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第一江城”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1:08 新周刊

  用“第一江城”作为重庆的城市新名片?至少武汉不同意。一个被生拧的概念掺和了眼球、质疑、噱头、发展潜力论 ,显示了城市营销上的投机心态。

  文/黄俊杰图—阿灿/新周刊

  这场城市纷争的发起者是重庆。

  事发2006年2月17日。重庆召开

  第一次“第一江城”研讨会,提出用“第一江城”作为重庆的城市标识、城市新名片。到3月12日,重庆又邀请香 港、上海、北京、武汉等几个城市的学者、地产商在2006中国“第一江城”地产趋势高峰论坛进行激烈PK。由“山城” 、“雾都”到“江城”,还是“第一”,如此的跳跃跨度足够让有心人以为,这是一次对哈尔滨、南京、武汉、宜宾等城市“ 心怀不轨”的叫板。

  叫板成功了。有人到历史典籍中爬梳,要古人跳出来证明重庆的江城正身,虽然这显然不是一个历史命题;有人盘踞 新华网等论坛据理力争,尽管成都“第四城”、重庆“第N城”带来的唇枪舌剑仍让人记忆犹新;有人回顾2003年重庆“

摩托车之都”的号召,2005年“温泉之都”的号召,思考重庆直辖后对江湖称号的特殊偏好,发现这绝不是一个头脑发热 的策划。

  策划也似乎成功了,武汉很配合地作出了反应,《武汉晨报》作出大篇幅报道,打出历史牌、专家牌,并刊登读者来 信。据说,100多位武汉读者来电来信参与了讨论,例牌的正反中立意见三分天下,好歹出现一句“我们才是第一江城,任 何城市都无法超越”成了标题黑体字。“第一江城”的标题漫延开来,最终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合肥等地的报纸版面 和网络上开花结果。原来在“江城”方面有点默默无闻的重庆,因此带来了炒作最需要的质疑,气势上占了大上风。

  仅仅是文化浮躁?

  《合肥晚报》有文章写道:“文化浮躁实质上是一种发展浮躁——很多地方的执政者,并没有把精力集中在经济发展 上,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等与民生紧密相连的问题上,而是一天到晚动些歪脑筋,尽推一些花哨的举动,我实在不知道, 这些能给民众带来哪门子好处。”按照作者的讲法,这一切都是一场闹剧——但这样的眼光未免有点文人的肤浅:对于民众来 说,“第一江城”这个简单明快的广告语,带来的好处实在很多。“第一”背后或者是投资者的关注,或巨大的、深层次的城 市效益。而根据生活经验,所有的文化浮躁背后都有幕后推手。因此,《重庆晨报》2006年3月9日的一篇报道中的一句 话显得意味深长:“‘第一江城’概念的提出,已经成了2006年重庆地产界的一件大事,必将对

房地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

  地产商是幕后推手?

  “不管争论结果如何,中国第一江城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重庆房地产的一剂助推剂。”这是重庆某传媒引用“一位 资深房地产人士”的观点。回头看重庆的房地产市场,80%以上是由本地人购买,而市外、国外客户少有问津。对比上海比 邻黄浦江而建的“汤臣一品”销售均价达8万元1平方米;广州珠江御景湾等江景名盘均价万元以上,重庆江景楼盘平均价格 却只在4000多元,甚至还有3000多元的江景楼盘出现。重庆房地产商的一个期待是,如果能够巧妙借势“第一江城” 的名片效应,重庆临江的地产完全有望冲击国内地产第一阵营。

  重庆变形是城市营销?

  临江

房价的落差也许是推波助澜的地产商理直气壮的理由。重庆一浪接一浪的城市名片热,房地产等产业配合政府对 这个年轻的直辖市进行城市营销的手段不容忽视。当一个吞噬了旧面貌的新重庆慢慢成型,当一个水、陆、空交通枢纽的重庆 逐渐崛起,它需要更多的人为它制造自信。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这一点绝对符合重庆人的火属性格。更何况,重庆的发展, 很大一部分依靠各种外来的、国家的投资拉动——1999年之后,重庆投资拉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22.3%直升,最 高甚至超过80%。富裕起来的重庆司机李先生对此最为自豪:“你看前面的路吧,大家都是山,但别人得修盘山公路,我们 重庆就可以推平那座山。”司机口中有着暴发户形象的重庆,假若加上“第一江城”的骄傲,自然对投资者有着加成的广告效 应。

  徐霞客死了,好在投资者出生了,所以“第一江城”的争论仍有必要,也没有什么碍事的古人来盖棺论定。参加“第 一江城”地产趋势高峰论坛时,北京厚土机构主席林少洲总结过论争者的阵营:“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真正的重庆的代表 ,我听了一下,他们反而对第一江城的概念是比较谦虚和客气的,我觉得没有那种当仁不让的那种感觉。然后我们从上海,从 香港,这几位从全国各地来的,我觉得都很愿意、很支持重庆作为第一江城,这个可以作为支持派。我觉得这里其实也说明一 些问题,我们武汉的这位,我感觉讲得非常有理有据,咱们重庆是不是真无所谓,如果有所谓是不是想争取,争取的话有什么 理由。”

  谁是“第一江城”本来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没有地理常识的人现在终于知道,重庆原来有江,而且长得那么好。 林少洲某句一语相关的话,有着连他自己也没有发现的形象性:“这个概念提得很好,这次是把重庆往下拉,拉下水了。”

  其实,被拉下水的又岂止重庆。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