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别策划:问路青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09:56 南方新闻网 | |||||||||
直抵青海腹地 本报记者 李海鹏 330亿元的“灰色棉线”
荒凉明亮的高原上,青藏铁路像一条灰色的棉线那么纤细。 从格尔木到拉萨,铁路只有一对铁轨,但没人会否认,这条耗资超过330亿元的铁路,有着难以估量的潜力和伟力。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关于它的设想,1950年代,中国政府就开始了具体的谋划,这无疑意味着,近百年来,使之穿越高山、冰川和冻土,也就是迟早必然之事。 7月1日,这条铁路就将全线正式通车,青海和西藏,两扇古老的木门即将打开,向昨日的世界挥手告别。 阳光耀眼,人声喧嚷。柏枝和青稞燃烧的湿润香气包裹过来,令人感到铁路好像是一个遥远而不真实的概念。4月30日,我们身处塔尔寺的寂静之中,这种感觉却分外强烈。塔尔寺地处西宁附近的湟中县,是宗喀巴的诞生地,这位15世纪的宗教改革家创立了后来在西藏居于主导地位的格鲁教派,即俗称的黄教。 寺院依旧香火旺盛,仍是藏民们传统精神生活的中心,而铁路已经建成,传统与现代在此抵牾,中国经济的那种强力荡漾的波纹终于抵达了它的边界,就在我们脚下的石板上面。 《南方周末》的青藏铁路报道组就在这个寺院前的广场上,即将启程。在寺院门口的善逝八塔前,我们为两辆越野车披上了哈达,高喊“扎西德勒”。更早一些时候,我们得到的一句藏语祝愿是:“愿你的道路洁白。” 此前几天,我们已在西宁看到,现代文明的不可抵御的证据比比皆是。在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清真大寺,前来进修的穆斯林们一板一眼地学习着宗教经典,但类似的场景已非寻常可见。在街道上,如果说西宁还有什么没有被内地城市同质化的话,那么仅仅是豪华越野车多过了豪华小汽车。 促成这一景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的便捷。1959年,兰青铁路通车,大宗的日用品和矿产货运从此往来于西宁与内地之间,西宁的经济发展史因这一“经济大动脉”而陡然转折。1984年西宁到格尔木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正式运营,格尔木亦由此快速发展,从一个遍地窑洞的所在升级为一度相当繁荣的小城。 仅仅由于技术原因,当年的青藏铁路才停在了格尔木以南的南山口,没有继续向高原腹地挺进。 西宁地处河湟谷地,仍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历来就是多种文化的交错之地。事实上塔尔寺就是藏族文化输出的结果之一,而这里的一切又返回去影响了藏区的历史。如今,现代文明带来的嬗变更为显著。塔尔寺的门前多有各地的僧侣往来, 同时也停满了各式豪华越野车,大多来自日本。 在现代生活的衬托之下,藏传佛教徒的虔诚正在被视为传奇。像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样,青海也正在把境内的宗教资源开发为旅游资源。“800多座藏传佛教寺院,一直是青海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青海省旅游局法规处处长张福华说。 青海省交通厅的运输处长赵连龙认为,改变正当其时。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各部门正在加紧评估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并制订对策。在赵连龙看来,铁路通车怎么说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挑战:“现在你能找到不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地方吗?” 无论如何,时代的铿锵之声已经越来越近。强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将循着铁轨涌入青藏高原,其中可能包括现代科技和教育知识,也可能包括内地拥有的任何一种事物和观念。 俄行金巴喇嘛说,古老传统的典范仍然存在。他曾经花了7年时间,从青海省循化县的家乡来到塔尔寺学习藏医学,在他看来,真正的高僧大德们的生活一如既往。他在塔尔寺的一位上师,多年来虔敬精修,一直呆在内院里为年轻僧人们授课,从来不愿到寺院门口与游客接触,若非特殊需要,这位喇嘛甚至不愿迈出佛殿的门槛。 上午10点,在塔尔寺门前这个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交界的小广场上,我们出发探访青藏铁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进入了牧区,面前是灿烂、焦干的高原。海拔2800米,气温15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