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从油到铀,南半球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19:43 南风窗

  从油到铀,南半球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和静钧

  拉美:看上去很诱人,

  但还是谨慎为上

  欧佩克“老五”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近来与美国日益交恶,忍不住了,就频频亮出“杀手锏”:要切断每天输往美国数十万桶石油的供应线!美国人听了不禁莞尔:不卖给我,今后堆起生虫呀?

  美国人说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对于正在拉美谋求更多石油利益的中国来说也一样有裨益:假如他的身边躺着饭量惊人的食客,他会把急于出售的一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千里之外贱卖给小食客吗?换句话说,除非委内瑞拉门前购油者排成长龙,否则从美国撤回的巨大石油单子会把自己淹死的。

  拉美能源贸易严重依赖于美国市场,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是一个敢于对产油国进行石油禁运的能源消费国,任何一个以石油出口维持国家财政开支的国家不可能绕开美国这个庞大市场。对于他们来说,与其挖空心思想切断通往美国的石油,还不如小心谨慎提防美国来个“反向切断”,实行冷酷的石油禁运。

  拉美坐拥全球第二大产油区之名,却是个在区内常闹油荒的地方。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国家两年前才从能源危机中缓过神来,玻利维亚天然气始终无法顺畅地输出去换外汇,富油国

墨西哥则还得“反噬”美国,每天从美国进口2380万立方米天然气。这样看来,探明的石油储量并不意味着开发的石油产量,开发的石油产量也不意味着石油的出口量。究其因,无外乎就是这些传统的“三件套”在作祟:政局动荡、技术低下、资金匮乏。

  从全球的石油产、供、销来看,基本是处于平衡状况,并没有明显出现卖方市场或买方市场一边倒的非理性市场格局。以北美、欧洲和亚太外加一个印度为主轴,形成了一个地理布局均匀的进口石油国图谱,而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拉美加几内亚湾、北非加中东、俄罗斯加中亚的产油区分布图。拉美与以美国为主的北美圈事实上构成了相对封闭的石油进出市场,这样的局面早在中国决定进入拉美能源市场之前就已经成型多年。

  铺开中国与拉美石油合作的繁冗的数据表格,也许会让人激动得冒汗:中方与委内瑞拉合作开采的金额已高达4亿美元,每天从委内瑞拉进口的燃料油已达3万桶;中国在阿根廷的能源投资或与能源有关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未来几年内会升至200亿美元;巴西也积极开展活动,以“工程换能源”协议,投资基础设施也达10亿美元之巨。中国初来乍到,就已经在账面上显示了“豪华”的成果。

  而在中国石油进口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中国从拉美进口的原油量依然很小,2005年大概占3%的份额。如果由此就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与拉美石油合作还有无止境的上升空间,恐怕是一种战略性的误判。这绝不是仅仅从拉美进口石油战线长,成本大,石油过境地危机四伏等单一经济成本考虑下作的结论,而是从“美国口中抢油”值不值得的多维角度下做出的。前不久美国派官员主动到北京就拉美战略竞争展开对话,背后所藏的索隐从一个数据可以管窥全豹:近几年来石油需求的增量1/4是中国贡献的,但同期美国进口石油的增速远超于中国。中美石油竞争已经开始,但最好不要把擂台搬到别人的“后花园”里。

  从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国有三大石油公司在拉美能源投资市场参与竞争的表现来看,虽然出手不凡,但相较于早在拉美根深叶茂的老牌国际石油寡头,如美国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石油、法国道达尔-菲那-埃尔夫等,实力还相当弱小。我们的到来只是被看成是扰乱现有秩序的因素,并不能形成利益重新分割的决定性力量。

  拉美越来越浓郁的左派思潮咬伤了美欧老牌石油公司,从长远来看,失去市场竞争平台的国有化和严厉的管制政策一样会阻滞中国石油企业在拉美的扩张。

  因此,我们最好把拉美放置于国际石油布局中“战略性石油供应者”的角色,这一定位正好与绝大多数拉美产油国想把中国只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的思维相吻合。

  安哥拉模式:

  中国石油战略狂飙

  安哥拉居然越过沙特成为中国的第一大供油国,这一结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安哥拉位于西南非洲,几内亚湾以南。在人们印象中,它才从战火纷飞的内乱中喘了口气,而它的周边国家如刚果(金),也没有一个是安宁的。

  据2006年2月海关总署数据,安哥拉向中国日输出原油超过46.6万桶,达到中国进口总量的15%。与此同时,西非的刚果和赤道几内亚也位居中国最大的10个石油供应国之列。

  这一数据至少表明,中国全球石油战略已获得实质突破,石油来源进入多样化的格局。

  安哥拉长达27年的内战,直至2002年才结束,一些援助国纷纷撤出安哥拉,中国则积极进入。而几乎与此同时,西非探明的石油储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占得先机。中国国有石油企业甚至是民营石油企业在安哥拉成功中标数个油区开采权,中国还与安哥拉合作,提供20亿美元商业贷款修建炼油厂,以改变非洲出口低价原油却进口高价成品油的被动局面。在石油合作的带动下,中国企业参与了安哥拉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安哥拉已探明石油储量120亿桶,日产130万桶,预计2008年时提高到日产原油200万桶。

  暂且把这个模式叫做“安哥拉模式”,它凸显了新兴石油产地对于市场后进入者的价值。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在西非第一大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尼日利亚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石油份额。尼日利亚是传统产油国,在我们还没有全球石油战略概念之前,它的石油早已落入欧美的控制之下,它的大部分石油都出口到美国。不过,随着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一海上油田45%的权益,中尼的石油合作正在逐步扩大。据信,中国企业涉足国际深水石油勘探和开发,将给中国自己的深水石油开发提供必需的经验和技术。

  非洲是唯一一块可供中国同欧美印日等放手一搏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以无私的援助在非洲打下了牢实的感情基础。直到现在,我们对非洲的援助势头依然不减,最大的动作就是宣布免除非洲国家债务,并启动数亿美元用于培训非洲本土人才。只是与以往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性很浓的援助相比,现在的援助更着眼于长期的合作利益,正如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所言,中国与非洲间的紧密关系都建立在国家利益关系上,但内容已经不一样了,“60年代的中非关系更多的是单一的政治关系,服务于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而现在的中非关系则是全面的”。

  从非洲整个石油盘子的分配情况来看,包括美国在内的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都获得了差不多相同的机会。目前的数据是,在整个非洲石油出口额中,北美得150万桶,亚太地区得130万桶,欧洲得70万桶。随着非洲新油田区的开采和新产油国的涌现,目前分割蛋糕的比例还会有较大调整。

  随着伊拉克落入美国之手,巴以关系时紧时舒,中东变得愈发不可捉摸,俄罗斯远东石油面临日本的强烈竞争,而拉美石油又远水不解近渴的情况下,非洲石油就成了中国全球石油战略布局中的重点。目前中国从非洲输入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30%,失去非洲将给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致命后果。

  我们在苏丹也在复制另一个“安哥拉模式”,中国在苏丹的石油项目投资已经达到150亿美元,7%的石油进口来自苏丹。中国与苏丹的石油合作始于1995年,目前已形成原油勘探开发、输油管线、炼油、石化等上下游一体的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石油合作项目是中石油公司在海外最大的合作项目,涉及苏丹一、二、三、四、六、七等区块项目及喀土穆炼油厂项目和聚丙稀厂项目。除中石油外,中油国际(红海)有限公司与苏丹政府正式就十五区块项目签订了勘探开发产品分成合同。

  而已经对中国“安哥拉模式”保存戒心的欧美正借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企图挤压中国在苏丹的石油利益空间。这反映了欧美传统大国重返非洲争夺石油的野心和对中国在非洲不断增长的影响力的担扰。

  2004年,在美国等国的推动下,联合国曾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性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准备制裁苏丹,因中国的明确反对,该决议案未获通过。从2005年起,又见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污蔑中国派驻苏丹4000名中国军人守卫输油管道,以便让苏丹政府集中力量镇压反叛者,说什么中国秘密给苏丹建造兵工厂,然后这些武器流入乍得反政府武装之手。4月14日,乍得政府宣布与苏丹断交。

  美国总统布什不久前表示,要尽快就北约维和部队进驻达尔富尔作出安排。美国已经用北约的牌子绕开联合国对前南联盟展开军事行动,又以“自愿者同盟”的名义绕开联合国和欧盟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府。美国这次又扯起北约的旗,明显就是想越过联合国,绕开中国而直接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力量注入到苏丹富油区。

  美国用心良苦,但非盟不一定乐见美国借北约的壳长驱直入非洲腹部,苏丹自然坚决反对。苏丹表示,北约干预可能使苏丹沦为非洲的伊拉克。

  澳大利亚送来了“固体”石油

  中国过去过度依赖中东石油,又加上几乎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其结果,进口渠道的单一和危机防范的脆弱,使中国石油安全命悬一线——伊拉克战争的突然爆发差点断了中国的油“根”,中国在伊战前夕才匆忙在国际油市狂购石油,结果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石油价格话语权的中国出手一刻,国际石油价格突然飚升,中国只有忍痛高价买进,为不成熟的石油战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中国虽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对外石油依存度高达40%以上,但由于中国及东亚地区没有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在国际油价的定价机制上缺乏影响力,油价容易被人操纵。从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上看,国际油价现货交易价格主要参照普氏报价,通过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期货交易情况而得出的。

  对于拉美和非洲的一些产油大国来说,如果可以向中国分流一小部分石油来获得与美欧“抬杠”的资本却又不丧失原有的石油订单,这差不多是最划算的买卖了。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便经常出现“琵琶别抱”的现象,又因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道德中立性和高举不干涉旗帜令许多感受到国际政治压力的国家窃喜,它们往往会选择弃美欧而就中国。但国际政经领域的铁律是,利益只能通过利益来交换。如果我们索要石油,就得给予他们所希望的军事合作;我们索要资源,就得给予对方满意的几乎没有附加条件的优惠贷款。而在美国视为禁脔或划为禁区的地方进行军事合作,无疑会让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坐立不安,也容易促成更多“中国威胁论”的出笼,不利于同与中国有庞大经贸关系的美国发展稳定有序的关系;而以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奉行的国际贷款惯例所不同的方式放贷,也会招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负面评价。

  种种原因让中国必须接近美国基于“华盛顿共识”意义上的西方盟友,而这样的国家中资源丰富得自己消耗不完的就有澳大利亚,尤其那里有“固体”石油之称的铀矿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增长最快的新能源的源泉。今年4月1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应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之邀,作为近18年来首次访澳的中国总理,来到了国人颇为陌生的城市堪培拉,在那里签署了被誉为“突破了欧美对华贸易歧视政策的瓶颈”的两份协定——《中澳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和《核材料转让协定》。

  根据协定,澳大利亚将给中国提供用于核电站的核材料铀。虽然澳方向中国大量出售铀要等到2010年之后才有可能,但签署这样的协议除了为中国正在发展的核能工业提供一臂之力,也蕴含着今后中国将会与整个西方世界加强能源合作的意图,还向世界展示中国已经开始关注生物再生能源及其它替代能源。而从地缘政治上说,中国能排除美国的干扰,从其政治军事盟友手里揽到这一带有军民两用色彩的敏感合同,显示了中国在泛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这是美国今后在台海问题上作决策时要揣量的。

  但不管是液体油还是固体油(铀),所有这些资源都不是永续性的。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不论如何“三化”,即石油供应渠道多元化、石油合作方式多样化、石油输送线路多种化,只要本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也还是等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源安全。而以枯竭式开采本国有限石油的方式来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更不可取。

  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大陆坐拥全球石油储量近15%的庞大份额,却依然孜孜不倦地虹吸外部石油,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