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蒋介石日记:还有多少秘密藏在美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4:18 青年参考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美国最重要的“智库”之一,最近对公众开放了蒋介石早年的日记,将其浩如烟海的机密 对外界掀开了一角。

  蒋介石的日记为啥要远涉重洋,送到胡佛研究所去?

  说胡佛研究所是海外集中了中国近代最多机密的地方,或许并不夸张。该所对美国国
家政策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 美国国务卿赖斯曾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曾供职于该所……布什的防务政策研究小组中有8名 成员来自该所。胡佛研究所每年的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美孚、福特、通用等都是捐助大户。

  ——编者

  高伐林 发自美国

  蒋介石日记首次完整现世

  胡佛研究所这次开放的蒋介石日记,任何人只需提交附有本人照片的有效证件,填一张表格,即可查阅,吸引了众多 学者前往先睹为快。

  这其实并非蒋介石日记第一次面世。“台湾国史馆”前几年就出版了俗称“大溪档案”的《蒋中正总统档案》,已故 历史学家黄仁宇还专门写过一本《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但以前出版的蒋介石日记为避政治忌讳,都有删节,远非 原貌。这次就不同了,基本上是原原本本地呈现于世:日记的缩微胶片影印件从1917年到1931年(缺1924年), 按年代排序分装于8个档案盒中,只是遵照蒋家人的要求和西方处理日记的惯例,将极少的几处涉及个人或家属隐私、健康、 财务以及对在世人士的批评等文字隐去。

  蒋介石有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不管多忙,更有保存日记的好习惯,不管多乱。此次开放的第一批日记,记录了他从 30岁到44岁追随孙中山、主持黄埔军校、东征、北伐、国共从合作到分裂以及日本入侵的经历。学者们期望从中找到解读 这段岁月中重大事件的线索。

  例如,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从黄埔军校校长一步登天的关键。他突然逮捕了中山舰长,气走了汪精 卫,一举掌握了国民党的军政大权。这个事件是蒋蓄谋已久的吗?著有《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等书的杨天石,曾依据已披 露的蒋的日记判断,蒋是仓促决定的。这次日记手稿的开放,应该能为这个疑问画上句号了。

  再比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过去人们都骂蒋下令对日寇不抵抗,后来张学良一再检讨是自己下的这个命令 ,但人们半信半疑。这一悬疑从蒋9月21日的日记里可见端倪:他大书“雪耻”二字,写道:“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 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还写道:“忍耐至相当程度,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

  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也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蒋很早就学习俄文,多次打算访问苏联。然而,在 1923年秋赴苏后,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日记中应该留下了他这一转变的脉络。

  蒋的日记刚刚对公众开放,又全用毛笔竖行书写,阅读费时,一时还难以得出研究成果。私人日记毕竟不同于公务记 录,不能对其“解谜”的功效期望过高。

  蒋介石日记为何保存在美国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他的日记留给了长子蒋经国。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猝逝,父亲和他的 日记留给了三子蒋孝勇。1996年,蒋孝勇去世,两蒋日记留给了太太蒋方智怡。

  2005年2月,老蒋小蒋的日记交胡佛研究所“暂存”50年。蒋家父子的日记为何不留在本土,而要送到万里之 外“暂存”?“暂存”的决定宣布后,引起了台湾政界、学界的震惊和失望。台北当局缺乏完善的“总统”文物管理办法,也 没有设立“总统”

图书馆……这些自然都是理由,更重要的原因是,蒋家人忧虑台湾掌权者对蒋家的敌意。

  蒋方智怡曾语带玄机地说,她一直在为这些日记寻找适当的保存地点,“最重要的考量是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学术环 境的公正与否”。在她心中,上策是将日记存放在中国大陆,可又不知两岸何时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送胡佛研究所多少有 点儿不得已,难怪她强调:日记“可以随时取回”,将在时机成熟时“永远保存于中国的土地上”。

  胡佛研究所对两蒋日记觊觎已久。两年多以前,该所出资180万美元,派专家带了6台设备赴台,与国民党党史馆 合作保存和复制了1894年至2000年的档案。促成两蒋日记落户该所的两位功臣,是该所20余年来与国民党高层多有 交往的资深研究员马若孟(RamonH.Myers)和担任过台北“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发言人、现在是胡佛研究所 研究员的郭岱君。郭锲而不舍地游说了蒋方智怡1年半,终于让她点头。

  为了迎接两蒋日记落户,胡佛研究所特意成立了“近代中国档案特藏史料中心”。蒋介石以毛笔书写的日记,纸张陈 旧发黄,受水渍、虫蚀、霉变的侵害,已出现笔迹不清、册页粘结等状况。20世纪80年代,台湾曾将日记拍摄成缩微胶片 ,但胶片没能按“高标准”来保存,已有了明显的损害痕迹。落户胡佛研究所后,专家首先对日记本除潮、除霉,放在特制的 防腐档案夹里,存放于恒温、恒湿、无酸的档案库中,同时,用高质量的35毫米胶片对日记逐页拍摄,再将缩微胶片影印复 制,开放查阅。

  在胡佛研究所,两蒋日记被列为“最高机密”,就像银行保险柜一样由专人把守。档案馆的负责人和一名管理员各持 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合用才能打开库门。进入档案馆阅览室的读者不得使用相机、手机、扫描仪翻拍日记,只能使用馆方备好 的纸和笔摘抄。

  笔者有位朋友,在求学期间曾在胡佛研究所打工,负责整理中文档案。她说,在那里,手稿、原始文件、绝版照片、 孤本书籍堆满库房,信手翻看,不时能发现中国近代史上大人物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因为经费、人手紧缺,很多史料来不及归 档、编目。蒋介石第三任妻子陈洁如的英文回忆录尘封30年后,在完全不搭界的另一民国人物的档案里被偶然发现,仿佛就 是朋友这番话的佐证。

  尽管如此,很多机构、名人及其家属,仍源源不断地将史料档案捐赠给胡佛研究所。这是因为,尽管那里排队等待清 理、甄别的资料众多,但“验明正身”的档案能得到第一流的供奉,也能得到第一流学者的垂青。宋子文的后人曾将大批史料 交给胡佛研究所;汪精卫的女儿女婿也将多年搜集的汪氏文稿复印件送到那里;胡佛档案馆长期游说孔祥熙的后人捐出档案, 孔的长女孔令仪已写信应允;国民党的全部档案也委托该所复制、保存。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