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沙尘暴专题 > 正文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日本从中国进口木材无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8:03 中国网

  [日本产经新闻记者]:

  我想补充问一下,中国空气污染特别厉害的时候对周边国家有没有影响?

  [杨维西]:

  关键看冷空气的状态。往往对中国来说,从境外来的冷空气强度比较大,所以它带的污染物可能会远一些,在中国境内产生的沙尘天气的强度往往比较弱,在很多情况下也有自生自灭的情况,很难吹到中国境外去。当然,整个来说,沙尘天气哪一次影响范围比较大,很难说,专家还在研究之中。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知道中国现在有

南水北调这样大规模的运水工程,我想问,它们和沙尘天气形成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可能加剧沙尘天气的形成?

  [刘拓]:

  南水北调,应当说它是解决北方地区生态脆弱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应当说只会有利于遏制沙尘暴的发展,而不会导致沙尘暴发生。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三北防护林有一个结束的时期,我们的土地沙化面积现在已经从增长到缩小,我们可不可以想象一下,防沙治沙有没有一个可以展望的目标?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它比较好?专家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说,但是老百姓从直观的感觉很想知道这个问题。谢谢。

  [刘拓]:

  三北防护林是我国政府众多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中的一个项目,三北防护林总的建设期是73年,通过我们众多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工程的实施以后,我们有一个总体的规划,这个规划去年已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也就是说,在我们国家174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里,有53万平方公里是属于具备或者适宜治理的。我们目前主要是对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对于一些需要保护的地方进行保护。

  按照总体的目标,我们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到2010年,使沙化土地进一步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第二步是到2020年治理一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第三步是力争到2050年,要把适宜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上治理,把需要保护的沙区生态进行有效的保护,这就是我们的总体设想。

  [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

  您刚才在介绍中提到,中国北方的气温比往年要高1—2摄氏度,并且降雨量比往年少3—5成,我想问这只是今年发生的现象,还是根源于整个全世界气候的变暖?这些会不会给中国防沙治沙工程的措施和成效带来影响?第二,您刚才提到防止沙漠扩大化的重要方式就是改变中国牧民的耕作和生产方式,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农民很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您觉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刘拓]:

  第一个问题,是气候学方面专业知识很强的问题,请杨维西来回答。

  [杨维西]:

  气温的问题,最近一些年,中国北方地区随着世界同步升温,这是一个现象。但是,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情况,在中国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西北干旱区近年来在增温的同时降水量在增加,有时候降水量相对比较在增大,增大4—5成,特别是中国的南疆和北疆。

  但是,应该看到降水量绝对值很小,尽管幅度很大,最终产生的作用是很小的。另外,温度在增加,这两方面有一定的抵消。中国的情况跟国际相比,从最近一些年,特别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到现在,升温基本上跟世界上是同步的。但是,出现了不同步的一点是刚才我讲的,在华北地区可能在升温的同时降水量在减少,比如说北京降水量在减少,但是我们的极端干旱区,也就是西北地区、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直到新疆等地区在升温的同时,降水量在增加。所以,它既有跟全球同步的地方,也有步调不太一致的情况。

  另外一种情况,刚才刘先生已经讲到,气温的升高,今年入春以来气温有点儿升高,尽管4月中期以后大家可能感觉到气温有点儿低,但是在这之前,北方地区3月份的温度比往年要高一些。另外,降水量比往年要少3—5成,有些地方到8成。

  我要补充一点,不光是今年春天的情况,从去年的降水量分布来看,在中国北方地区,锡林郭勒盟东半部到东北地区呼伦贝尔盟比2004年好一些。其中从二连这条线一直到阿拉善甚至贺兰山,去年降水量比2004年低3—4成。今年有很多沙尘天气是从蒙古国入境以后从阿拉善过来的。所以,今年阿拉善地区的降雨量是很低的,再加上今年整个春天的降雨量很低,所以土壤相当干燥。

  您刚才讲的中国富裕的问题,实践上有一个时间表,这是一个数学问题,不可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我们国家现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的生活富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所以,我们在沙区的农牧民什么时候能够富裕起来,这应当说既是相对的,富裕起来是说他的富裕和过去相比富裕,另外和周边的城镇居民相比的富裕程度,所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我们在防沙治沙的基本方略里,要尽快地让农牧民能够增收致富,使农牧民从过度依靠土地,依赖生态资源的困难中解脱出来,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环境,改善生活质量,达到经济的富裕程度。

  [香港无线电台记者]:

  从沙尘的数量来讲,哪一个国家是最大的源头国?哪一个国家是最大的受害国?对源头国来讲,我们应该有什么措施?对受害国又有什么补救措施?

  [杨维西]:

  您提的问题,要分出具体的数量确实是很难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中国来说,中国既有受本国沙尘的困扰,也有来自于境外沙尘的困扰。具体说哪个国家是最大的源头国,哪个国家是最大的受害国,确实很难分。对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受害国,同时它自己也产生沙尘。

  我还想说一点,沙尘天气完全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主要受大气流控制,以及受国家的大陆位置和干旱环境的影响。这个环境的条件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哪个国家都不愿意住在非常恶劣、非常干旱的环境里。另外,对沙尘天气来说,这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大敌,我们只有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国际社会携起手来一块儿做这个事情,对我们才有最大的好处。正因为这样,才有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上携起手来,防治沙化。

  我再补充一点,大家不要因为偶然沙尘天气的加强或者减弱,就对我们防治的状况产生某种怀疑。如果你隔一段时间去看一下受沙尘侵害的地区,你就会发现,不管沙尘天气变好或者加强,都会感觉到那里的环境在变好。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还不是我们国家目前治理的重点,因为主要由于水资源和其他条件的制约,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还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只要它们存在,沙尘天气就会存在。我们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哪一天沙尘天气就消失了。同时,我们也不要因为今天的沙尘天气严重了,就想是不是防治出问题了。它还是会受气候影响的。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做,情况会越来越好。

  [日本朝日电视台记者]:

  我听说日本每年进口中国不少的木材产品。最近有些人士指出,这些情况也对中国特别是内蒙古一带的森林破坏或者沙漠化有一定的影响,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刘拓]:

  我们国家正在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后,有一个“限产禁伐”的问题。限产就是逐年减少森林的砍伐。我们当前对于森林的砍伐主要还是在几大林区,并且采伐量随着生态问题更加被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我们采伐的量是逐年减少的。

  我想,日本从中国进口木材产品,恐怕还是在我们国家总的采伐量的范围以内。这样的话,还不至于对沙尘暴构成直接的影响,它首先是限制在我们国家天然林总的采伐范围之内,应该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并且,中国在林产品的国际交往方面,我们还是鼓励科学的、合理的范围里进行交往,所以我想不会构成什么问题。

  另外,刚才也讲到沙尘暴对于植被建设的关系问题。前面已经做了阐述。京津工程这些年投资比较大,成效也比较显著,特别是通过这次沙尘暴的检验来看,它是一个弱加强区。中国有句古话,叫“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朋友们通过这次沙尘暴以后,对于防沙治沙这件事情更加关注,我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到京津工程区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这些地方通过实施工程以后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实施工程以后对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推动,以及通过实施工程以后对于当地民众生态意识提高起到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也欢迎大家在适宜的时候到现场去看一看。

  [主持人秦刚]: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天中国北方地区还会遭受沙尘的侵袭。如果配合大家发稿的话也许是时候,但是从环境的角度,从生活、工作的角度,我实在不愿意这种天气再发生了。

  非常感谢刘拓先生和杨维西先生,也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参加今天的新闻吹风会,新闻吹风会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相关专题:沙尘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