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防哨所互相开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6:11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中俄东段边界特派记者:张宝印、周军、赵秀娟、李国利报道5月22日,本报报道组来到八连驻地——位于祖国最北端的黑河市,这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黑河市与布市是中俄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规格最高、人口最多、城市建筑规模最大的对应城市。这里的享誉全军的“黑河好八连”被称为中国边陲的“铁门闩”。
边关今夕大不同 “铁架哨,土坯房,寒风吹来透心凉”。这是官兵们形容过去连队生活条件艰苦的一首打油诗。“黑河好八连”首任连长王学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老一代戍边军人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高粱米,取暖靠地火龙。” 如今官兵们乘着摩托雪橇在冰天雪地里巡逻也不怕冻伤,三级士官丁玉财说:“您瞧,咱这头盔是高科技,不但能加温,还有自动除霜功能。”他还一一介绍了皮毛一体护颈、护腿和保温把套等一整套专用防护装备。 过去曾听说连队“吃肉难、吃菜难、吃新鲜蔬菜更难”。现在,记者走进食堂,只见战士们在2台保温自选餐饮车前挑选饭菜,主食有米饭、馒头、烤饼等可供选择,糖醋鲤鱼、排骨、小白菜也很诱人。司务长说:“现在连队建起了日光温室大棚、保温猪舍,经过科学种养,能吃到新鲜蔬菜,双休日吃饺子和包子也是常事。” 随着中俄边防军交往的深入,前往八连参观的俄方代表总是猜不透为何同是高寒地区,仅一江之隔,八连塑料大棚里的西红柿鲜红欲滴惹人喜爱。因此,临别时,八连官兵总会精心为每个俄军官兵装上一袋蔬菜,以西红柿为主,辅以其他青菜。 其实,在中国,用温室大棚栽种西红柿已不足为奇。然而,八连的西红柿确实是高寒区蔬菜栽种的一个奇迹,因为每株西红柿秧苗都具有二期开花结果的奇特功能,而创造奇迹的是八连的老指导员王振兴。 妥善处理越境事件 八连管辖的区域内,一件小事都可能引起国际争端。因为没有热线电话,边境上发生的大事小情全靠当面会晤去化解,联络方式是升旗。 八连官兵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透露了俄方的一次越境事件。1997年7月5日上午,细心的八连执勤士兵惊奇地发现,俄罗斯边境哨所升起的会晤旗久久没有降下。原来,凌晨3点多钟,有两名十八九岁的俄罗斯青年趁着夜幕偷渡过境。正当他们暗自为偷渡成功而窃喜时,驻守在长发哨所大黑河岛二号哨位的八连战士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两名青年都是莫斯科人,因无法忍受上司的虐待突发越境想法。八连连长贾伦为两人安排了午饭,饭菜很丰盛,红烧鸡块、土豆烧牛肉、炒瓜片、白糖拌西红柿、面包等。 要是过去,这样的涉外事件很可能需要外交会晤讨个说法。如今,通过双方的上级友好沟通,很快就解决了问题。下午6点多,当俄方会晤代表在交接书上签字后,连连称赞:“没想到这样的涉外事件你们能处理得这么及时,这么妥当,我们表示敬佩和衷心地感谢。” 中俄边防哨所互相开放 如今,中俄边防哨所的军人会晤依然延续古老的升旗方式联络,而会晤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198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苏关系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这无疑给长期徘徊不前的两国两军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1992年盛夏,应俄罗斯远东和太平洋边防军区的邀请,时任黑龙江省军区参谋长的李衡将军第一次参观了两国边境的俄罗斯哨所。 此后,从绥芬河到黑河,界江两岸的13处边境会谈会晤站里,中俄边防军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第一次相互参观边防分队、第一次派军事观察员代表团参观俄边防军演习、第一次船艇互访、第一次俄专程派团祝贺我“黑河好八连”命名活动 …… 黑龙江省军区原司令员李衡将军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介绍说,“2002年1月22日,中俄界江上的边防军人开始实行边界代表集体会晤。从此双方在共同提高边境管理和管控质量方面,获得了默契与共识。” 据李将军介绍,会晤的一个日程就是俄方代表团观看“黑河好八连”的全面建设及我方哨兵的江上勤务演练。当天八连江上勤务演练时,江上风力有七八级,刮起了“大烟炮”(北大荒形容狂风卷起漫天飞雪的恶劣天气),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寒风侵骨,俄方代表团成员不时地往上拉大衣的衣领。时隐时现的“大烟炮”不时挡住人们的视线,但“黑河好八连”的执勤哨兵们灵活机动,快速反应,及时潜伏、出击,在极为恶劣的气候下实施了快速抓捕,赢得了俄方代表的阵阵掌声,嘴里不时地喊着“哈拉绍”(俄语“好”的意思)。 俄方团长、时任俄远东边防军区司令的戈尔巴赫将军站在风雪中对李衡将军说:“中国边防军的变化太大了,把我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我们回去一定要好好向你们学习!” 自2004年履任以来多次参加中俄边防军高层互访活动的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寇铁将军向本报记者指出,2006年是中俄友好年,今年8月1日建军节之际,两军边境哨所将再次互相开放。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