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欧佩克的贴面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9:43 南风窗 | |||||||||
北京与欧佩克的贴面舞 □和静钧 去年12月底,科威特石油大臣率领的欧佩克代表团4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今年1月,北京迎来了欧佩克老大哥沙特阿拉伯首位来华的国家元首;4月,新任轮值主席、尼日利亚
欧佩克公关亚洲 在传统的记忆里,1960年始建于巴格达的欧佩克是一伙傲慢地操控国际石油产量配额进而影响全球油价的油“霸王”,常把石油政策当成石油政治牌来甩。但其实,它早在搬起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石头最终砸了自己脚的上世纪70年代就学乖了,不仅与西方世界达成妥协和默契,老老实实挣本分钱而不是漫天要价,还主动承担起“调产”平抑虚高油价的重任。 现在,由于区外新兴产油国的冲击,欧佩克的石油储量在全球的占有率从1996年的76.6%下降到2003年的69%,这个趋势目前看来几乎没有逆转的可能。由于剩余产能的不足,欧佩克被外界讥笑为只有抬高油价却没有平抑油价能力的“伪善”组织。 几乎与此同时,与欧佩克“斗法”30年之久的石油消费国组织——国际能源署(IEA)也逐渐露出疲态,非IEA成员中国及印度的石油消费的强劲上扬与成员国美国的不合作单边主义作派,实质削弱了IEA驾驭全球石油市场的能力,连欧佩克都对与IEA的对话兴趣索然。尽管在去年,IEA及时释放石油储备救市,缓解了一场由墨西哥湾飓风和欧佩克减产而引发的世界石油震荡,但像这样被人们所称道的机会,随着世界新的能源格局出现而变得越来越少。 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是,IEA的整合乏力已经使得亚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另寻出路的打算。去年9月,在汉城召开的“东北亚石油论坛”上,中日韩代表首次提出三国要联手从俄罗斯购买石油,以降低欧佩克不合理的“亚洲溢价”。通过韩国牵头的这次论坛,东亚隐约浮现出一个小“IEA”,这让欧佩克心事重重,随即加大了对于亚洲市场的危机公关。 而对于欧佩克公关的“重中之重”中国来说,理论上中国若与储备原油比较充裕的日本和炼油能力有较多富余的韩国合作,不仅可以租地储油、借厂炼油,还能增加自己对于欧佩克或莫斯科的话语权。这也是中国在东北亚石油论坛上发声的初衷。然而在现实政治层面,由于中日在东海油气田和东亚共同体主导权等问题上的尖锐冲突,谁都知道中日韩(印)的能源合作是有限度的。这就给中日等国分别与中东国家大打交道打开了方便之门。 2004年7月以来,中国一直在同海湾合作委员会(由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6国于1981年组成,其中只有阿曼和巴林不是欧佩克成员国)就建立自由贸易区展开谈判,预计相关协定将在今年底签订。日本在这方面的动作同样在加速推进。如此说来,中日分别与中东接轨要先于它们之间的接轨,欧佩克利用这一嫌隙差别化地对待亚洲的这些石油客户,很可能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这也是欧佩克最近半年来不断派出高官近距离揣摩中国、印度等国政策走向的背景因素之一。 沙特爱上中国 位尊欧佩克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之翘楚的沙特阿拉伯,很长时期内并没有在行为上重视中国概念的意义,所以中沙自1990年建交以来两国元首一直没有“蜜月互访”。直到今年1月,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展开上任后首次亚洲之行,才将他出访的第一站定在中国。这位登基不到半年的82岁老人,只争朝夕地替已故王兄法赫德补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投挑报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4月22日对沙特作出礼节性回访。 双方的亲近获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对沙特“空白段”沙漠地带开发天然气招标中,中石化一举击败美国公司,成为该区域有权开采的4家公司之一。而在中国福建,一项由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及沙特石油公司共同投资35亿美元的炼油厂已经开始动工修建,这将把沙特的石油牢牢绑在中国消费者的口袋上。此外,沙特在海南的石油储备项目及在青岛、大连的炼油项目也在讨论当中。 另据BBC报道,由于“忠实的掮客”巴基斯坦的居中作用,一条从沙特、伊朗运油经瓜达尔港上岸后输入中国新疆的石油运输走廊有可能很快被敲定。这是在中国和缅甸久议不决的石油管线之外,一条相对现实的可资破解马六甲海峡运输安全难题的替代线路。 中国与沙特及欧佩克在短短一两年之内“打得火热”,与中国的石油“胃口”急遽增加有关。在2005年之前,沙特的石油在美国的总进口额中约占20%,而中国则占17%,均在这两家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扮演第一大供应国的角色。而在2005年,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中国石油总进口量和净进口量由于种种原因双双下跌,但作为进口石油主要部分的原油份额还是略有上升,只是由于高油价导致成品油进口大幅下挫罢了。 沙特是个自相矛盾的国家,一方面在价值观上与美国严重对立,一方面又极力维护美国在海湾的石油利益。作为伊斯兰文明发祥地的沙特阿拉伯,与诞生于新世界的现代西方文明国家美国和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构成了利益“金三角”。而这个金三角如今有被中国进一步拉偏的趋势。难怪美国一个观察家酸溜溜地说道,沙特要“娶媳妇”了,可不是“一夫多妻”,是要把“美国妻子”踢开迎娶“中国妻子”。 这可是没办法的事。美国能源研究机构巴特尔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主管威廉·钱德勒也承认,由于中国的汽车拥有量将在不久的将来以3倍或4倍的速度增长,“在今后15年时间里,中国进口的石油有可能相当于沙特阿拉伯的全部石油产量”。沙特爱上中国,这可是不错的选择。 科威特预警效应 提到沙特东望和欧佩克战略调整,就不能不提到科威特。作为欧佩克原始创建国(除了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和沙特,还包括南美的委内瑞拉),以及拥有986亿桶探明石油储量的石油大国,科威特国土不大,影响力却不小。 事实上,推动中东国家和欧佩克因应中国市场崛起的“始作俑者”就是科威特。科威特石油大臣法赫德访华期间,做了大量调研,并把“狼来了”的警讯传回了欧佩克: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正在蚕食欧佩克在中国的石油出口份额,而中国也在大力调整石油供应路线图,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否则,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可能还在睡安稳觉。 自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一直到伊拉克战争,科威特事实上作为美国的军事桥头堡而存在,随时要看美国脸色行事。现在它居然同美国能源领域中的竞争对手中国大做石油生意,这在海湾国家里及欧佩克成员中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海湾石油输出国及欧佩克成员纷纷紧跟科威特脚步登陆东方,这完全是可以预期的。 而且,科威特产油有余,炼油不足。这几乎是石油输出国的通病:上下游脱节,原油产量难以固定。科威特是这样,沙特也不例外。国际油市上一有风吹草动,比如中国的石油进口停滞,受损的不是掌握石油定价权的西方石油寡头,而是这些埋头苦干的初级产品提供商,他们还要拿钱去补贴一部分因停产而失业的工人。这也说明,欧佩克对石油的影响力与能源消耗全球老二的中国对石油供求的影响力,都处于触动对方实际和潜在利益的力量杠杆上,只要借得一个机会,找着一个支点,就足以把对方掀得人仰马翻。 2005年底,科威特和中国广东省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拟在广州附近兴建一座日加工30万桶原油、投资额高达50亿美元的合资炼油厂,用来加工来自科威特的原油。这等于把自己的孩子直接放在中国来养,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会优先把自己的奶——原油送来给儿子喝的。这可是个双赢的安排。中国石油战略中的石油合作多元化不仅可以远投到产油国去争取所谓的“份额油”,也可以敞开大门让产油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中国的石化项目,这有利于形成与石油输出国的“共生”依存关系。 据悉,科威特这一1500万吨炼油项目一旦达成协议,将取代此前总投资为43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成为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作为政府安排的具体执行人,科威特石油公司已经于3月29日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办事处,从而使科威特石油公司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中国石油企业。此举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意愿:我们是认真的! 相关专题: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