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谋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4:41 南风窗

  “海西”战略背景:

  近年在福建广为宣传并深入人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具体内容指的是:“经济区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是以福建为主体并包括周边地区的地域分工明确,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市场体系统一,要素流动集聚,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透析福建方面对这个“战略定位”的决策思考,“三个背景”格外清晰。

  10年前,长三角、珠三角与闽南厦漳泉地区同时被国家划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时至今天,两个三角洲已经构筑领跑

中国经济的经济体系,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全省只有4.5%。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体崛起之后,两边“光芒四射”,夹其中间的福建急切地感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对此,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我们希望在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努力中,重新确立福建的战略定位。”

  中共十六大之后,中央主动调整对台策略。当胡锦涛提出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对台工作“新思维”之后,福建对台的“独特优势”更加显现。对此,卢展工表现出他的政治智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搭建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服务祖国的统一大业”。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福建曾提出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概念,“繁荣带”主要指闽南三角和福州等沿海一带。而现在“经济区”的范围,除了福建区域,还涵盖浙南和粤东地区。

  两者区别的背后,就在于福建的决策层已经致力于改变该省过去20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开始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

  卢展工告知记者,“在经济总量上,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具备可比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并非抛开长、珠三角另起炉灶。福建的发展是要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联接港澳台和两个三角洲的区位优势,通过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对接,最终实现三个经济区的互动发展,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进而整合一个实力更为强大的中国经济体。”

  上篇:确立“海峡西岸”战略定位

  2004年12月12日,中组部副部长李建华来闽宣布中央的决定,任命卢展工为福建省省委书记。次年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此时,卢展工入闽近6年。这位39岁就进入浙江省省委常委之列的极为年轻的中国省部级高官,来闽之前,先后担任过河北省省委副书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卢的变动是与李克强以及徐光春分别入主辽宁和河南的“封疆大吏”同步进行。新华社报道对他们的评论是,“一批新型的知识型的官员独领风骚”。

  李建华在福建传达了中央对卢的评价:“展工同志经过多岗位锻炼,党务和经济工作都比较熟悉,作风务实,廉洁自律,主持福建省委日常工作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入闽近6年,卢展工完全熟悉并喜欢上福建,他说:“常有三种感受颇为强烈。”

  一是对福建的感受。卢说,福建的生态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茶叶产量是全国最多,水产品、蔬菜、水果的生产总量并居全国第二。这些数据的背后,蕴涵着福建“山好水好”的风光景致,换句话说,福建经济的发展,谋求与生态的协调。现在,福建的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早期的第22位上升至全国第11位,人均GDP从第23位前移第7位。

  二是对福建人的感受。在福建人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北方人的豪爽,南方人的精明,因为有这些优点,3500多万福建人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1个省市落地生根,事业有成。为此,他对“闽”字有其妙解,称“闽”中之虫,原是一条龙,福建人“破门而出,冲天之龙,冲门而进,能翔海之龙,双龙腾起,力量震撼”。

  三是对福建精神的感受。卢提炼的“福建精神”表现为,“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

  卢告知记者,福建人总体性格内敛,不事张扬,显得“平凡、平静、平常”。但福建人却有鲜明的特质,沿海民众自古闯南洋、下港澳,具有开阔视野和敢闯敢拼的勇气,闽南人崇尚“爱拼才会赢”,客家人艰苦创业,敬宗睦族,勤俭奋发。这些都是“福建精神”的精髓。

  他在接受香港媒体的采访时坦承,“自己不是福建人,却胜似福建人。”

  然而,当卢展工把福建当作自个“家”的时候,面对的是这样的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福建自身纵向比较变化很大;横向比较,发达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中西部地区在奋起直追,福建备受压力。这样的背景之下,卢展工如何谋略福建的发展,寻找“突围”之道?

  务实运筹的三年历程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概念首先由卢展工在2004年1月提出。是时,福建“两会”在福州召开,时任省长的卢展工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这个“构想”随即引起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的注意。他即刻要求福建方面专送这个“战略”的全套资料。

  同年3月,全国“两会”在京开幕。为了福建的这个“战略定位”,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陈慧珠等30多位人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交建议。数日后,57名全国人大代表由时任副省长黄小晶领衔,为“建议”再次向大会激情“陈述”,要求把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而致公党中央也为此提出相同提案。福建的“战略定位”随即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福建方面“乘势而上”,他们借助“北京的力量”,力推新的战略构想得到中央的更加理解、认可和支持。

  卢展工对记者说:连续三年的全国“两会”,前来福建代表团的中央领导对“海西”战略都是充分肯定,表示支持。吴仪副总理还专门召集中央有关部门开会,研究支持福建在对台工作上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来闽调研,研究福建的港口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率领政协常委视察团赴福建9天,进行“专题调研”。返京之后,罗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专门就福建的“构想”作详细汇报,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经济意义,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很快,他的报告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批示。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核心层”接踵而至,了解和考量福建的“战略定位”。

  明眼人一看便知,福建的“构想”由卢氏提出之后,即受中央肯定。对于福建表现出的“新一轮发展”的积极姿态,中央显然是“有意支持”。

  “这样的支持”开始落实到“行动”。一时间,中央及国务院属下众多部门“密集地”往来福建进行考察论证或现场办公,提出了支持“海西”战略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2005年的全国“两会”,福建代表团更是“信心满满”“群策群力”,呼吁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

  是年11月,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并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海峡西岸”列入其中,表明福建的“西岸”战略得到中央的认同。

  “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对于福建确立和实施这个“战略构想”大为有利。从中央的《建议》措词可以看出,东部是“鼓励”,西部是“促进”,东北是“振兴”,中部是“崛起”,而“海峡西岸”用的是“支持”。

  不过,真正让卢展工及其福建的决策层如愿以偿的,是2006年的全国“两会”。此时,福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正式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至此,历经3年之后,“海峡西岸”由党的主张转为国家意志,由全党的共识转化为全民的共识,福建的地位再次凸现。

  “破局而出”的强烈信号

  对于“海西”战略构想的意义,卢展工用“四个有利”作精炼表述:有利于完善全国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国家鼓励东部率先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新的对外开放的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

  如果从国家对台策略的角度分析,中央支持福建的战略定位,体现出中央决策者已将台湾纳入整个中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并将促进“海峡经济带”的形成,期望和平统一台湾之后,能创造一个海峡两岸共荣的局面。

  卢展工概括和分析的“意义”更多地是指向“宏观层面”,事实上,现实的意义已经在福建方面处处体现。

  譬如,铁道部就“加快福建境内铁路建设”表现出积极姿态。有此“后盾”,福建在“十一五”期间,将斥资1000亿元开工建设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厦深铁路、龙厦铁路以江西向塘至福建福州港、湄洲湾港铁路等项目,延伸和拓展福建的“经济腹地”。

  交通部将按照西部的力度、中部的标准,支持福建高速公路的建设,重点是在沿海区域加大公路网密度,并向内陆腹地和周边延伸。未来6年,福建也将投入1300亿用于公路建设。

  其他部门包括商检、海关、农业银行、开发银行等都更加关注和支持福建,福建上报的项目,基本上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认可。台胞的落地签证,福建居民的金马游,国家对福建都“开了口子”。

  去年初由交通部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布局中,包括一条北京直达台北的高速公路。福建方面已经提请国家发改委将启动建设的“台湾海峡隧道”的构想纳入国家未来的交通运输体系,并把“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投资体制改革的试点区。

  现在,福建正在加紧港口的建设,沿海一批重化工项目也在上马,临港工业成为发展的一个重点。

  福建去年拿出了20亿的启动资金用于建设“滨海大通道”。这条长达868公里的大通道北接浙江,南至广东,途经福建境内的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和漳州6个沿海城市和25个县市区,贯通22个港口,总投资约131亿,计划2010年基本建成。

  与此同时,福建还在去年获得两岸农业合作和台湾水果中转的“优惠政策”,目前正在争取两岸自由贸易区的试点。为了承接台湾产业的转移,福建在今后5年,每年将安排省级财政6000万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现已确定第一批重点项目225个,总投资631.89亿元。

  舆论普遍看好福建的前景,预言今后5年,得到中央支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中国原有的三大热点区域——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可能出现的第四个热点区域。香港《文汇报》的评论认为,“海西”战略正在向海内外各界传送了福建要在全国的经济板块中“破局而出”的强烈信号。

  卢告知记者,现在福建的新一轮发展,已经形成了“四个基本”的工作布局,即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对于具体的工作要求,也提出了“四个关键”,也就是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同时,还提出了“六个扎实”: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扎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扎实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扩大两岸交流合作,扎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作为“海西”战略构想的主导者,卢展工显得理性和平静,他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从提出、实践到成为中央决策,都源于实干,今后还是要锲而不舍地埋头苦干,扎实推进。”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南风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