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109位教授发表公开信推动建成学风建设委员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16:31 新世纪周刊

  学风建设委员会承担着社会科学领域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工作,期望依靠自身权威性指导各高校的学风建设,并非学术腐败案件的仲裁者和执行者

  -特约记者/左林

  教育部宣布,所属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委员会历经4个月的筹备正式成立,31位委员走马
上任。

  而该机构在成立之时立刻宣布,他们只对学风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并不处理个案。尽管如此,官方总算开始介入社会科学领域治理学术腐败问题。

  教育部最早在今年3月透露将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当月15日,邓正来、徐友渔等109位著名教授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抵制学术腐败,建议设立处理学术腐败的规范程序和常设机构,学术腐败问题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教育部之后频频回应“正下大力气整理学术腐败”,成立学风建设委员会的计划随即被公布。

  在109位教授发表公开信前5天,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因学术成果存在严重不实被撤销教授职务并解聘。今年2月,南京大学新闻系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潘知常因涉嫌抄袭被学校调查。在这之前,更多的学术造假行为被公之于众。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坦言,目前学术造假呈严重趋势。

  学风委职责与期望存在差距

  5月23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设在2004年成立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下,定位于全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风气方面的指导机构和咨询机构。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任主任委员。

  教育部官员强调,除非学风委认为有典型意义的情况或者受高校委托,一般不受理具体事件。如果介入具体事件的调查,向高校提出的建议仅供参考。

  显然,该委员会并非一个针对具体学术腐败案件的仲裁机构。这与109位教授在公开信中呼吁成立的“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些教授建议: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在接到违背学术纪律的投诉以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以查证是否构成剽窃、造假或学术腐败行为。

  “我们调查处理个案也不是为了处理而处理,主要是通过典型调查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来研究相应的政策建议。 ”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袁振国解释,教育部考虑兼职的学者工作繁忙,靠他们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学术不端并不现实。

  学风委希望突出权威性

  学风委尽管强调自己的指导性,但规范文件的制定和对典型案件的调查以及其官方背景,或多或少地被认为带有强制性色彩。

  “它其实是一个参照的标准,各个学校可以考虑个别情况来处理”。学风委的文件只是“提供一个初步的文本”。袁振国举学风委员会制定的“学术不端惩处办法”为例,强调其规范文件的参照作用。而针对学风委认为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袁振国说,该机构会以听证会的形式给出处理建议,在《学风委通讯》登出或举行新闻发布会,这同样是指导性的体现。

  王宁解释说,作为一个专门委员会,学风委员会只是给出建议,无法用行政指令命令学校执行,但可以直接向学校上级反映情况。对于打破“学校保护主义”,肯定比机构设置之前要有力。

  学风建设委员被定位于行业自律组织,依靠权威性和专业性进行工作。“学风委员会权威性很高。如果谁的学术成果被学风委认定为剽窃或造假,我想他就很难在学校呆下去了。”张岂之强调了“权威”的重要性,并认为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做好,而不是通过行政级别、行政地位来影响最终结果。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