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战争标本第一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0日11:22 民主与法制时报 | |||||||||
在当年的“援越抗美”前线,身为卫生兵的李全岳奇怪地瞧着受伤的战士将从他们自己肉体中取出的弹片索要走…… 难忘的经历,“职业”情结的使然,使得今年61岁的李全岳,将枪林弹雨定格成一种固体文化。静静地躺在书柜里 的战争遗物,无声地向世人讲述着人类血与火、爱与恨的生命故事。
三枚弹片绽开成洁白的雪莲 □本报专稿阿成谭爱芳 原苏联制式炮弹、美国战斗机残骸、越南造地雷……千奇百怪的“战争碎片”挤爆了书柜。2006年3月27日, 我们在南宁采访李全岳时,体态较胖的这位老人抓起一枚弹壳,比握住一块金条还弥珍。“我收藏战争标本,与职业有一定的 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难忘的经历。”李全岳慢慢讲述了“三枚弹片”引领他坐上中国收藏“战争标本”第一把交椅的故事— —— 1963年,18岁的李全岳入伍当上广西边防的卫生兵,刚刚懂得一些战地抢救常识,就随部队奔赴越南“援越抗 美”去了。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支起一个简易帐篷,铺上一块木板,便成了李全岳的“战地医院”。当他将一块块弹片从受 伤战士的肉体中取出,李全岳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伤员们大都将弹片索要走,说是要留下“生命的纪念”。李全岳每次手术 后都用酒精将弹片清洗干净,然后用红布包起来送给伤员。 然而,令李全岳心痛的是,许多战士还没来得及看一眼是什么武器将自己打伤,便永远地闭上眼睛。李全岳只好将这 些“无主弹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背包里。到前线半年后,他细心地数了一下:背包里的弹片收藏了89枚。李全岳的心 中一阵悸动,泪水忍不住流了出来。他仿佛看到89个和自己一样年轻的战友牺牲时眼睛迸射出对生命依依不舍的光芒。李全 岳无法面对这些刺扎心痛的“光芒”,他悄悄将这批“无主弹片”掩埋在战地医院旁的丛林中。之后,他再也不愿意去保留什 么弹片了。 然而,当李全岳从越南前线返回中国时,还是带回了两块弹片,成了他人生最珍贵的纪念品。 一块是一个广东籍战士送给他的。这个战士的右腿被炮弹炸飞了,有一块弹片深深地嵌进左腿。小战士用手死死摁住 伤口,不让大动脉的血喷发而出,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居然坚持一个多小时。李全岳和军医们在抢救时,无不为他强烈的求生本 能所震撼。虽然残缺了一条腿,广东小战士康复后却非常乐观,后来他托人送给李全岳一个礼物,打开一看,竟是那枚“亲吻 ”其大腿的弹片!这个聪明的战士不知用什么方法竟在弹片上雕刻了一个毛主席头像。这份奇特的礼物被李全岳身边的战友们 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李全岳的另一块弹片是一个越南战士送给他的“跨国礼物”。这位越南小伙子用高射机枪打落了一架美国战斗机,自 己也深受重伤。为了感谢李全岳的抢救之恩,越南小伙子将身上的弹片和美机残骸打造成的模型送给了“中国战友”作纪念。 残酷的战争给李全岳留下了许多痛苦的记忆,也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回国后他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深造 ,毕业后很快成为军内外科“一把刀”,大大小小的手术都做得十分漂亮。 李全岳的第三枚弹片来自他参加的第二次战争。这次战场虽然仍在越南,但情况发生了逆转——从“抗美援越”变为 “自卫反击战”。这次战争李全岳意外地得到一枚特殊的纪念品:“哑弹。” 那天两军对峙,一位中国士兵瞄准敌人扣动了扳机,枪膛里的子弹意外地“瞎火”,子弹没射出去,自己反被对方打 中。这名战士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牺牲前手中紧紧地攥着那枚“哑弹”。李全岳为他轻轻合上满含怨恨的双眼,之后从他手中 抠出那枚倒霉的“哑弹”。 两次亲历战争的伤痛,三份特殊的“纪念品”,让李全岳深深体验到生命的珍贵。回国后,他分配到解放军南宁30 3医院工作。每到清明节,他翻出三枚弹片轻轻抚慰。有天晚上李全岳做了一个梦,梦见书柜里的三枚弹片盛开成了三朵洁白 的雪莲,在风中摇曳生姿,如诉如泣…… “阴阳界”里六次搜寻 沉睡的“铁花” 起初,李全岳只将三枚弹片作为一种私人纪念,受两个事件的启发后,他才决定大张旗鼓地收集“战争标本”。 1987年10月,全军召开第一次病理会议,李全岳代表广西军区病理界前往北京赴会。会议期间,北京军区的一 位病理专家问李全岳:“你参加了两次战争,一定收集了不少资料吧?”李全岳点点头说:“是啊,我做了大量的战伤治疗笔 记。”那位专家摇摇头说:“仅有笔记是不够的,你有没有拍下伤势照片?有没有保存致伤武器?”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时李 全岳才发现如果当初保存好那些夺取战友生命的弹片,就可以细致地研究它致伤的威力,对未来战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遗 憾的是,那个时候只顾着尽快挥去失去战友的痛苦,白白扔掉了那些珍贵的历史碎片。 在这之后,一位山东的收藏家听说李全岳珍藏有三枚亲历战争的弹片,千里迢迢赶到南宁,出资一万元欲购买。李全 岳想不到这小小的破铜烂铁竟然还这么值钱!但他说什么也不肯出售,因为这是对战友生命的情感载体。临别时,这位收藏家 无限感慨地说:“假若我有你这样的便利条件,我的家里早已堆满了枪炮炸弹,这可是‘战争标本’啊!” “战争标本”的概念就这样第一次根植于李全岳的脑中,他恍然大悟:枪林弹雨留下的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残片不仅对 于疗伤具有医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收藏文化价值。问题是,和平年代到哪儿去收集“战争标本”呢?就在李全岳为“ 痛失缘分”而自责时,机会不期而遇又来了。 1990年,一条好消息令李全岳激动不已:广西开始全面排除自卫反击战中遗留的雷场,这是收集地雷和弹片的千 载难逢的好时机。李全岳主动请缨,要求随排雷部队一同前往,不料遭到边防排雷营长一口拒绝,理由只有一个:“非常危险 !”李全岳毫不气馁,厚着脸皮“软磨”,一直“磨”了四年,排雷营长才“妥协”。于是,他怀揣照相机,同部队一道钻进 深山丛林,去搜索沉睡在地下的“铁花”——地雷。 排雷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探索”。中越边境的雷场被人们称为“阴阳界”,战争遗患让搜索者一脚踏在人间,一脚踏 入地狱,李全岳出师第7天便经历了“铁花怒放”:在距他50米外的半山腰,一颗地雷爆炸。弹片和石块冲天而起,呈圆形 四溅。李全岳因所处位置较低而侥幸躲过一劫,但一位战士的双腿被炸飞。 这次事件后,部队官兵给李全岳定下一条“军纪”:和排雷兵保持100米的距离。李全岳本来是“寻宝”的,现在 被人当成“国宝”保护,心里不是滋味,他不敢顶嘴,便采取“套近乎”和“行贿”的办法,比如经常给排雷官兵包扎伤口、 按摩、讲故事和拍摄照片等,放松战士们对他的“警戒”,亦步亦趋地紧跟在后面搜索。事实上,经历了两次战争的李全岳心 里明白,在“阴阳界”是没有绝对安全系数的。“漏网”的地雷同样不长眼睛不认人,他只能把生命交给“运气”。 在第二次“探宝”中,李全岳没有亲密接触“铁花”,却被一条“长虫”追杀。那天中午,一条巨蟒冷不防从一个石 洞里蹿出,悄无声息地从后面向李全岳偷袭。草丛中“唏唏”作响声惊动了他。他回头一看,吐着长长舌头的巨蟒扭动身子向 他快速游来。“妈呀!”李全岳丢下水壶,夺路而逃。毒蛇循着他的踪迹穷追不舍。李全岳高声呼救,连滚带爬,荆棘划破了 他的脸部和双手。在闻讯赶来的排雷战士围歼下,巨蟒才放弃了“目标”钻进洞里,惊魂未定的李全岳呆呆站在那儿,脸色苍 白。虽然伤痕累累,李全岳收集到了三枚原苏联产的TM—57防坦克地雷。 从1994年至1999年,李全岳6次踏进“阴阳界”寻宝,几次几乎踏上不归路,历经艰辛,收集的地雷57枚 ,还收集了许许多多其他战场致伤物。当他带着大批“战利品”回到家时,想不到却引发了一场家庭战争。 一心想采集伊战“标本” 那一天,李全岳的妻子下班回到家,突然发现家里堆满了地雷、手榴弹,惊叫起来。 此前,为防夫人阻拦,李全岳收集“战争标本”一直瞒着妻子,他踏上“阴阳界”收集沉睡的“铁花”时,谎称自己 出去搞“学术考察”。如今大功告成,李全岳先斩后奏,老老实实地向夫人坦白了这些年“铤而走险”的传奇经历。听得妻子 心惊肉跳,目瞪口呆! “统统给我扔出去!”还没听完老公的“汇报”,妻子早已勃然大怒! 李全岳被妻子轰赶出“洞房”,他只好将“战争标本”移至书房内,在书房支起一张单人床,夜晚与枪炮地雷为伴。 在被夫人轰赶的日子里,李全岳夜夜趴在单人床头鼓捣他的“战争标本”。1998年,李全岳的专著《地雷排雷与 雷伤研究》出版发行。因为这是我国唯一一本关于排雷与雷伤研究的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学术界巨大反响。 “老李,你搞科研怎么偷偷摸摸啊?”直到这时,李全岳所在单位303医院领导才知道他金屋藏“标”,为伊消得 人憔悴。医院立即腾出了一间办公室,专门供李全岳陈列和研究这些“战争标本”。 更令李全岳高兴的是,他赢得“双喜临门”:妻子见丈夫捣鼓“破铜烂铁”竟弄出了名堂,解除了对他的“轰赶令” 。 李全岳乘势而上,他潜心研究撰写有关“战争标本”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在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荣获国家重大科技 成果奖,被中国军事科学院王德文少将称为“战争标本”一面旗帜。 2005年3月下旬,李全岳将他的“破铜烂铁”第一次搬出书斋,搞了一次“战争标本藏品展”,活动原定为内部 观展,展厅只设计容纳几十人。没料到,邕城的一些追逐时尚的大学生和市民闻讯后蜂拥而至,将展厅挤得水泄不通,不得不 分期分批进行。许多人听了李全岳讲述的“弹片绽开成洁白的雪莲”故事后,双眼潮湿了。 这次意外的惊喜让李全岳更加领会到“战争标本”蕴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此后,他在国内四处向经历过战争的老战 士征集战争图片、资料和实物,丰富自己的收藏。 最近,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一位官员对李全岳的“另类收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为“中国收藏战争标本第一人” 。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和收藏家,我为和平而祈祷。我渴望通过你们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标本。”李全岳最近给世界 教科文卫组织写信,希望收集到“美国9·11”事件飞机残片,巴以冲突中“定点清除”亚辛而留下的弹片。他特别想亲自 到伊拉克去,采集美军对萨达姆“斩首行动”中投下的“终结者”炸弹碎片。他想从伊拉克仍在呻吟的焦土废墟里搜寻美国最 文明的“导弹文化”痕迹。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