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银幕伦敦: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6:00 新民周刊

  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英国影展无疑是众多专题展映中最养眼的一个。它不仅包含安东尼·明格拉、伍迪·艾伦这样大师级导演的最新作品,而且也能让观众通过“银幕上的伦敦”这一展映主题,透视英国电影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它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

  撰稿/石 川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国家、民族这些概念都不免过于抽象,它必须依靠一系列具体可感的银幕形象得以呈现。正像长城、故宫、东方明珠等视觉符号常常被视作中国的视觉表征一样,伦敦这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城市,也常常被作为英伦文化的永恒的象征,为摄影镜头和影像本身所书写和表达。

  历史的伦敦影像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引领着工业革命的潮头。作为这一社会变革衍生物的电影,也自然成为视觉伦敦的最早载体之一。这一时期,伦敦街景很快成为电影摄影机迷恋的对象。从保存至今的早期电影影像中,我们仍能看到,伦敦雷瑟斯广场宽阔的碎石路上,人流如织、汽车繁忙穿梭的场景。在高耸的烟囱和巨大的厂房阴影下,各种机械齿轮和纺机也在欢快地高速运转。人们在这些默不作声的影像中,看到了自己熟悉并爱恨交织的城市。这种感受就如同一个婴儿在镜像中看到了自己。于是,一种自我认同和视觉满足的快感便成为银幕上的伦敦提供给观众最早的观影体验。这些原始而粗朴的影像,大多出自电影史上以“布莱顿学派”命名的欧洲第一个电影流派。那是一群精通照相术的年轻摄影师,秉承“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用一种忠实于历史的质朴美学态度,用胶片把那些业已消失了的历史陈迹留给今天的人们。

  从那以后,人们便能经常在银幕上看到泰晤士河畔的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桥,以及在英国王室神秘而辉煌光环笼罩下熠熠生辉的白金汉宫。在这些庞然大物一侧,还有着喧闹而繁复的世俗生活场景,正如我们在影片《诺丁山》中看到的那样。诺丁山位于伦敦西部,因为每年8月举办的狂欢节而举世闻名。这里的市井生活充斥着庸碌而悠闲的气息,常常被人们用来隐喻一个没落帝国未死方生的现实生态。

  在此之前,伦敦也经历过前工业时代的贫困和混乱。街市上充斥着嘈杂的马蹄声和带有各种地方口音的叫卖声。道路几乎被破败不堪的摊点堵塞殆尽,拐角处常常冒出让人作呕的烟雾,路边则蜷缩着流浪儿童和吉普赛女巫。这些场景,会让那些熟悉英国艺术的观众立刻想起狄更斯小说和《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众多英国遗产电影。这些影片为人们记录下前工业时代伦敦的迷失和隐痛,那是一种贫困与渴望彼此交织的生存体验,也是一份冷峻与激愤相互重叠的历史记忆。与此相关的还有人们对物欲主义与金钱崇拜的反思和批判。在这些影片中,作者总是把阴谋、杀机、犯罪与过度的物欲联系在一起,用一种雾霭、潮湿而阴沉的城市景观,隐喻人性的扭曲和阳光下悄然滋生的邪恶。这一点在福尔摩斯系列侦探片或希区柯克犯罪电影中多有体现。

  《伦敦上空的鹰》、《希望与荣誉》堪称战争电影史上的经典制作。在这些影片中,满目疮痍的伦敦几乎被法西斯残暴的轰炸夷为废墟,然而它依然为善良而弱小的人性提供着最后的避难所。同时,它也为那些残存的童贞辟出了一块游乐场。这些影片仿佛在告诉人们,战争并非仅仅意味着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废墟中依旧孕育着生的意志,精神由此获得重生。

  事实上,银幕上的伦敦不仅仅被呈现为一个阴郁和破败的都市,有的时候,它甚至还显得极度的肮脏。90年代英国新锐导演丹尼尔·博伊尔就是这种肮脏美学的代表。在他广受关注的影片《猜火车》中,主人公住在伦敦一所被人遗弃的公寓,这里光线诡异、满地垃圾、墙上布满涂鸦,室内陈设肮脏而凌乱。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镜头是,主人公为了捡回遗落的鸦片栓剂,不惜舍身钻进一只破旧污秽的马桶里。然而这种极度肮脏的画面,传达出的却又是一种极度时尚、极度前卫的超级体验,仿佛是用摇滚、人妖、低俗娱乐、MTV和涂鸦等编织起来的一张色彩俗艳的流行文化织锦一样。大概这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的那样:“新的美学只存在于残损的躯干、断离的手臂,原始人的微笑和被方框切割的形象之中,……这种美学的灾难本身实际上倒已构成了一种新的美学。”或许这正是当下英国电影的一种高明之处,它正试图在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中开辟一条新的通向美的道路。

  影像背后的伦敦

  本次参加上海电影节的英国作品具有与上述视觉风格截然不同的特征。也许是出于推广和宣传伦敦健康形象的文化使命,这次,人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伦敦是一个阳光明媚、色彩斑斓的繁华都市。那造型典雅的伦敦塔桥,穿梭于市区的红色双层公交车,门脸整洁、陈设华美的商店,广场上喂鸽子的游客,骑着高头大马的巡警,这一系列干净、明快的都市侧影,为人们勾勒出一个温馨而健康的现代伦敦。

  然而,正像美国大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赛点》所揭示的那样,都市表面的繁华掩饰不住资产阶级家庭的道德与情感危机。影片主人公魏尔顿是一位混迹于伦敦上流社会的网球教练。他的感情天平,在富家女克洛伊和美丽性感的女演员诺拉之间来回摇摆。既经受不住诺拉的美色诱惑,又不愿意放弃与克洛伊结婚可能为他带来的远大前程。在与克洛伊的交往中,魏尔顿频频出现在皇家歌剧院、泰特美术馆、宫殿剧院,以及克洛伊家族乡间别墅这些有钱人聚集的场所。显然,这些特定的环境空间对魏尔顿的无形诱惑,正是导致他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重要视觉元素。而诺拉栖身的那座普通公寓,只不过是他宣泄情欲的一个风月场,对这个自私自恋,又野心勃勃的年轻人而言,这里的魅力远不及前者来得强大。导演把这两处蕴含着阶级差异的环境空间进行比附和并置,意在揭示出两种生活在魏尔顿内心深处所形成的情感与价值张力。

  无独有偶,英国电影大师安东尼·明格拉的《一屋一鬼一情人》也是一个三角恋故事,女主人公妮娜的个人生活,在丈夫去世后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让她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难以自拔。这时,一位善良而开朗的魔术师马克闯进了她的世界,让她在现实与往昔的两段情缘之间辗转徘徊。影片中多次出现泰晤士河静静的流水,隐喻着妮娜那一去不复返的幸福生活。影片就此染上了一层凄美而感伤的色彩。而在镜头中,从妮娜身后掠过的伦敦街景,也因此变得模糊和暧昧起来。

  另一部影片《折翼天使》则把镜头对准了伦敦的下层市民生活。出租汽车司机费尔一家,日子过得艰辛而寡淡,夫妻恩爱与天伦之情早已被索然无味的现实销磨殆尽。忽然有一天,儿子罗伊得了重病,费尔方才如梦初醒,重新意识到家庭和情感的重要,他发誓要找回那些正在消隐的家的感觉。在这部影片中,作为伦敦标志物的皇家建筑几乎全不见了踪影,而宁静朴素的公寓社区为人们展示出都市生活平凡而世俗的一面。伦敦,仿佛也不再是个异域奇观的代名词,而正像我们自己置身其间的某个社区一样,充满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气味。

  或许,伦敦正是以这样一种多变的面孔,见证着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它仿佛似曾相识,但又时时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