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对话阎崇年:敬畏历史 与时俱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6:55 中国青年杂志

  阎崇年,1934年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采访-本刊记者 蒋晔

  北风席卷着春寒,阳光被风吹得四处闪烁。北京社会科学院里走着一位老人。这位老先生叫阎崇年,是研究清朝历史的专家。他散了一会儿步,便回到家中。

  坐到

客厅兼书房的椅子上,他打开一封观众来信。自从他去中央电视台10频道"
百家讲坛
"节目讲清史以后,他便经常收到观众来信。

  根据这次节目的演讲稿而成的书《正说清朝十二帝王》出版面市后,印刷了17次,发行了35万册,在历史类图书中属于创纪录的一次。爱好历史的读者纷纷给他写信,倾诉自己对清朝历史的感受与看法,表示自己爱国的决心。他们从阎崇年的正史中找到了一种激情与激励。

  当初,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找到阎崇年时,他几番推辞:“我是做研究的人,不好去出风头的。”对方来了几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向他保证:您去做节目,讲清朝历史,肯定会起到正面的作用。

  收到那么多观众、读者来信后,他想,自己去录了38次节目是对的。

  对于自己的生活,阎崇年一直想做到简单而丰富。简单的是生活,生活有规律。一天分为四个工作阶段,早上4点~7点,8点~12点,午睡一会儿后的下午,晚上是7~11点前。饮食简单,早上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中午一碗面条,晚上喝两碗粥。有时间适当散会儿步。简单中丰富的是研究工作。看书累了,就写文章,写文章累了,就看杂志,看杂志累了,再看书。读书与写作是他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生活。安静的生活,心定得很,71岁的人,1.72米的身高,体重才49公斤,但身体依然非常健康,没有什么大毛病。他将自己的身体健康一直归结为心定,没有杂念,专心做学问的缘故。

  至于成功与名利,老先生说:“人不能随波逐流,必须有自己的坚持。名与利不是追求就能够得到的,它们是付出劳动之后的结果。”

  以下是访谈部分——

  清朝历史由戏说而受关注,但不可以替代正史

  记者:清朝历史为什么这么受人关注?

  阎崇年:有几个原因。第一,清朝离我们现代历史不远不近,太远的话,跟我们当前的社会没有关系,太近了的话,有些历史不是很好辨识,像民国史,你要戏说民国历史的人物就不是很好说了,很多人他的子女儿孙都还健在。

  第二,清朝历史有其民族特点,它的服饰、习俗、宗教与文化都有其民族特点,大家关心起来更有意思。

  第三,大家都是从历史上取得经验与教训,清朝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非常丰富,记载也详细,实录颇多,光乾隆一朝的实录就比明朝多。

  第四,过去人们对清朝的历史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辛亥革命时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是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来的,这个口号对于废除清朝的封建帝制有很好的进步作用,但是"驱除鞑虏"这个口号来源于部分狭隘的民族主义成分,当时这个口号是为了反清的一种政治需要,但对清朝的历史、帝王、宫廷不能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清朝被推翻后,民国初期,清朝的历史还是笼罩在一层烟雾中;到了这个世纪的第二个25年,1926年~1951年,中国历史处于民族战争时期,牵扯到爱国的问题,还是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清朝历史;第三个25年,也就是1951年~1975年这一段,这段文化的氛围中,帝王将相都在批判之列,也不能正确评价清朝历史;文革之后,也就是1976年~现在,就到了可以正确评价清朝历史的时候了。最开始,是从海外刮进来一股戏说之风,对清朝的皇帝有一系列的戏说。这股戏说风对文革期间的文化单一,文化贫乏,起到了丰富与营养的作用,于是,历史的真相就在戏说风中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哪个是戏说,哪个是正史,究竟是怎么回事情。这样,大家对清朝历史的真实情况更关心起来了。

  第五,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特别是最近一些年,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娱乐,有了更高的文化层次的需求。这个深层次的文化需要也促使人们想更多地了解清朝历史。

  记者:随着人们对清朝的关注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清朝题材电视剧也应运而生,其中,有一些是正说,更多的电视剧是以戏说的形式表现的。您怎样看正史与戏说?

  阎崇年:戏说就是戏。电视剧、电影、小说也好,一个特点,是属于文学艺术范畴,特别是影视这一块,它本身就是戏,它们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过去的事情。正史是历史。历史最主要的特点是真实,要求尽可能地复原历史的原貌,人物、历史事件,它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弄清历史原貌,便可以传承历史。在传承历史的过程中,历史学工作者的神圣天职就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一代一代往下传的历史才是真实的,不是歪曲,不是伪造的历史。尽管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史与文在当代,在某一方面,还是应该严格地加以区分。

  “史”不可以颠倒、不可以演义、它要求每个细节的真实,否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但作为“戏”,它需要讲故事,还可以塑造人物、创造人物。戏说不能作为正史的补充,它有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正史,但经过再加工创造,便跟正史完全不相干了。人们可以将戏说作为娱乐与休闲,甚至可以作为艺术的修养。但是,戏说很容易使人们混淆历史与虚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戏说的。

  与己和,笑待困厄,在最黑暗的时候想着光明

  记者:您怎么喜欢上历史,从而走上研究之路的?

  阎崇年:从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学历史,到现在已经50年了。我在中学时开始喜欢历史。中学时的历史老师讲课非常精彩,我非常投入地听课。一节课听完后,下一节课历史老师喜欢提问,有一次就问到我了,我把老师讲的故事复述得丝毫不差,老师非常高兴,给了我一个满分。下一次老师又提问我,连续几次课老师都提问我,我回答得都很好。这样,历史课我就更得好好听了。考试时,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我的中学是北京市第六中学,那时男女分校,简称男六中,是当时北京市最好的中学之一。现在很多人问我,你是否是数理化不行了才去研究历史的,不是这样的。我的数理化成绩也很好,考过班上与全年级的第一。

  记者:刚开始喜欢历史时,您喜欢那一段历史呢?

  阎崇年:高中与大学里,我学的都是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我偏爱中国古代的历史。大学历史课学完后,就要选择某段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最初选择的是先秦的历史。读《先秦诸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写了一些文章。当时,我20多岁,去找一位我很崇拜的老先生,给他看我写的文章。老先生说好,鼓励我。说完,他又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你最好不要研究先秦史,研究先秦史的优势在西安,陕西的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第一手资料在那里,而不是在北京,你在北京,从地理区位的优势上讲,你最好研究清朝历史,北京是清朝历史的重地。我觉得老人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从1962年开始,我就开始研究清朝历史,一直没有动摇过。

  记者:您研究了那么多年历史,您觉得一个历史研究者该拥有什么样的品质?

  阎崇年:“滴水穿石,锲而不舍”,这是荀子的话。我觉得做一件事情,就是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就要像滴水穿石一样。每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都很多,一个研究者要想做出点成绩出来,第一,要专一,确定研究方向后,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第二,要在已经确定的方向上执著,肯下大功夫,十几年几十年地做研究,抵制得住各种诱惑,不改变初衷;第三,要有胆识,历史材料太多了,要善于从中找准突破点,冲破传统的桎梏,敢于挑战陈腐的观点,大胆创新,即使受到周围人的争议,也必须坚持,并努力说服大家,直到得到认可;第四,要懂得抓住机会,适时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版,这也可以说要抓住“学机”。我有一个朋友研究了20多年的先秦史,颇有成果,先秦史的出版很困难,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出版他的著作,但是,因为他的犹豫与不自信,错过了机会,使得他很有可能再也无法顺利出版著作,很可惜。当时,我向他建议说可以出版了,历史材料是无法穷尽的,你可以先出书,出了后再修订,但是他过于追求完美。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学术上也一样,总是需要不断地去修整,通过努力趋向完美;第五,就是要能改错。研究在发展,如果有新的发现与以前的发现不一致,便要勇于纠正过去的观点,陈述新观点;第六,一个历史研究者在明白天时、地利、人合的道理外,要懂得己合。什么是"己合"呢?就是心理平衡、生理平衡。一些人英年早逝,比如蒋筑英,原因之一就是自己没有做到己合。事业的长久必须身体的健康,心理的稳定,首先要保证身心健康,才能持久地做研究。己合是天时、地利、人合的基础。有些人总是埋怨政府,说政府给研究者创造条件不够。其实,外在物质条件是客体,主体还是要自己做到己合。

  记者:您在与己合上,有什么心得?

  阎崇年: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笑待困厄。对待任何困难、艰难、挫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记者:您生活中碰到过的困难是?

  阎崇年:我碰到过人生的困难太多了,除了监狱没有坐过,别的困难都碰到过。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在文革之前的下放与文革之中。不过,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是很高兴。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想着光明。日落之后,不就是日出了吗?

  当时,冬季,三九天,刮着五六级北风,我穿着背心在野地里劳动。现在想来,不顺的经历还给了我更多的时间。如果我不是被下放,在野地里劳动,我就更没有时间看书了,而是面临着被迫卷到大跃进,卷到文革时期造反派保皇派的斗争中去。虽然在野地里劳动,但我却因此可以看自己的书。有人打小报告了,说阎崇年不好好劳动,劳动时候看书。封资修的封字书啊,非常严重。劳动队的领导就把我叫去问话了,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我说知道,这是改造思想的地方。他说,那你还不好好学习马列毛选,你还看封建毒草的书。我说我是学习历史的,研究清史的,清朝的书没有平装书也没有精装书,全是线装书。他说你这样对群众有影响没有?我说有影响。他说你先回去好好读马列毛选。我们先研究一下你的事情。一个星期后,我又被找去了。他说,你读书的精神是好的,但对群众的影响恶劣,这样吧,以后派你去值夜班,这样你既能够读书,也不会造成坏影响。从此后,我白天就在宿舍里看书,晚上值班大家睡觉了,我就接着再看。

  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有一份责任

  记者:清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是?

  阎崇年:贡献是:奠定中华版图;多民族统一,明朝没有处理好的问题,清朝处理的效果是历代皇朝中处理得最好的;传承中华文明,清朝并没有隔绝汉代文化,并没有强行推行满文,它继承了以汉文化为主的多元的中华文化。

  直到现在,社会生活、生活习惯中,都有满文化的印记:服装如旗袍、饮食如满汉全席如萨其玛、语言如“真棒实”,“这个小伙子真棒实”。

  清朝曾经兴盛过,兴盛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原因很多,集中一个点来说,就是一个字“和”。它把多民族和在一起、把整个疆域和在一起,把不同的文化和在一起。这个“和”字对今天还是很有意义的。和谐社会的“和”很重要。

  清朝后来衰败了。原因是一个“僵”字。外界发展了,它还是原地踏步,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具体表现在,对外政策上闭关自守,对内执行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后来八旗制度就不适应社会发展了,应该改革,但是没有改革,这个制度从内部就导致了清朝的衰落。所以,我们吸取清朝的历史教训就是不能僵,要求变,不断改革与完善,不断地学习各个方面积极的有利的东西。要与时俱进。

  记者:从清朝历史的启示看,青少年该有一个怎么样的历史观?

  阎崇年:青少年要了解清朝曾经强盛过,也曾落后挨打。正确地了解清朝历史、敬畏历史,经验要吸取,教训要借鉴,要有培养自己勤奋,开创的精神。

  记者:敬畏历史,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

  阎崇年:简单来说,既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要抹杀历史的辉煌。历史的辉煌不是某一个人的辉煌。康熙、

雍正的辉煌年代不是这两个人的辉煌,而是中华民族的辉煌,是所有人创造的辉煌。耻辱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耻辱。所以,敬畏历史,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奋发图强、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有一份责任。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