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天骄腾飞的地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1:19 楚天广播电台

  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镶嵌着许许多多灿若星辰的古城名镇:它们有的山水秀丽、风光迤俪,有的历史悠久、文明灿 烂,还有的城镇则靠发达的经济、超群的实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如今,荆楚名镇的行列中又增加了一颗“新星”,它就是杨 垱镇。而杨垱镇之所以被世人瞩目,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位共和国的“航天英雄”——聂海胜。也正是为了探询聂海胜腾飞 的奥秘,我在短短的七个月时间里,七次拜访了杨垱镇。

  我第一次到杨垱镇,是在2005年10月11日,也就是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的前一天。那天晚上,国内外 100多家媒体的300多名记者齐聚这里,在英雄家乡等待“神六”飞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一时间,杨垱镇往日的平静被 车水马龙的喧嚣代替了。可是,在记者们从杨垱镇发出的报道中,却很少见到对杨垱的报道。一位来自广东的记者对我说:杨 垱这个地方过于简单了。

  的确,杨垱镇实在是太“简单”了!这里没有高山大川、文化名人,还一度是鄂北地区有名的贫困乡镇。镇子的建设 就更显“寒酸”了:仅有的两条街道交叉成“十”字型,勉强支撑起小镇的骨架。即使是用最时髦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搜索关 于杨垱镇的资料,得到的也只是片言只语。但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杨垱镇,又是怎样孕育出聂海胜这样的“航天英雄”呢?为 了探索其中的究竟,我又一次走进了杨垱。

  杨垱原来的名字叫“杨家垱”。1984年出版的《枣阳县地名志》上记载说:相传在300多年以前,一位姓杨的 人家在这里的草河边上定居。为了方便来往行人,这家人就拦河筑了一个垱坝,此地也因而得名“杨家垱”,俗称“杨垱”。 由于位于河南与湖北的交界处,杨垱成了枣阳通往河南新野的一条交通要道,杨家便在这里开了一个饭铺。有一天,一个陕西 商人运送银两路过这里并在此留宿,第二天他途经苍台的时候遭遇歹徒抢劫。杨家店主闻讯以后聚众赶去救援,使陕西商人幸 免于难。这个商人为了酬谢杨家,便赠送大批银两,帮助他兴街筑寨,从此,这里的生意就日渐兴隆起来。当时,在枣阳县里 ,吴店以产粮多闻名,琚湾以船舶多著称,于是民间流传说:“拉不空的吴家店,装不满的琚家湾,杨垱生意赛襄樊”,由此 可见杨垱那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集镇了。

  由于杨垱的地势低洼,经常遭遇水灾,1958年9月,枣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杨垱老街东南1.5公里的土岗上 重新建设一个新杨垱。

  我在今年4月第七次去杨垱的时候,找到了一本1981年油印的《杨垱镇志》,上面对当年建设新杨垱的盛况作了 记载。这本《杨垱镇志》上说:当时,枣阳县委从全县抽调500名优秀的工匠,帮助建设杨垱。刚刚更名为燎原人民公社的 杨垱镇,也组织全社一万六千名社员,风餐露宿,日夜奋战。“傍晚垫根基,天明房建起”,经过百日奋战,三百幢共计36 42间青砖瓦房,横成排、直成行的布满这条黄土岗上。

  当年的杨垱新村里不仅建有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居民楼,还建起了“百货大楼”、“人民文化宫”、“敬老院” 等公益性建筑。一时间,全国各地来杨垱参观的代表络绎不绝,有一家电影厂还在这里拍摄了记录片《杨垱新村》,并在全国 播放。而现在杨垱镇上的格局和规模,几乎与1958年建设的杨垱新村一样。由此看来,这个在一片荒岗上拔地而起的杨垱 镇,其“简单”表面的背后却是杨垱人敢于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地处枣阳北部的杨垱镇,年平均降雨量较少、水利条件差,一直是鄂北岗地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被称为“旱包子” ,并且,这里水的含氟量远远超过人畜饮水标准。缺水的煎熬和高氟病的危害长期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 1988年,枣阳遭遇400年不遇的大旱,整个杨垱竟然没有一滴地表存水,农作物全部枯黄。举目四望,一片荒凉。

  为了彻底消灭“旱包子”,湖北省、襄樊市和枣阳市决定修建石台寺提水灌溉工程。1989年11月20日,这项 万民期盼的工程终于破土动工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杨垱镇和其他的16个乡镇一起,为工程出工380万个,完成土方 370万方。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93年,石台寺提水灌溉工程实现三级站前的干渠通水后,杨垱的农田全部 通过灌溉受益,全镇农民当年就增收2158万元。真可谓:石台寺引来幸福水,旱包子变成鱼米乡。

  在杨垱镇,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也只有113.2米。全镇188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是一马平川,这辽阔的家园 造就了杨垱人平和、朴实的性格。但是,造化弄人,杨垱在历史上经受的水涝和干旱灾害数不胜数。就在这厄运和灾难的不断 磨砺中,杨垱人学会了坚韧和抗争!他们成功建设的杨垱新村和石台寺提水灌溉工程就是对命运最好的回答!沿着杨垱人的奋 斗足迹,我仿佛也找到了“航天英雄”聂海胜腾飞的奥秘。

  1964年的农历九月十一,聂海胜出生在杨垱镇的樊庄村,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由于家中人口众多,地里又收 不到多少粮食,聂海胜小小年纪就要面对糊口问题。在他的印象里,小时侯吃的最多的就是红薯面做的黑窝窝、杂面饼。萝卜 干、

咸菜、大酱菜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现在聂海胜一闻到大酱味就犯恶心。到了上学的时候,父母们最犯愁的就是如何交那 几元钱的学费。有时候,他家代替学费交到老师手中的是一只兔子。

  聂海胜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作为一个“小男子汉”,又是家中唯一的壮劳力,聂海胜辍学了:他 要为母亲分担家庭的重担,于是,出工协助大人们挖水渠成了他接触的第一份活儿。聂海胜辍学的事情,就象铅一样重重的压 在老校长杜本武和班主任赵心安的心上。为了帮助这个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孩子继续学业,杜校长当即拍板,减免聂海胜的 部分学杂费,并上门做海胜母亲张金秀的工作。面对老师们的盛情,张金秀百感交集,她流着泪说:“请老师们放心,我就是 再苦再累,也要让海胜上学!”正在干活的聂海胜得知这一消息后,顶着风雨跑回家,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从那一天起, 小海胜懂得了什么是 “坚韧”,也学会了怎样面对命运的挑战!

  在县里上高中的时候,聂海胜每年都要利用假期,去十几里外的堂兄家帮着搬木材、装茶叶、干农活,一个假期下来 能挣十几块钱。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双手挣出了上高中的学费。

  从县城的学校到杨垱的家里,坐车要花0.8元的路费。为了节约,聂海胜就经常约着杨垱镇的6名同学一起步行回 家。约40公里的路程,他们下午5点出发,一直要走到夜晚11点钟才到家。

  1983年6月,即将高中毕业的聂海胜顺利通过“招飞”考试,从此,他如展翅的鲲鹏,开始了翱翔祖国蓝天的豪 迈之旅。

  在聂海胜人生的41个春秋里,仅有18年是在杨垱度过的。在这18年里,杨垱人那平和、朴素、坚韧的性格已经 融入了聂海胜的血脉中;故乡的奋斗史也时刻告诉聂海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于是,聂海胜从一名普通飞行员,一步 一步成长为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的一名宇航员。

  在今年的2月10日,“航天英雄”聂海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杨垱镇。面对众多前来欢迎他的父老乡亲,聂 海胜哽咽了。他说:人在太空的时候,随着身体的失重,有许多东西会变轻、变淡,比如名和利;而另一些东西则会在心底变 得更加清晰和珍贵,比如祖国、亲人。我在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看到了我们的家园,乡情使我魂牵梦萦呵!

  是啊,尽管在距离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上飞行,90分钟就要绕地球一圈,但是,最让聂海胜牵挂的还是地球 上的一个小镇——杨垱,因为这里是他腾飞的地方!(记者熊江泳)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