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戏剧大师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等待贝克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7日14:27 外滩画报

  4 月13 日是爱尔兰戏剧大师贝克特诞辰100 周年纪念日,上海话剧中心将演出贝克特四台作品以纪念他,其中一部是贝克特好友执导的《终局》。

  文/ 刘莉芳

  “女人们都很喜欢贝克特,他非常英俊,瘦高个,举止优雅,那双幽蓝的眼睛好像
会看穿你的心思似的。他也喜欢安静,和他待上十分钟,他可以一句话都不说。他还喜欢心理学,为人谦虚、朴素, 不喜欢炫耀,常常穿着旧衣服。”

  德国当代戏剧导演沃尔特·阿斯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眼中的爱尔兰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

  4 月13 日是贝克特诞辰100 周年纪念日,从4 月15 日至30 日,上海话剧中心将举办纪念活动,包括四台不同风格的演出和一系列的展览、工作坊活动。沃尔特是四台演出之一《终局》的导演。如果说爱尔兰“门”剧团,这个来自贝克特家乡的剧团演出过贝克特所有19 部作品, 它是诠释贝克特作品的权威,那么执导过贝克特17 部作品的沃尔特可以说是最忠实表达贝克特的导演。

  1975 年,33 岁的沃尔特认识了68 岁的贝克特。之后,沃尔特成为贝克特的助理,他们一起合作了十四五年。沃尔特目睹贝克特酝酿一年多后,把《等待戈多》搬上舞台,并且,偷偷地复印了贝克特关

  于这部作品的100 多页的笔记。人们往往把《等待戈多》视作贝克特最重要的作品。但贝克特本人却说《等待戈多》不过是他小说中一些片断的联结,是一种消遣,他最喜欢的作品则是《终局》。

  在一个狭小封闭的地下室里,有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一个坐不下去,一个站不起来,还有两个住在垃圾筒里。他们彼此的关系有父子、夫妻、主仆、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厌烦;他们分不开,却又无法沟通。《终局》的晦涩难懂不亚于《等待戈多》,它带给演员、观众的心理压力是无形、巨大的。在国外演出时,剧中人物克洛夫的扮演者,在演出结束后不久就自杀了。《终局》曾于去年在上海演出过, 同样扮演克洛夫的演员郭京飞告诉记者, 从排练到演出,甚至演出结束后,他都被一种无望的强烈情绪笼罩着,非常难受。几十年来,从巴黎到纽约,从教堂到监狱,从《等待戈多》到《快乐的日子》, 从《哑剧》到《终局》,贝克特的作品不断地被诠释、改编、肢解甚至误解。对此,沃尔特并不以为然,他认为严格、准确地表达贝克特的思想,才是最难的。相比沃尔特的《终局》,另外三部作品都融入了主创的思想。其中将于4 月18日上演的《莫洛依》+《独白》,由爱尔兰盖尔剧团演出,这部作品是根据话剧《莫洛依》和贝克特著名的短剧《独白》改编的。

  四部作品中最有想象力的当属校园话剧《等到戈多》,这是在首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上获得一等奖的剧目。这部年轻的作品假设了种种戈多出现后的情景, 令人不禁感叹年轻之无畏。另一部来自台北当代传奇剧场的传奇版实验京剧《等待戈多》,则用京剧的唱念做打诠释贝克特。嫁接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式,在没有看到演出之前,未免让人有些担心。可以带来信心的是这部作品的创作团队,李立群、赖声川担任戏剧顾问,金士杰担任戏剧指导,吴兴国担任艺术总监、编剧、导演及作曲。这是一群台湾剧场的领军人物, 但却陌生于内地观众。吴兴国曾把《李尔

  王》改编成《李尔在此》,一个人扮演了十个角色。这在近年的上海舞台上,除了《威尼斯夏洛特》之外,还无人能及。

  贝克特生于1906 年,逝于1989 年。100 年来,有评论说,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但却没有人会否认他作品的力量。也有人说,他用戏剧反戏剧,缓解了人们对传统戏剧的审美疲劳。更有人说,贝克特,嗯,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不管怎样,沃尔特、吴兴国、爱尔兰人、上海年轻人,他们带来四种对贝克特不同的诠释。也许观者也将从中感觉到自己理解的贝克特。-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