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民主与法制时报专题 > 正文

小山村遭遇宫廷音乐消亡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0:59 民主与法制时报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近年来我国很多的文化遗产如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得到了保护和扶植,也 有很多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亡之痛。近日本报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北小山村的热线电话,请求“保护和扶植乾隆年间的宫廷音 乐”。

  □本报实习记者 刘晓静发自河北易县

  小山村里被遗忘的宫廷音乐

  2006年5月26日晚上7点,伴着“公车公”的唱声,从一间低矮的小屋内传出了音乐之声。这是河北易县东韩 村的刘勤老人和几个村民在演奏该村的拾幡圣会,他们演奏的是乾隆年间的宫廷音乐。

  东韩村是地处太行山脉的一个贫穷小山村,年人均经济收入不足千元,大部分村民靠种植小麦和玉米过活。村民的娱 乐活动除了看电视之外就是玩扑克了。但26年以前,该村的娱乐活动则主要是学习和演奏拾幡圣会这一古老的宫廷音乐。

  可是,目前会演奏这些音乐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学习演奏的人更是一个也没有了,大部分的青年人对这一音乐名称仅 存的概念非常陌生。但是对于今年已经72岁的刘勤老人来说,宫廷音乐拾幡圣会的名字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是目前宫廷 音乐的传人中年龄最大也是对这种音乐最熟知的一个。“我们村的拾幡圣会开始于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当时我 们村里有个满族人顾善堂在皇宫乐队里当差,后来告老还乡后便开始组织村民学习宫廷音乐,并在每年的春节期间进行演出。 因为是宫廷音乐,并且外出表演的时候仪仗队里有10面龙凤幡旗,所以叫作拾幡圣会。”

  演出乐器大多遗失

  当年传入东韩村的皇宫曲目有五十余首,曲谱均为“公车”谱,不似现在的简谱是“1、2、3”等。这种“公车” 谱在刘勤老人的柜子里已经存放了50年,尽管曲谱已经发黄并有些破烂了,但是字迹却还清晰。

  “拾幡圣会兴盛时期,乐器可达一百单八件。”刘勤老人在说“一百单八件”的时候语气是骄傲的。当时的乐器主要 放在会房里,有专人负责看管。但是谈到现在的情况,拾幡圣会的乐器管理人鞠建武老人很是悲伤:“我们村现在的乐器只有 30多件,并且其中10件已经不能使用了。‘文革’中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使得大部分乐器被烧毁,而之后会房和专 门的负责人也没有了,乐器由各自的使用者保管,时间长了有很多乐器也就不知去向了。”

  拾幡圣会:不能重现的辉煌

  拾幡圣会的演出队伍和演出服装也有着相似的命运。目前的东韩村,已经没有拾幡圣会的演出队伍了,能够演奏拾幡 圣会的老艺人只有刘勤老人一个,另外还有两名懂得演奏的老艺人已经卧病在床。最后一批学员目前的年龄大部分都在四五十 岁,并且因为外出打工等原因,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这一古老的音乐。和之前有24人的仪仗队做前导、一百多人的庞大阵势不 可同日而语。当初的仪仗队最前面是两杆龙凤大旗,随后是书写着“东韩村拾幡圣会”的两杆大门旗,门旗之后是10面刺有 龙凤图案的条形幡旗,10面幡旗之后是红、黄、蓝、绿四顶伞盖,伞盖之后是飞龙、飞马、飞虎、飞豹四面大方旗,最后则 是两盏大宫灯。而如今仅存有8面旗帜和两盏宫灯,其余的12面旗帜、4顶伞盖已不知去向。而当初的演出服装也没有了任 何踪影,没有人知道是在当年的“破四旧立四新”中被毁还是被哪家村民保管时遗失了。

  拾幡圣会不能再现当年辉煌的另一原因是人的缺失。拾幡圣会从第一代顾善堂宗师到刘勤老人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 七代传人口头相传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也经历了从一百多人到四十几名学员再到无人问津的地步。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 喜欢这些,刘勤老人的大孙子诉说了自己没有学习宫廷音乐的原因:“千年的管子(管)万年的笙,胡胡(二胡)笛儿(笛子 )一五更。学习这些乐器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并且曲谱都是老谱子,又是口头传授的方式,我们的学业已经够繁重了,没有心 情和精力去学习这些费心、费神的东西。”

  希望再次燃起

  面对目前的现状,复兴拾幡圣会的希望在刘勤老人的心里一直存在。2003年,一些音乐学院的学者和北京电视台 就拾幡圣会来到东韩村调查采访,北京电视台在采访完不久后播出了一个以刘勤老人为主人公的名叫《传人》的节目,但是刘 勤老人的希望还是破灭了。之后的三年,老人也和村里提起过复兴拾幡圣会,“但是村里穷得连干部的工资都没有办法发放” 。

  然而,让刘勤老人想不到的是,他曾经错过了一个很好的申报拾幡圣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2005年6月底 ,文化部组织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审、公示、审核工作。可是,在闭塞的小山村里,这个消息一直 未曾传到刘勤老人那里。

  虽然刘勤老人现在已经开始了申报工作,“但是已经有些晚了,因为省里负责考察的专家组已经解散了,等到再次成 立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刘勤老人悲伤无助地看着摆在眼前的乐器,喃喃地说。

  当记者就此情况采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时,一位王姓工作人员的答复是:“只有符合‘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目前生 活中还存有、通过传承保留下来、以民间形式存在’这四个条件的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省里申报以后 ,必须经过专家的考察鉴定才可以确认是否符合这四个条件,而是否能够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要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 定。”但同时他又告诉记者,国家要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重在引起各级政府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提高民间保护当地文 化的自觉性。至于金钱方面的扶植,目前还没有多少。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刘勤老人告诉记者:“拾幡圣会在我心里是神圣的,但同时也是我心里解不开的一个疙瘩,如果 这门古老的艺术失传了,我对不起先辈。并且,我认为这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补报,我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消息。希望我还来得及等到好消息的传来。”

  相关专题:民主与法制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