不该小题大做 2% c)无所谓 3%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不能接受牙防组的这种解释。那么,大家对于什么是合法的认证、认证结果的真伪究竟是否能分辨清楚呢?先看一下街头的采访 很多人认为对于商品要去调查研究,十分不可能. 主持人: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更大范围的调查, 你如何分辨认证机构或认证结果的真伪?(单选) a)会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核实 13% b) 主要看认证机构的名头有多大 30% c)完全没有分辨能力 57%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能力分辨谁的认证是真,谁的认证是假。难怪牙防组会拿出此认证非彼认证的说法应付消费者。谁让之前你们不懂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消费者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买房子、装修我已经成了建筑甚至化学专家,看病让我成了医学专家,打官司把我变成了法律专家,你总不能让我买个东西还要成为认证专家吧。辨别认证的真伪,显然不能成为消费者的责任。 相关专题:央视《东方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