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何华章:不一样的话语方式不一样的城市推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10:10 南方新闻网

  本报记者向郢曹海东

  何华章现在的身份是成都市副市长,但他的名号是在几年前的传媒业界打响的。

  1996年前,他率部下创办了只有内部刊号的四开“小报”《成都商报》,但几年内,这个报纸就成为发行量近70 万、成都市场上最牛的都市报。当然,他的厉害还不至于此
——商报在创刊3年后进军房地产业,2001成立的博瑞投资有 限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股份,创造了大陆股市第一家“传媒概念股”。2003年,他进入成都市政府,成为分管招商引资 、旅游业、服务业和外贸的副市长,完了一个从媒体掌门人到政府官员的转型。

  他的彩色名片上印着成都市的景点。细看,才发现每张名片都不一样。印着100个不同景点的名片上写着同样的一 句话:“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这是2005年张艺谋为成都导演拍摄的宣传片的结束语。如今,这诗一般的语言已经为成都人和游客耳熟能详。

  记者:“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有什么含义?

  何华章:我们的不少宣传片,按惯例,肯定是人文地理、工业、农业、商业、制造业、投资环境……依次拍上一通。 那么多内容拍下来,你以为说清楚了,结果谁也记不住。

  对外地人来讲,他不一定关心其他城市的种种细节,只要一个感觉。我们说成都是一个“休闲之都”,那其实是一种 生活的感觉,就需要跳出工作语言。“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与“某某城市欢迎您”比,效果肯定是天差地别的。

  记者:新的话语方式?

  何华章:旅游推广的核心就是话语方式的问题,这跟媒体是一个道理。19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崛起——包括南方 周末——主要都是靠话语方式的改变。同样说一件事情,同样写一篇文章,与不同的目标群体沟通,话语方式就肯定不一样。

  人们在工作之外就是一个公民,需要的是跟自己的生活相关的信息。这时候再用硬梆梆的工作语言来讲就没效果。比 如说,你宣传我们是“某某产业之都”,大家会说,这个于我何干?

  记者:您出去推广旅游或者招商引资,是不是也经常拿这个来做“金字招牌”?

  何华章:谈文化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有时候对方的投资意向并不明晰,我们就先聊成都的什么什么文化。上次去新加 坡招商,和大华银行的负责人谈,他们对成都不熟悉,但是一说大熊猫就很有兴趣。我们聊到“大熊猫生态园”,还具体谈了 一些运作模式。结果对方3个人决定来成都考察。

  记者:是不是因为您分管招商引资和旅游推广的工作,沟通的时候就自然会有特别强的受众意识和市场观念?

  何华章:很多外地投资者来,如过你要介绍,“成都是四川省省会城市,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人家肯 定就觉得浪费时间。我们很多区县负责人都是直接谈,礼仪性质的会见都直接变成商业的会谈,谈得很清楚。这给很多外地投 资企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这是工作效率和思维方式的接轨。有时候某个项目成与不成,起决定性作用的,除了资源条件,就是看话语体系和包 装方式对不对。

  记者:您管理营媒体的经历,对现在的政务工作有影响吗?

  何华章:影响非常大,话语方式的影响是最大的。我讲话很少用书面的文件语言。文件语言可以说,“要加大历史文 物保护的力度,”但问题是,如何做?财政盘子就这么多钱,很难挤出来。我就会要求部门出一个什么点子,或者借助于什么 法律法规,来实现这个“加大保护力度”的目标,要求部门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出来。严格讲,政府工作实际上就是制造一个 产品,一个公共产品。设计产品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工作的方案。

  记者:再跟媒体打交道呢?

  何华章:肯定就更重视媒体功能的发挥。以前去国外做城市推荐的时候,习惯的做法是订个宾馆会议室,人坐得满满 的,看起来会场气氛热烈,但说了以后就烟消云散,我们的话题当地媒体毫无兴趣。但是,现在我们就会直接在当地发行量和 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上做广告,先影响公众,再用公众创造的市场需求来影响合作伙伴。

  记者:那您觉得,媒体和受众喜欢的话语方式又是什么呢?

  何华章:政府肯定是想推介自己的东西,但也要明白媒体的兴奋点在哪里。这次文化遗产保护周,央视有4个小时的 直播。这里面,我们成都的报道份量是最重的,这是为什么?不是我们贡献了一个“太阳神鸟”的标识,而是因为我们的策划 跟大家不一样。我们给媒体提供的是金沙遗址的现场发掘这么一个有动感的场景。直播那天我看了一半,其他地方提供的都是 资料介绍,镜头就始终会跟着发掘现场转。播一段,主持人就会说,“让我们来看看金沙遗址发掘到了什么呢?哦,是一个什 么价值的文物!”

  结果,前几天,我接待一个北京来的客人到金沙遗址去参观,就听说这段时间讲解员忙都忙不过来,外地来的客人都 会指名道姓要看“那天央视播的那个金沙”。

  (实习生徐卓君对本文有贡献) 来源:

南方周末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