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铁骨柔情:智利女总统巴切莱特(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5:41 《人物》杂志
铁骨柔情:智利女总统巴切莱特(图)

智利女总统巴切莱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文/王万征 闵勤勤

  纵观历史上古往今来的女政治家,能位至“九五之尊”者有两个条件:或者身处女权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乘着女权运动的东风,登上权力之巅,如在“女性政治伊甸园”的芬兰女总统哈洛宁;或者出身政治的名门望族,借助祖宗荫蔽或夫婿的影响,成就千秋伟业。比如,就拉美地区来说,阿根廷的伊萨贝丽塔庇隆登上总统宝座,完全得益于庇隆将军的
巨大政治影响;尼加拉瓜的比奥雷塔查莫罗登上权力之巅,主要原因不在于她有经世纬国之才,而是由于她是著名政治家彼得罗查莫罗的遗孀,查莫罗被独裁者索摩查暗杀后,民众把对查莫罗的崇拜和尊敬全部化作选票,投给了比奥雷塔查莫罗;巴拿马的米雷亚曾在总统的位置上风光无限,则完全是依靠其丈夫、前总统阿努夫里亚斯的盛名威望……

  可惜,这两个条件巴切莱特无一具备。

  2006年1月15日,在智利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执政联盟候选人米歇尔·巴切莱特以超过半数的得票率获胜,成为智利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作为一个曾经离过两次婚的女人,在智利这个具有很强保守主义传统和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国家,巴切莱特能由儿科医生到国家元首,完全凭借自已的智慧与毅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

  铮铮铁骨历磨难

  在外人看来,改写智利历史的巴切莱特像是个突然降临拉美大地的“奇迹”,她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有一身铮铮傲骨;但熟悉她的人知道,已经度过54个春秋的巴切莱特,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磨砺。

  1951年9月29日,巴切莱特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忠于社会党阿连德政府的空军准将,母亲是一位人类学家。巴切莱特是家中的次女。父母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民主精神给了巴切莱特深刻影响,他们教会巴切莱特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事。巴切莱特也继承了父亲军人的特质,她豪爽坦诚,做事风风火火。她思想解放,在天主教盛行的智利选择了不信教。后来,巴切莱特考入智利大学医学系。大学期间,她品学兼优,是学生运动的尖兵,表现出超凡的政治才能。

  1973年9月11日,年方22岁、正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巴切莱特经历了影响她一生的变故。这天,智利一批军人与美国政府合谋,发动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军事政变,逼死了民选的左派总统阿连德。巴切莱特的父亲、时任空军准将的阿尔韦托·巴切莱特,由于忠于阿连德政府,拒绝与皮诺切特合作,结果以“叛国罪”被投进监狱,严刑拷打致死,终年51岁。

  巴切莱特的命运从此被彻底改变。她压抑住悲痛,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争取自由和民主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她开始秘密帮助那些和她一样受到迫害的家庭,这引起了军政府的仇恨。1975年1月10日,巴切莱特正和妈妈在家吃午饭,一伙蒙面人破门而入,母女俩被强行蒙住眼睛,关进素有“集中营”之称的格里麦尔迪监狱。 在监狱的数月之中,巴切莱特和母亲常常遭到盘查和殴打,有时候连续5天不给饭吃。她的狱友回忆说:“那些人对她说,如果她不合作,就把她和母亲都杀死,但她却从未屈服。” 她常常忍着伤痛,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给狱友治病,鼓励狱友们坚强地活下去。炼狱生活是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品质的试金石。厄运临头之时,有的人意志消沉,满腔热血一朝化为烟云;有的人却身陷囹圄也不改其鸿鹄之志,把它当作一次磨练自己的好机会,卧薪尝胆,励精图志,以待东山再起。大狱中的巴切莱特,不仅自己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而且还把这种意志化为动力,去激励别人勇敢地活下去,这表明她已具备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意志品质。

  逃出监狱后,巴切莱特与母亲开始了长达5年的流亡生活,先是到澳大利亚,后又到了东德。流亡的5年里,巴切莱特积极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从不怨天尤人。她在东德的大学继续修习医学,并且又多掌握了法语、德语等外语。1979年,她学成回国,在智利一家普通医院谋得了儿科医生的工作,后来又调到外科。由于她对病人亲切负责,对工作刻苦钻研,所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她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医生,以及外科及流行病专家。

  早在大学期间,巴切莱特就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加入了社会党,开始了她早期的“政治生活”。回国后,工作之余,她还与左派流亡者一起秘密从事争取人权和民主的工作。她参加了一些非政府组织,秘密救治那些受迫害家庭的子女,她被列上了军政府的“黑名单”。在社会党内,她凭借自己的能力树立了威信,成为党的主要领导人。

  1990年,皮诺切特在全国人民要求自由和民主的呼声中,被迫结束了自己的军人统治。文人政府上台,军队为了重新树立其形象,出了一些拉拢文人政府的招,其中一项就是在国家战略研究院举办军事学习班,特邀一些社会党等左派党团的军事问题专家和军中高官共同参加。巴切莱特毕竟是空军将领的孩子,从小就不爱红妆爱武装,对军事的关注和兴趣一直陪伴着她。巴切莱特抓住了这个学习机会,并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骄人的成绩令很多男性军官自愧弗如,她也因为这个第一名幸运地获得了去华盛顿美洲防务学院进修硕士学位的奖学金,主攻政治学和防务政策。

  学成毕业后,巴切莱特投身政界,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先后担任过3位智利国防部长的顾问。2000年智利左派领袖拉戈斯二度当选智利总统,3月,巴切莱特被拉戈斯总统任命为

卫生部部长。

  2002年1月,拉戈斯改组内阁,巴切莱特被任命为国防部长,这是智利历史上首次由女性担任国防部长一职。2004年9月智利内阁改组,巴切莱特离开国防部长职位,开始为冲击总统宝座做准备。在2005年12月11日进行的总统和议会选举中,此前在民意测验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巴切莱特以超过45%的得票率稳居第一,但由于她的得票率未能达到法定当选总统所需的半数,根据智利宪法的有关规定,她不得不同得票率排在第二位的中右翼候选人皮涅拉进行第二轮竞争。在2006年1月15日的投票中,巴切莱特笑到了最后。

  宽广胸怀化恩怨

  2002年巴切莱特出任国防部长的时候,军方篡权夺位、逼死巴切莱特父亲的日子已经整整过去了19个年头。历史总是这样具有讽刺意味,19年风水轮回,当年在军人专政下大难不死的“弱女子”,如今成了智利军队的第一把手。当年参与政变、给巴切莱特带来直接伤害的军方人士,个个胆战心惊、不可终日——君子报仇十年未晚,谁知道巴切莱特会不会秋后算账,将心头埋藏近20年的国仇家恨一古脑儿还给他们?

  但是,对于刚刚走马上任的巴切莱特来说,首要任务却不是复仇,而是得到军方的认可。

  军队历来是男人的天下,一个女流之辈要在这个世界里立足谈何容易!初来乍到时,官兵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她不服气。也许是老天体查了巴切莱特的困境,故意在首都圣地亚哥连降几天大暴雨,造成特大洪灾,军队救援迫在眉睫。刚刚接任国防部长的巴切莱特和普通士兵一起跳上坦克,风里来雨里去,为抢险救灾不舍昼夜。她在抗洪中表现出的能力和胆识,迅速获得官兵的尊重和爱戴。任职期间,无论是对军官还是对普通士兵,巴切莱特都尽力赢得他们支持。将军们向她敬军礼时,她还以一个轻触脸颊的吻;军事演习时,她会登上坦克变成普通一兵。她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在男性占压倒优势的军界树立起威望。空军还送给她一件印有她名字的飞行员皮茄克。一个中级军官说,巴切莱特是自1973年军人政变以来第一个拥抱军人的社会党人,她成了这个国家和解的象征。

  军人家庭出身、受过军事高等教育的巴切莱特,深信即便在和平时期,保持国防力量的强大也十分必要。巴切莱特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防,就像一个赤身裸体的人一样,只能静等着挨揍。你不能在你需要国防的时候,才临时去拼凑。今天,由于我们的国家没有遭受战乱,感觉所有的军费开支都是多余的,可国防却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巴切莱特不顾一些人的反对,提出了庞大的武器购买计划,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价值6.6亿美元购买10架F-16战斗机的合同,花费12亿美元购买6艘海军舰艇,令智利军威大振。巴切莱特表现出的强力与魄力,使她赢得了智利军人权威阶层的信服。

  最为军方信服的,是巴切莱特以不同于常人的胸襟和民族大义,主动化解了昔日恩怨。巴切莱特认为,当年悲剧的发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大环境相关,是冷战夺取了很多智利人的生命和幸福。“我和母亲与一名曾折磨我们的人不期而遇,他哭了,不敢看我们的眼睛。那时我意识到,他也是一个人,一个充满负罪感的卑微者。” 1月15日胜利之时,巴切莱特情不自禁地再次回想起在狱中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她说自己曾经受过伤,但仇恨不能医治创伤。“我是个医生,我明白病人治病需要清洁伤口,才能很好的愈合;我的国家也是一个病人,她的伤口现在还没愈合,我知道只有清洁才能使它愈合。” “暴力闯进了我的生活,摧毁了我所爱的一切”,巴切莱特回忆说,但那时有一个信念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里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历史重演,让我们的后代不再经历同样的痛苦。”

  其实,皮诺切特军政权给智利社会带来的伤害,又何止一个巴切莱特的家庭悲剧所能揭示?!皮诺切特专政的17年,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害致死或者至今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了,一百多万人妻离子散流亡海外,造成的人间悲剧不计其数,这是其一。其二,智利也因为皮诺切特而一分为二,自1989年皮诺切特就维护自己的权力进行全民公决以来,支持者和反对者间的斗争至今也没有停息,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分裂。近年围绕皮诺切特案件审理过程的斗争旷日持久,智利人心头的创伤似乎无法弥合。尽管拉戈斯总统立志全面梳理那段充满罪恶的历史,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总统保护个人权利咨询委员会”,以期实现对受害者家庭的补偿。但是出来揭发受害史实的人并不多,因为该委员会并没有实权,很多人还在观望,而一点金钱补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多人仍心有余悸,担心军人复辟后会遭到更加残酷的报复。

  在众多皮诺切特专政的受害者中,巴切莱特的遭遇是一个典型,而她对于仇恨的处理,不仅感化了许多顽固的军方人士,也让那些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们,为之心悦诚服引以为瞻。巴切莱特以政治家特有的胸怀,用自己的行动在军队和平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来弥合社会的创伤。巴切莱特当上国防部长以后,军队开始尊重人民权利,智利民众也渐渐打开了戒惧军队的心结。智利陆军司令当众宣誓,智利军队从此再也不会出现滥用职权事件。

  款款柔情感天下

  在笃信天主教的智利人心中,女性被视为弱者,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2004年

性骚扰才被视为非法,“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根深蒂固,女人别说是当总统,就是走出家门做点小事业,也可能是个大新闻。若在十年前,说智利会产生一个女总统,人们一定会以为你在梦呓。然而,政治的奥妙恰在于此。巴切莱特的成功,与她在人生磨难之中表现出的超群意志相关,与她拥有的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相关,也与她在选战中处处流露出来的女性魅力相关。

  几百年后人们也许不会记得大多数总统、总理和将军的名字,但是一定会记得巴切莱特,因为她是女人。一个在保守的、男权主导的拉美大地,第一个凭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因为丈夫的荣耀而问鼎权力巅峰的女人。

  然而,这场胜利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选战异常激烈,巴切莱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为了智利联盟”总统候选人塞巴斯蒂安·皮涅拉。皮涅拉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是智利少有的几个亿万富翁之一。财力雄厚,对竞选极为有利。皮涅拉精力旺盛、有多年的从政经验。他宣布参选后没多久,就将智利从北到南跑了两遍。沿途不停演讲、拥抱选民、亲吻小孩,一副踌躇满志、志在必得的架势。

  与选调高昂的皮涅拉相比,巴切莱特简直就是只普普通通的“丑小鸭”。她的表现,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没什么大的差别。这位两度

离婚的单身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即便在选举白热化的紧张时期,依旧每天争取按时回家,为孩子们洗衣做饭。她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智利妇女”,“和其他智利妇女一样工作,关心家庭,每天都送女儿上学,去超市买东西”。巴切莱特母亲的好朋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描述她:“我很了解她。她是一个优雅、勤奋、能力超凡,脚踏实地、相当务实的人。她本人就像大地一样质朴。” 在第一轮投票时,她没有像其他候选人那样张扬,前呼后拥地出现在投票站,而仅仅由母亲、女儿陪同,像普通选民一样排队参加了投票。在竞选活动中她从不提自己的家庭,也不带自己的孩子“助威”、“拉选票”。就连她的竞选口号也简单到只有五个字:“我会在乎你”。

  如果说巴切莱特在选举中惟一高调宣传的,那就是她的女性身份。在投票现场,她是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因为候选人和选民大多身着传统的藏蓝色或黑色正装,但是巴切莱特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夹克衫,配上她金黄的短发,和蔼的微笑,显得格外端庄秀丽。当记者问她觉得自己能不能当选时,巴切莱特回答得十分巧妙:“事实上,女人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在智利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无论对于妇女,还是对于民主政治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就在第二轮大选15天前,在首都庆祝2006年元旦的晚会上,她和皮涅拉同时出席,她潇洒自如地和皮涅拉拥抱,“我很清楚,我们都是总统候选人。但是我将成为全体智利人的总统”。当时,皮涅拉俏皮地回答“在新的一年里,除了一个愿望以外(当总统),我祝巴切莱特一切如愿”。

  巴切莱特如愿当选后,有政治分析家认真分析后认为,巴氏看似朴实无华的竞选策略实际十分高明。她的竞选口号简单,但含义深邃,充分反映了她感念天下黎民的仁慈胸怀与体恤民生的款款柔情。在当卫生部长期间,她曾切实解决民众看病难、穷人看不起病的问题,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由此得到广大下层民众的认可。她强调宣传自己的女性身份,突出自己“是一名致力于社会改革和公众服务的女性”,甚至大胆承诺:如果当选,新内阁的组成将会是男女各占一半,而以前的内阁中,女性只占到4%。她的参选增强了智利女选民的追求公正、平等的意识,激发她们走出家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巴切莱特的“男女平等”武器,令对手无法企及,赢得了追求解放的妇女们的心。要知道,智利的女性选民比男性足足多出40万!

  智利著名作家豪尔赫爱德华兹这样写道:巴切莱特在总选举中的胜利表明,智利已经结束了由军政府向民主政治过渡的阶段,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妇女当上了总统,这是智利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证明。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