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扁专机“迷失”方向前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10:10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 郭力 5月4日早上8时许,陈水扁“专机”离开台北,然而到下午4时,还没有人知道,专机在飞行8小时后,会在哪里降落。 陈水扁或许想把这次出访变成一个“上上签”的——在美国本土过境加油,借此机会
台美就过境地点曾反复磋商。台方甚至恫言,如果不让陈水扁专机从美国本土城市过境,那台湾将考虑放弃过境美国。美方对此的回应则更加直接,若真如此,那以后也不必再向美方提出过境要求了。 最终,台湾“外交部长”黄志芳“基于台美长期友好关系”“接受美国安排”,但在出发前几小时,台湾官方转而宣布“放弃过境美国”,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考马克连用了十个“他”称呼陈水扁。 下午5时许,传来陈水扁专机降落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陈总统”的大批随行在机场买当地名产“阿拉丁神灯”的消息。第二天台湾的报纸不客气地用了“包机自由行”描述了这场乱局。 这也许是陈水扁有意制造的一场乱局。然而综观大陆、台湾朝野和美国之间的博弈,曾经的台海乱局却似乎正在理顺。应对“废统”,大陆和美国渐显默契;马英九访美,美国初步确立对“后扁时代”的台湾的权力布局;“两岸经贸论坛”,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荣誉主席二次握手,大陆对台“软”“硬”的拿捏更加自如;而中美峰会上,两国领导人最终就相互的台海政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不肯定美国会全力驰援台湾” 陈水扁终止台湾“国统会”的运作和“国统纲领”的施行之后,如果说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中国制止台独决心与能力”的表态尚在他意料之中,甚至是他所希望的,但美国的激烈反应就完全出乎他意料了。 3月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警告“陈水扁及其政府”必须“毫不含糊地确认国统会并未废除,并确认其所保证不改变台海现状的七点声明仍然有效”,否则美国将认为,“‘废统’就是改变现状”。 观察家们注意到,美国在声明中直接称呼“陈水扁”,而不是惯常的用词“台湾的总统”。 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沃纳则更加直截了当,他说,如果因为台湾执政当局“缺乏判断力”,采取“不适当和错误的行动”挑起台海战端,“我不肯定美国会全力驰援台湾”。 陈水扁将美国的训斥看作是“大陆施压的结果”。然而或许美国更清楚,如果放任陈水扁肆意冲撞大陆在《反分裂国家法》中定下的“红线”,对台海、对美国将是什么结果。 中美峰会前,陈水扁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访问称“只要大陆不使用武力对付台湾,我将维持承诺,不宣布台湾独立,不改变现行宪法”,终于为他一段时间来的反复画上了句点。 尽管美国白宫也给这番解读“正面”的评价,但仍一口拒绝了陈水扁过境纽约的申请。更值得注意的是,紧接在陈水扁之后出访中美洲的台“行政院长”苏贞昌,却被允许以纽约为去程的过境点。如果再联系到美国对台湾在野党主席马英九的接待规格,陈水扁在美国心目中的地位可谓不言自明。 大陆和美国,尽管各自出发点不同,但在目前阶段,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台海。美国不允许一个冲撞“红线”激怒大陆的“台独”来破坏它在全世界的战略,更不必为了某个人而付出“保卫台湾”的代价。 台湾“在野党”的角色 协调仅止于战术层面,而对中美来说,正逐步进入“后陈水扁时代”的台湾,协调管制陈水扁已不是双方台海政策的重点。在台海战略的新布局中,中美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泛蓝阵营”,更具体地说,集中在了国民党身上。 3月,马英九在华盛顿,见到了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就是这位佐利克,在去年9月间代表美国外交决策机构作了对华关系的演讲,那一次,他在演讲中称中国为“利益相关者”。 两人会面的“大都会俱乐部”是美国主要官员汇聚之地。佐利克甚至一反常态直接从俱乐部正门现身,甚至对镜头招手。 马英九借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提出现阶段国民党两岸政策的“五要”:在九二共识下恢复平等协商,达成30至50 年和平协议;正式终结两岸敌对状态,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建立暂行架构,让台湾参与国际双边或多边活动;密切文化教育交流。 相对于陈水扁的“废统”、“修宪”,马英九的“五要”显然更符合“负责任的和平制造者”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五要”,迎合了美国两岸政策最基本的元素——不独不武、维持现状。在美国看来,马英九和国民党或许是维持台海现状的最好“代表”。 美国高调迎接马英九,大陆也第三次迎来了连战,仿佛不约而同。4月16日的胡连二会上,连战“代表党主席马英九向胡锦涛表达问候之意”,胡锦涛也请他“转达向马英九的问候”。在“两岸经贸论坛”上,大陆推出15项对台优惠政策,惠及台湾农民、渔民及医生、学生。而如果说这些优惠是“目”,那么面晤连战时,胡锦涛提出对两岸关系四点建议,并尤其指出“‘九二共识’的精神就是‘求同存异’”,更成为大陆的两岸政策的“纲”。 3月29日,马英九刚从美国返台北,即直奔连战办公室,向其详述美国见闻,也转达了美国对“连胡二会”的期待。而5月1日,在连战返台不久,马英九再次面晤连战。 对于国民党与大陆、美国之间的互动,民进党当然看在眼里,台湾岛内朝野之间的博弈也在同时上演。 就在连战参访大陆前夕,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突然发难,指所谓“一中各表”的共识只是国民党的“一厢情愿”。于是,在胡连再度会面之后,马英九一字一句亲自斟酌,直接引用了胡锦涛在会见连战时所说的“求同存异”作为回应。他说,“求同”就是指“一中原则”,而“存异”就是指“各自表述”。换句话说,“九二共识”正是国共两党“两厢情愿”。 难怪有媒体评论说,“胡连会”事实上还有一个隐身的参与会谈者,就是马英九。“透过连战的传话,事实上可说是胡马间接会谈;而连战则成为马英九面对绿营时的‘防火墙’”。 外界观察家注意到,大陆在陈水扁“终统”时不铺张批判,转而在“两岸经贸论坛”上释放更多善意;将两岸的政治整合视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积累点滴的人心的进展;和“老主席”相视一笑,也和“新主席”隔空交流。可以说,通过从“连宋登陆”开始的一系列的两岸互动,大陆的台海政策表现出了新的张力和风格。 而另一方面,美国也初步完成了台海新的政治布局,并正在通过马英九和国民党,重建两岸三方的微妙平衡。 而在民进党这边,尽管陈水扁还在以“包裹糖衣的毒药”解读大陆的优惠政策,他的“行政院长”苏贞昌却已经在说,“国共两党在‘两岸经贸论坛’达成的共识,只要对台湾有利的,不必因人废言,可以全盘考量推动。”台湾媒体戏称苏贞昌正在走一条“苏修路线”,“修正”陈水扁的路线。 中美峰会上的“各自阐述” 借马英九访问,美国确立了美台关系的新构架;顺“经贸论坛”之余味,两岸互动也经营着新的着力点。台海博弈的新棋局,到中美峰会时大势已成,局至“收官”。 在胡锦涛访美前,布什在霍普金斯大学演讲时就说:“胡锦涛和我可以坐下来谈,……当然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台湾问题。”而在白宫欢迎胡锦涛来访的致词中,布什再一次主动提及台湾问题,被《中国时报》认为是“颇有先发制人,为台湾议题定调之感”。 在“胡布会”后的记者会上,胡锦涛强调“布什总统和美国政府反对台独”,而布什的措辞是“不支持”台独,一些观察家据此认为,两国在台湾问题上还停在“各自阐述”阶段。不过,布什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采取改变台海现状的举动,进而破坏中美关系”,而胡锦涛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台湾问题正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时期,中美首脑要借这个机会向台湾发出中美携手的信号。”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陆伯彬对《华盛顿观察》分析说。 大陆要“反对台独”,美国也不得不“控制台独”,这正是中美两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利益契合点”。 另一个细节同样耐人寻味:在胡锦涛讲话中,始终没有出现“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字眼。这在另一些更加乐观的观察家看来,正暗应了布什“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的意头。 “北京接受‘维持现状’的现实;美国接受‘不独不武’的承诺;台湾在野党承担持续推动‘九二共识,恢复对话’ 的使命。”香港时政评论者陈子昂这样概括台海博弈中大陆、美国和台湾三方的“战略默契”。 当布什用“我们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了”描述他和胡锦涛的会谈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两国在构建了自己的两岸方略之后,也进一步明晰了对方的战略意图。 而梳理“连宋登陆”一年来的两岸三方的博弈,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人一事的应对,而是有张有弛的步骤;不仅是展望未来的原则,更有基于现实的战略。 中美两国都逐渐找到了处理台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后,自然而然的,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下降了。所以,所谓台湾问题的“边缘化”,对中美两个国家来说,不是坏事情,而气急败坏的恰恰是陈水扁。 在跟美国“跳脚”,绕道阿联酋、荷兰,飞了整整37个小时才飞到中美洲“友邦”之后,陈水扁还在不知所谓。在哥斯达黎加,陈水扁会两次向布什夫人劳拉主动示好。台湾“外交部长”黄志芳又宣布,陈水扁在完成出访巴拉圭、哥斯达黎加回程时,将过境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安克拉治市。而第二天,随陈水扁“出访”的“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李南阳又表示,陈水扁返程不过境美国,而转道多米尼加、阿联酋返回台北。 陈水扁的专机“迷失”了方向,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却越来越清晰了。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