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乌镇文风郁郁孕茅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7:15 《人物》杂志
乌镇文风郁郁孕茅盾(图)

乌镇小巷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文/梦之仪

  一

  生长在江南的水乡,自小看惯了小桥流水的悠闲和宁静,对于乌镇,我一点不惊讶。从大约十年前第一次踏访乌镇起,我以为乌镇原本就该是这样的,蓝的天白的云,碧的水
黑的瓦------茅盾生活过的古镇,千年来一直如此。只是,当两三年后第二次到乌镇时,我终于知道,蓝天白云下碧水黑瓦间的乌镇,和别的许多江南小镇是有区别的,那一次,我看到了记载昭明太子读书的那个石坊。我的心里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昭明太子怎么到了乌镇?谁不知道《昭明文选》呢。昭明太子居然到了乌镇,所以除了疑惑,更大的是喜悦。那次回来之后,我就开始查书,那时候,没有网络,也看不到宣传资料,所以我的查阅很困难,但我终于还是从书中知道了原委:昭明太子曾跟随老师沈约扫墓到乌镇,为了不荒废学业,就在乌镇建起了昭明书馆,既久,书馆倒塌,后人便在书馆旧址处建石坊以纪念。乌镇从这个时候起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就算后来我又去乌镇,但我所知道的乌镇的历史始终并不完整,直到不久前我系统地看了介绍乌镇的书,重又去踏访这个古镇后,有一些人才在记忆里铭记了下来,如南宋诗人陈与义,与当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传为佳话,如明代洛阳人茅坤,当他来到乌镇,也许是《昭明文选》给了他一束灵光,后来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如清朝翰林出身的严辰,以为为学必先立志,于是有了立志书院,茅盾童年,就曾在那里读过书。又如拥有“知不足”藏书斋的鲍廷博、理学家张杨园、报人严独鹤等。如果还要说的话,真的还能排出一串名字来。我总是不懂,乌镇,这碧的水黑的瓦,怎会如此的耀眼?千百年的文脉,绵绵不绝于乌镇的天空。文才星河般灿烂,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那一夜,我又一次枕着乌镇的月色入梦,睡里梦里,我仿佛听到了书声琅琅,看到了书影拂动。

  有这么多前贤共同描绘了乌镇的过去,难怪在现代,又走出了茅盾这样的大文豪。

  二

  一次,和朋友一如兄谈起正在进行着的名人故居系列,谈起茅盾,他说,你应该写写茅盾的妈妈,他妈妈是个很特别的人。然后我就听他说茅盾母亲的故事,后来,我看茅盾的传记和回忆录时,还真的留心起了这些内容。一如兄说得一点没错,茅盾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了他母亲的影响。

  茅盾的母亲名陈爱珠,在当时的乌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自幼受家庭影响,读诗书识礼仪,而且聪明能干,还相当有主见。她自幼诵读四书五经,14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不断求教于丈夫,读世界历史地理,由此打开了眼界。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当茅盾中学毕业时,他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按照当时的习惯,家境清贫的人家,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来养家,何况他又是早年丧父的长子,但是母亲早在为他打算了,她存在钱庄里的一千两银子的陪嫁,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茅盾还可以读三年书。于是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茅盾考取了北大预科,每个寒假,他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他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大学毕业,母亲又在为他操心,她悄悄托信给替茅盾介绍工作的表叔,让他不要在政界或银行界给茅盾找工作,结果茅盾进了商务印书馆。母亲一定想不到,也许正是这样的安排,一不小心造就了一个日后的文学家。

  母亲不单如此地有主见,她还异常的坚强,当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苏区牺牲后,有一天她问茅盾:你弟弟怎样了?茅盾还想撒谎,母亲取出一张小报交给茅盾,那上面有沈泽民牺牲的消息。母亲说,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不过死得太早了点,他本来还可以多做出一点事情来。母亲是如此的平静,面对着她小儿子的死,母亲真的没有眼泪吗?

  三

  茅盾故居在乌镇观前街17号,市河车溪之东。以市河为界,古有乌镇、青镇之分,乌镇在西,青镇在东,后统称乌镇。乌镇显然不比青镇好听,色彩上也黯淡了一些,但于这个古镇而言,“乌镇”这个名字也许更妥贴,更相融到那份色彩中。乌镇地当水陆要冲,江浙两省三府七县交界,自古繁华。商业的繁荣带动民间文化的兴盛,乌镇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为祈求蚕桑丰收,会举行一种民间风俗活动,称为“香市”。茅盾故居之西,仅隔一条马路,有一个广场,广场之南有古戏台,北有修真观,我猜想,像“香市”这样热闹的活动,一定是在这个广场上盛大开张的,童年的茅盾,得地理位置之便,尽享这样的狂欢。

  观前街则有些闹中取静了,幽长的街道,有些望不到尽头的感觉。江南古镇的小街通常都是这样的,似乎走啊走,竟直走入梦里似的,悠远,绵长,走不出一个江南水乡的梦。与长长的街道相应和的,观前街也不宽,两旁尽是木结构的楼房,错落有致的屋檐织成了一条此起彼伏的线条,自有韵味在其中。我最喜欢古镇的这种情怀,也很怀疑,乌镇能够留住陈与义、茅坤这些外乡人脚步的,是否首先是这种屋檐织成的线条在他们心里掀起了波澜,然后当他们知道这里还有过昭明太子,心思就开始泛滥了。

  每个到乌镇来的人,必定沿着观前街走过,当人们在街上放慢脚步行走的时候,偶一抬头,是否看见过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否想过住在楼上的人家,当清晨“吱呀”一声推开木格子窗户迎接阳光的时候,心里是怎样的欢快呢?春日午醒时分,拂着刚刚从河岸边摘来的杨柳,和街对面的那户人家轻松聊天吧,如果有中意的,打开窗户就能传情了,这真是古弄旧宅里的浪漫情致。

  外地来的游人通常从东大街进入,一直向西走到观前街,走到春日的梦快要醒的时候,一个恍惚,踏进了茅盾故居。

  四

  茅盾故居前后有两进,后面另有三间平房。沈氏本是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清光绪年间,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里买进这所宅院,东面的两间两进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称新屋。老屋新屋结构相同,中间仅隔一堵墙,两者楼上楼下有门相通,浑然一体,构成走马堂楼的格局。

  在故居二楼的东面第二间,在1896年7月4日的喜庆气氛里,茅盾诞生了。茅盾5岁时,就在这间父母的卧室里,由母亲教他识字。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家庭,全家有二十多人,都聚居在这里。茅盾父母卧室之东为祖父母卧室,西为二叔祖和四叔祖的卧室,第二进的楼上则住着姑母和曾祖父母。走进走出,满眼所见尽是些古老的雕花木床,陈木散发着久远的气息,那是一个今天的我们所陌生的环境。

  楼下第一进东间为过道,是全家出入的大门,大门之上,是陈云题写的“茅盾故居”。东面第二间为家塾,最西两间为统间,是全家的餐厅。隔了一个小小的天井,第二进东间为客厅,茅盾童年时,他的祖母曾在此间饲养春蚕。养蚕是茅盾童年又一感兴趣的事,他在那里获得了许多感性认识,为创作小说《春蚕》积累了最早的素材。祖母喜欢养蚕,母亲也毫无例外地喜欢着,以致后来她在上海,每年还养百来条蚕当作消遣,这个传统到了茅盾子女手里也还延续着呢。

  这两进楼房的后面,有三间平房,茅盾曾祖父在这里安度晚年。1934年,茅盾在拿到《子夜》的稿费后,亲手设计,将原先的三间平房翻修成比较新颖的书斋,每一间又隔成前后两间,西间的后一间,北窗下是茅盾的写字台,茅盾曾在这里创作中篇小说《多角关系》,西墙边的长桌,是茅盾练书法的地方,分隔前后间的是架顶的大书柜。那年秋后,书斋竣工,茅盾来验收,还在园中亲手种植了一株棕榈和一丛天竺。历经七十年的风霜,天竺至今郁郁葱葱,每有游人至,叶儿飘怱,似欲与人语。

  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茅盾,回乡迎娶从小结亲的孔德沚进门。新娘不单不识字,还只有一个乳名,新娘的名字还是茅盾给取的。

  故居之东为立志书院,茅盾在此读了几年小学,如今门口挂上了“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过天井原是课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上悬“有志竟成”匾,匾额下有一尊汉白玉茅盾青年时代的雕像。

  从后门出去,抬眼便见箭云楼,这是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一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昭明太子读书开始的乌镇文化史,到茅盾在立志书院的勤奋攻读,千百年来,书成了乌镇的灵魂所在,那是文化人的精神寄托啊。

  乌镇是茅盾取之不尽的宝库,《子夜》第四章“双桥镇”就是取材于自己的故乡,《林家铺子》中林老板的原型据说是邻家的一个小商人,更不用说《故乡杂忆》等等这样的文章了。是故乡的水滋润了茅盾的心田,是乌镇的石桥、青石板路造就了茅盾这样的文学家。茅盾也给今天的乌镇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大会设在乌镇,那是乌镇的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狂欢,作为古镇人,谁不自豪?

  五

  当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茅盾,回乡迎娶从小结亲的孔德沚进门。其时他们已搬出观前街的老屋,租住在北巷四叔祖的余屋。新娘不单不识字,还只有一个乳名,新娘的名字还是茅盾给取的。

  沈家和孔家是世交,孔家几代在镇上开香烛店,到了孔德沚的祖父孔繁林时,孔家在财神湾修了一座精致的孔家花园,主人取名庸园。庸园还诞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家孔另境,也就是孔德沚的弟弟,孔另境和茅盾一样也是一名中共早期的党员。

  新娘才被娶进门,新郎却要回上海了,其时距新婚还不到一个月呢。茅盾回沪后,母亲开始教孔德沚读书识字。其实自定亲后,茅盾的父亲就让媒人告知孔家,不要缠足,要教女孩识字,虽然缠足因女孩的哭哭啼啼而放弃,识字什么的,女家却并没重视。但是孔德沚是个好强的人,过门之后,她便跟着婆婆读书识字描红写文章,继而进学校上起了正式的小学。此后的日子里,孔德沚凭着自己的聪明、坚强、能干,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给了茅盾最有力的支持和悉心的照顾。在立志书院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德沚坚强的身影。

  但是在立志书院几百帧茅盾生平照片中,我却没有发现一张秦德君的照片。

  我第一次知道秦德君这个人,是在我们嘉兴人范笑我的《笑我贩书》一书中,同时看到的还有一张当年茅盾和秦德君分手时的合影。既然要分手了,却还要合影,有悖于常情,后来才知道分手合影也是有原因的。

  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政治家的茅盾,其活动不再自由,于是,他蛰居在上海景云里自己的家中,足不出户,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曲,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发表《幻灭》时,他第一次用了“茅盾”的笔名。

  为了改善环境,也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1928年7月,茅盾离沪赴日,开始了他近两年的流亡生活。与他结伴而行的,就是秦德君。秦德君出生于四川,是一个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又有着传奇般的坎坷经历,这一年,秦德君23岁,小茅盾9岁。

  在东京的那些日子里,茅盾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写作。他旅居日本时写的长篇小说《虹》,由秦德君提供素材,她还帮忙誊抄稿子,并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一些处理。这部小说,同样倾注了秦德君的一腔心血。1930年当樱花再次烂漫的时候,他们回到了国内,迫于压力,他们定下了四年之约暂时分手,并合影留念。只是四年之约没有结果。

  茅盾的一生,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秦德君必定给了他不少女性的思考。

  六

  几度寻觅于乌镇的街头,我发现,乌镇一直都在变化着。我们先前来时,乌镇有门票的地方只有茅盾故居,但我们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如六朝遗胜,如唐代银杏,如通济、仁济两桥等等。这次去,却又大不一样,我12岁的儿子信尔非常感兴趣的是织布作坊、染布作坊、三白酒作坊、汇源当铺等,这些都是我们以前来时没看到过的。他终于知道了棉花是怎样纺成线的,知道了印染布的花为什么是白的,知道“当”和“卖”是有区别的。一边走,我还一边给信尔讲茅盾童年的故事和他的小说《当铺前》、《林家铺子》、《春蚕》等,他也听得津津有味。虽然现在的“林家铺子”只是一家普通的工艺日杂商店,汇源当铺也是有铺无市,但这些一点没影响我们的兴致,乌镇有太多的故事。应家桥堍的访卢阁,除了茶圣陆羽曾经来访过,茅盾祖父当年也经常在此喝茶。古老的小镇,在我们进进出出间,寻寻觅觅里,自有一份温情在默默地荡漾开来,就算冬日里,也身心俱暖。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