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著文贵乎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7:27 观察与思考

  真能成为撰写经典之作的作者不多,真正成为经典的作品更少。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将经典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中国一年出的书快达20万种了,其中新书约10万种,排名世界第一。排在后面的是英国,少5万种,美国再往后 ,少8万种。

  看来,书不怕没得读,只怕读不完。想一想吧,即使一年能读上200种,读完10万种亦得花500年呀!然而, 我并不忧虑读不完书,事实上人之精力有限,自须择书而读,真正担忧的是这么多书的质量。谁能保证,这些书中没有凑数的 成份?有的人以追求“著作等身”为目标,一年出几本以至十几本书,这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

  其实,撰文抑或著书,并非以“长”以“多”论英雄的。《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 左传》加在一起,也只有40万字,却光焰夺目,堪称经典。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 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问:“那他总该有大著吧?”答:“也没有著作。”曹为难道: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对曰:“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 百字有价值。”这既是梁启超的谦逊,但亦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章不能以长短论,著述不可以多少计。否则,陈寅恪先生 以后怎么就成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了呢?

  时下,上乘之作、精品力作并不多见,为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些人追名逐利,心理太浮躁。而当我们的作 者不能消退心浮气躁之时,便不可能达到非功利心态下的最佳创作境界,于是呼唤精品力作也只是一句无望的希冀和号召。而 留不下精品的时代总是令人遗憾和悲哀的。地质学家格瑞高利·艾伦·戴维斯,已在中国工作20年。在学校为他举办的70 周岁生日庆祝会上,他对中国地学教学、科研状况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和友好的建议。他说:“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不 是他研究工作的质量,往往被视为晋级和提薪的最重要因素。这使得中国青年地质学家对野外研究失去了兴趣。因为这种研究 要一两年才能发表一篇文章……如果青年一代对野外研究的激情越来越下降,对你们的国家和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好事 。”

  写论文如此,搞文学创作亦是这样。一些作家好躲在象牙塔里为文学而文学,拒普通读者于千里之外,不愿从纷繁丰 富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各种有用的精神营养,不愿对现实生活中最能吸引读者眼球的有关信息进行组合、处理和深加工。更有甚 者,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中时,只是停留于跑马观花式地采撷一些闪光的生活碎片,言不由衷地把这些浮光掠影的感受写成一 些应景之作。这样的作品,怎能拥有读者?怎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要知道,学问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那些为博取名利而仓促写出来的文章,写成的书,人为的催熟只能是毁 了它,注定是过眼烟云。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深入实践,严谨治学,方能有所收获。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一辈子 只出了一本书—《逻辑哲学论》,而且薄薄的不到80页。可就是这本披沙拣金的“小书”成就了大师一生的盛名。

  “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有质量的精品力作不只是一双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思想如水,润 物无声。凡精品力作,都超出了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而精品中的精品, 亦即经典之作,更是一种永恒。作为世界级的童话大师,安徒生毕生写了212篇童话,这些被译成100多种文字的作品, 如今已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尽管时代变了,但是文学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仍是对人生离别、悲悯情怀以及道义、智慧和美 的力量的描述,这些在安徒生童话中我们都能找到。事实上,这也是后人爱读安徒生童话,时时忆念安徒生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出精品,此言谬矣。许多文字类、经济类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来自市场经济 发达国家,就是一个明证。挣钱养家糊口,这自是他们创作的经济行为,但一旦进入状态,他们总是超功利的美的执着追求者 和体现美的献身者。要知道,去浮躁,存静心,是出精品别无选择的态度。

  经典的文章抑或经典的著作,总是有着其自身的魅力,它都拥有广泛的读者,它通俗易懂,它让人百读不厌,它是一 个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典范,它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作品。真能成为撰写经典之作的作者不多,真正成为 经典的作品更少。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将经典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最起码我们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出了血汗钱买报 纸读我们文章买书籍读我们著作的读者。有人曾经提出过一个买书的“搬家准则”:每搬一次,就要扔掉十几二十本书,这些 书是经不起考验的,只有能经受住“搬家准则”的书,才可兜袋而买。每个作者不妨扪心自问:“我撰写的文章、所著书籍能 经受住读者搬家的考验吗?”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