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成首个戒毒人员中途宿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8:50 上海青年报 | |||||||||
本报讯 (记者顾金华) 吸毒人员刚完成强制戒毒,一时还不能融入社会,社会对他们的不理解也往往导致了他们的复吸,以后这些戒毒人员有了新的去处,他们可以住进中途宿舍完成这个过渡。昨天,市禁毒委在南汇举行上海市禁毒教育馆南汇分馆开馆暨上海市戒毒人员中途宿舍启动仪式。据悉,这是大陆首个正规的戒毒人员中途宿舍。 这个中途宿舍坐落在美景优美的南汇惠南镇桃花村内,每间宿舍是按照旅馆的标准
自强社团的负责人周从麟介绍说,吸毒人员在心理方面有明显缺陷,情绪控制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低是导致他们吸毒的重要原因。不少完成强制戒毒的人员离开戒毒所之后,缺乏了正常的生活技能,而社会对戒毒人员大多抱着不接纳的态度,常常导致他们复吸。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中途宿舍给戒毒人员一些关爱,让他们尽快做回一个正常人。之前他们在看守所找到了这批刚结束强制戒毒的人,与其进行双向沟通,暂时挑选出8名面临遭到家庭抛弃或者不愿回归家庭等问题的戒毒人员,安排他们住进了这个中途宿舍。 据介绍,中途宿舍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每天早上进行体育锻炼,平时则从事做饭种菜以及一些其它劳动,每人每月能拿到600元的劳动费,上交其中的200元作为伙食费。同时也安排了两名禁毒社工24小时陪同在他们的身边,给予专业指导和培训。 周从麟说,“让戒毒人员从小事做起,先融入家庭,再融入社会,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据介绍,这个中途宿舍是在市、区两极禁毒办指导下,由自强社团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为戒毒人员提供服务的社区康复场所。这作为大陆首个中途宿舍的试点,一共有七个房间。目前,二期工程尚在建造之中,到时将能容纳五六十名戒毒人员。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南汇分馆建成后,将为周边地区开展青少年禁毒教育提供基地。从昨天起,市禁毒教育馆南汇分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动态 戒毒中药有望进社区治毒瘾 本报讯(记者罗水元)昨日是国际禁毒日,记者从“2006年上海中医药戒毒院士(专家)论坛”上获悉,继进入零售药店零售后,戒毒中药济泰片有望进一步进入社区,有关部门将以此药为基础探索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社区戒毒模式。 专家介绍,与一般用美沙酮戒毒的“小毒戒大毒”方式不同的是,该药主要成分为中药,没有依赖性,其效果已得到了临床证实。 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平A淌谕嘎叮匀ツ暝诒臼屑敖愕鹊亟涠舅杂谩⒉⒁源Ψ揭吧矸荨痹诒臼幸┑晗酆螅泄夭棵庞钟牍抑幸┲埔┕こ碳际跹芯恐行拇锍梢庀颍靡┮缜跋绕谠谏虾Q∪×礁錾缜?00例吸毒患者进行防复吸治疗试点,在试点基础上探索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社区禁毒戒毒人性化治疗新模式,并进一步推广。” 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着手研究有关“社区中药脱毒和抗复吸治疗试点”组织架构和操作方式。正式实施时,将有社区民警、社工及有关医生共同为戒毒者服务,详细记录戒毒过程中的种种情况,有关专家也将前往调研。 目前,吸毒人员一般被送到强制戒毒所或自愿戒毒所接受治疗,社区内不设戒毒机构。 一批毒贩受严惩 昨天,本市各级检察机关对一批贩毒、运毒的涉毒案件作出惩治,或批准逮捕或提起公诉,有效打击了毒品犯罪。 浦东新区检察院就向法院集中公诉毒品案件18件,涉案人员达18人。这18起案件中,主要为贩卖毒品案、容留他人吸毒案和非法持有毒品案三类。其中贩卖毒品案的比例较高,有10件,占总数的56%。 据检察官介绍说,目前涉毒案件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本市人犯案的比例居多,达到一半以上,本市不少无业和曾有前科人员也加入到了贩毒群体中,其中又以20到30岁的年轻人居多。 记者马芸 -案例 15件湿毛衫浸满海洛因 本报讯(记者马芸)在电影里,用浸透盐水的棉衣运输食盐的情节让很多人难忘,然而,这一“手法”竟被如今的一些贩毒人员借鉴。一名女子就携带了一箱浸满毒品海洛因的15件棉毛衫飞抵上海,被警方当场查获。昨天,涉案的女子王某被浦东检察院以涉嫌运输毒品罪批准逮捕。 今年4月7日,虹桥机场人群中,一名从云南来沪的中年女子神色紧张四处张望,并不时地按着随身携带的大皮箱。民警拦下这名女子,问她皮箱内装了什么。该女子支支吾吾说自己也不清楚。随后,民警令女子打开皮箱,只见皮箱内是15件灰色的“三枪”棉毛衫,但细心的民警发现,每件棉毛衫上都结了少许盐状的“灰尘”。经询问,女子表示,她是受人之托带东西。于是,警方将这15件毛衫送往上海市毒品检验中心检验,结果令人吃惊,送检的15件棉毛衫总重5114.64克,每一件中均含有毒品海洛因成分。 据该女子王某交代,她今年初在昆明一直没找到工作。3月8日,当王某又出门找工作时,有两男子主动建议她去上海找工作,并表示去的话帮他们带一件东西到上海,就给5000元报酬。王某知道这里面可能是毒品,但因急于赚钱,王某最终冒险携毒来上海。 相关专题:2006年国际禁毒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