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1995王海从此开始打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5:51 南方人物周刊
1995王海从此开始打假

周星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1995

  王海 从此开始打假

  正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使得一向张扬的王海,决定减少曝光,做个深沉、寡言的行动者

  -本刊记者 彭苏 发自北京

  王海笑起来时毫不掩饰他下排门牙中的一处“门户大开”。牙,不是在打假过程中叫人打去的,因为他已经好久没有亲临打假现场了。“现在,咱们的工作主要是开会,知道哪儿有假要打,研讨一下如何去打。”

  我的1995

  “王海乃山东一农民。”这是王安在《25年》中写起王海的第一句话。王海却说 :“我不仅是个农民,还是个加了引号的刁民。”继而,他笑称,刁民,是相对奸商而言。

  这算不算“以恶治恶”?他立刻辩驳,“有压迫才有反抗。”继续解释说,“我真是被压迫最深的,说不定是有‘贱民意识’呢。”

  王海认为自己成为打假“刁民”是很自然的事情。1995年夏天,因为“按捺不住的愤怒”,王海为12副“耳机”在北京街头四处“讨说法”。在现在的王海看来,和当时汹涌而来的伪劣假货相比,自己的投诉还是上不得台面的“区区小事”。

  这“区区小事”还是有意义的:“1994年才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时还没构成社会热点,正因为有了咱这个事,才使它得到了关注。”

  “咱这个事”的动力机制是这样建立的。1995年2月的一天,东城宽街的某家法律书店内,正自学法律的王海无意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第49条上,他瞪大了眼睛:“我国民事法律多年来的赔偿原则一直是损一赔一,而《消法》新规定损一赔二。”

  “加倍赔偿当然好,最不济也得给我退货,无非损失点儿车费、时间。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是娱乐娱乐。”而假货嘛,反正到处都是。

  3月25日,王海选中了北京隆福大厦二楼电讯商场。他“看中”了一副标价85元的“日本索尼耳机”。终于下定决心,买下两副,再火速查到东城区消协的电话。从王海得意的神情里我们可以想象,那天下午,王海顶着明晃晃的日头,像汤姆·索亚首次外出探险般正式踏上了打假之旅。

  问了七八个人,拐了十多个弯,走了好几千米,才在一条不起眼的胡同里找到了正在翻建的东城区消协。除了眼前的沙土、水泥、灰尘,就是不见消协的人。无奈中,他给市消协挂了电话。

  北京市消协的人告诉王海:要找消协投诉,得先把商品送到技术监督局去鉴定。

  第二天,王海又在一条盲肠似的小胡同里找到了东城区技术监督局。但得到的答案却是:得去找市技监局。而市技监局的答复是:耳机要送到索尼公司鉴定,时间多长难说,市局要办的案子多着呢。不过,一般三个月之内肯定会有结果。

  “做个鉴定要三个月,我一听头就大了。”他决定亲赴索尼驻京办事处。公司客户服务部很肯定地告诉王海:索尼公司的耳机产品中没有这一型。但拒绝提供书面证明,理由是:要是每个买了假索尼产品的消费者都来找,那我们怎么开展工作?

  悻悻然离开的王海,一路上左思右想,得出结论:上工商局投诉。

  “在跨进东城区工商局大楼时,我突然产生了计算一下这两天开销的念头。结果一算,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加起来已花去200多元。即使加倍赔我(170元)岂不还是亏了?赔本赚吆喝,没人愿意干这号傻事。”想到这儿,王海转身离去,回招待所找表弟大刚。

  他让表弟去隆福大厦再买十副假索尼耳机。

  又是一番周折后,过了一个多月,东城区工商局回复:索赔属于民事纠纷,工商局无权干涉,只能调解,并转达隆福大厦的意见,只退赔先买的两副,后十副属于“知假买假”,而且他们并非故意卖假,所以只退不赔。考虑王海耽误的时间和浪费掉的精力,对方愿意多付200多元补偿金。

  王海硬在“知假买假”上较起了真。“法律从没说过‘知假买假’不赔。”于是,他当即拒绝这一处理意见,5月1日回到老家青岛。

  “刚回青岛时,心里窝火。”王海找到了新的角色定位: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我就是那老惦记打假索赔的“贼”。

  “我想从这块切入,开个公司。这样,打假就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组织对组织的博弈了。”

  1995年8月,《中国消费者报》以王海首次打假经历为例,发表文章《刁民?聪明的消费者?》,并在社会上进行广泛讨论。

  这期间,王海也没闲着,他第三次来到北京。

  王海说过,再次进京,他的一系列购假加倍索赔的要求基本上得到了满足。但是,他的BP机上不时会出现“马上去八宝山”、“速到烈士陵园”等短信。“还有人在我索赔时当面对我进行威胁、恫吓。接到污辱、谩骂的匿名电话更是习以为常。”

  1995年11月24日,北京天寒地冻,京城赛特俱乐部却暖意融融。那个“跑遍京城10家商场,专买假货、双倍索赔、赔偿金已近8000元的王海”,那个大多数人想象中“老谋深算、专靠损招儿发财的年轻人”,却头戴棒球帽、敦敦实实、楞头楞脑地在座谈会上大念《我的困惑》:“……我很困惑,难道我做一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错了吗?”

  “王海现象”自此火遍全国。

  我们可以给人当枪使

  1996年年底,王海与人合作,成立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他的打假事业进入了公司化运作。

  公司相当于侦探所、顾问所、律师所三者合一,有好几百个兼职调查人员,后来由于管理麻烦,全部改成“项目经理负责制”。如何调查?王海说,好简单的,发现、调查、取证,一般没什么大问题,偶尔也会采用卧底。

  在众多评论“王海现象”的学者中,王海觉得茅于轼对他的评价最中肯。

  茅于轼说过,“王海的智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都是中等的,但他有他的特点。他能够发现新问题,他有勇气,这是一般人所没有的。”

  他说,王海之所以胜出,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民众的维权意识正待加强;大家正讨论计划经济时期的“义务做好事”一套可不可取……

  对于打假的初始目的,王海说得坦诚、露骨。

  “我们可以给人当枪使。今天你请我们打他,明天他也可以请我们打你。这样做既可以促进行业自律,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利润,最终还有益于消费者。”他一百二十个不在乎,“只要证据确凿,只要没有违法。”

  “我是从不回避利益的。”叽叽喳喳一通“利益纠葛”的阐述后,王海说自己是个好人,好人肯定要有好报,他可不能打假把自己给打穷了。于是,“个人打假索赔早就不做了,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帮企业打假。”

  除了2004年落选人大代表、2005年与“王海在线”之间的官司;除了今年“揭露威露士消毒液含有致癌成份”、“举报诺基亚隐瞒缺陷”两条不显眼的消息还挂在网上外,王海,这件上世纪末的俏商品,正渐入淡季。

  “咱们还在继续啊。比如,公安部曾组织过‘山鹰行动’,其中打击假复印纸一案,就是咱们帮着破的,这事让委托客户减少损失2000多万元呢!还有最近广州最大的一起六合彩造假案,也是咱们查的。”“减少曝光是因为事关委托人利益,他们要求我们行事低调。”

  又是利益。

  “我们一直在打假。但公司项目已经拆分成盈利和非盈利的。”他掏出他的名片,其上的“和谐社会发展中心”、“王海热线”是非盈利的,而“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深圳的“王海公司”是属于盈利的,每年盈利多少呢,“深圳的公司效益不及北京。每年,总能赚一点吧,没必要细说”。

  王海还是戴着墨镜,这位已经买了房、购了车、娶了妻、生了子的打假英雄,正在构思着自己日后的打假道路,在他看来,最核心的只有一条,要让打假事业维持下去,就必须强调打假者的利益。所以,现在低调的王海,并不承认这是自己的打假淡季,正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利益诉求,使得一向张扬的王海,决定减少曝光,做个深沉、寡言的行动者。

  1996

  周星驰

  搞笑颠覆庄严

  1984年以“跑龙套”身份踏足影视圈的周星驰,后来赚进过亿身家,被尊为一代“喜剧之王”。他将最难以启齿的、最庄严的、最不可侵犯的事以最轻松家常的方式表现出来,幽默之外,又有悲剧气质,带点酸楚。这似乎是只从属于周星驰的桥段,忍辱,妥协,偷生,却从不肯轻易放弃梦想。他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激情,于是,他成了后现代的解构高手,成了大学的客座教授。历史也许一直如此:当事者的经历永远是琐碎的、朴素的,到了演绎者那里,就不可避免地成了宏大叙事,并附丽着当事人并不了解的深刻含义。还是星爷自己说得最好——我只是一个演员。

  1997

  王小波

  殒灭之日大放光彩

  王小波,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远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一个严肃作家在死后不长的时间里,如此广泛地被阅读、关注、讨论,是十分罕见的。这对于生前出版无门的作家本人来说,也是一种告慰。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不少人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王小波像是第一块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引起了连串的倒塌。对很多人来说,王小波的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开始。

  1999

  李金华

  掀动审计风暴

  1999年,一份年度审计报告将李金华推至聚光灯下,也使得成立于1983年的国家审计署第一次为大众所熟知。这份题为《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公开了国务院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31.24亿元的违规行为,并点名道姓直接披露。这是李金华就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后掀动的第一场审计风暴。

  此后他的报告分量越来越沉。2003年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后,每年的报告都宣告风暴再起。他的无私和强悍令人赞叹,他的勇气来自哪里,也不免引人猜想。李金华自己的说法是,“我的背后没有背景!审计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要当审计长,就必须断掉自己的后路。”

  与权力部门的正面作战,使李金华的身上背负着沉甸甸的期待。他以低调的言行和务实的态度力挺一个“阳光化的刚性反腐制度”。

  “需要审的都去审,只要审过的都公开”是他的目标。对上他说,“我希望给你们多报忧少报喜。”对下他说,“用纳税人的钱,最后要对老百姓有一个交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