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导演照片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5:08 新民周刊

  自信,某种程度上自大;擅谈,某种程度上多话……和他的作品相比,这个年轻人本身更具吸引力一点。

  撰稿/汪 伟(记者)

  马良和神话中擅长绘画的男孩子同名,可惜没有那支点石成金的神笔。他的确也是
学画出身。11年学院派的绘画训 练后,这个年轻人选择了去拍广告短片。做了10年寂寂无名的短片导演,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出现了,他变成了一个摄影师 。

  这本来几乎是一个中国艺术青年苦闷经历的缩影:虽然不安于现状,灵感和运气始终不够充沛;他们在各种可能性中 跳来跳去;希望某一种可能性,能够带来现实的成功。

  幸运的是,画廊老板似乎对马良的照片颇有兴趣。某种程度上,摄影让马良现在受到的关注——不管是来自市场、专 业圈子,还是网络上的爱好者——前所未有。陶醉之余,这坚定了他继续作为一个摄影师的想法。

  2006年,马良出版了一本叫做《上海寓言》的画册。这倒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中国摄影出版市场一直极其低迷— —甚至连低迷都谈不上,因为从来没有过高涨的时刻。和摄影有关的出版物,只有少数谈论相机和镜头的书籍,获得了难得的 口碑和销量。马良说,因为成本的关系,他这本定价38元的画册开本很小,印数只有3200本。能够卖出多少,几乎没有 人可以预料。

  《上海寓言》收录了马良7个专题摄影作品。这本画册上的影像和我们通常所谓强调世界真实一面的“摄影”无关。 照片上的人和事,其实是一些演员在真实或者搭建起来的场景中的表演。电脑后期又改变了照片的色彩和影调。如果要打个比 方,它们像是某个电影画面中抽取出来的场景。

  导演照片的摄影师

  2004年,偶然地,马良开始搞摄影。像一个普通的爱好者一样,他从给配偶和身边的朋友拍摄人像开始摄影实践 。据说被拍摄的朋友首先很喜欢,渐渐有人表示愿意让他为自己拍照。他把这些人像习作发到网上,用他的话说,“引起了轰 动”,甚至“影响了中国摄影”。

  在马良的网站里,看得到他说的这些拍摄于2004年的人像照片。询问下来,专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和普通人对 这些照片的看法,其实差别不大:有点意思,但绝不至于惊人。至于影响中国摄影,当然也尚不至于。

  但是马良不这样认为。他很认真地告诉记者,这些照片为他带来了一批忠实的fans,当他开始拍摄《上海寓言》 中那种风格的照片时,有几个住在北京的爱好者专门聚会讨论了马良摄影风格的转变,最后爱好者们得出结论:他走得太远了 。“他们专门给我发来一条几百字的短信,认为我变得太激烈,是在发神经。”

  “其实在人像摄影上我仍有发展的空间”,好像是为了安慰爱好者们的失落,他看上去不无遗憾地说,他之所以选择 了放弃,是因为这种风格不能使他进入那条艺术的“脉络”。

  2005年初,马良开始拍摄一个叫做“我的马戏团”的专题。在上海的弄堂里,他放置了一些仿制的马戏团道具, 请人扮演成马戏团演员:一个小丑孤独地带着一只牵线的木偶;飞刀演员将飞刀丢进了同伴的胸口;布老虎蹲在黄气球上,似 乎将有一跃;一个女演员在弄堂中喷火,红色的蝴蝶翩然而去。

  照片中的场景意旨含混复杂,让人想起法国摄影师贝尔纳·弗孔早期的作品。弗孔早期在摄影上的努力,是为了在照 片中重现他儿童时期的梦境。值得注意的是,马良的工作方式和弗孔也很相似:拍摄之前写好脚本,画好草图,再根据草图布 置道具,演员在导演的指示下进入取景器。

  与其说这是摄影,不如说,马良换了一种方式,在延续短片导演的角色。他将一台每秒数十格拍摄速度的摄像机,换 成了一台每秒钟可拍摄5帧的数码相机。最后,他将连续动态的影像,换成了单幅静止的照片,交给了市场——从前是某个企 业,现在是画廊老板。

  如果说这种工作方式中仍残存有传统摄影的某种属性,那就是:取景器前仍然是马良的眼睛,他胖乎乎的手指按下了 一台CanonEos20D相机的快门。

  不过,这种残存的属性也并不稳固。他已经准备在未来做某种尝试:自己来写脚本、画草图,其他的工作将由招募来 的工人完成。

  “现在我还没有找到能贯彻我意图的专业人士”,他解释说。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马良还不能肯定,如果舍弃掉“摄 影”二字,迎接他的会是艺术品收藏市场的笑脸,还是画廊老板的白眼。

  他举出了一个油画界正在走红的名字,也是他的学长。他说,他这位学长已经不再亲自作画,而是把构思绘成草图, 然后交给技术熟练而默默无闻的画工完成绘画。学长的成功显然让他感到振奋,并从中看到了自己尚未变现的渴望。

  背景与脉络

  现实中的马良,的确像是某一类中国艺术青年的某种缩影。自信,某种程度上自大;擅谈,某种程度上多话;一度愤 世嫉俗,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被承认;市场的承认到来时,又渴望成功来得更加猛烈些。

  他高度地评价了自己的从业经历:

  “我是中国短片导演中的第一块牌子。”后来他又补充道,如果他想通过广告短片挣钱,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月 入几十万,开奔驰宝马都可以”,他俯身向桌子上的烟灰缸,弹掉了一截烟灰,他冲人一笑,强调说,“真的”,继而自嘲地 说,“可我就是不喜欢这样的生活。”他躺回沙发,“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他贬低了这份工作本身。“如果我的工作能够和一件好的产品相结合,那当然是很理想的”,额头和眼睛都往外 突出的马良,评价广告短片导演这份工作时说,多数时候,他的工作是在为一泡大便镶嵌宝石。“我把它们打扮得很漂亮,珠 光宝气,可是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

  在谈论自己的照片之前,马良先行表达了他对“艺术和时代的关系”的看法:

  “为什么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会引起电影院里哈哈大笑?我做过导演,我知道,张艺谋让章子怡在《十面埋伏》里 死三次不是开玩笑。他是很严肃的,他甚至是想让观众哭起来;可是他没有成功。陈凯歌更不是开玩笑的,他怎么会拿3个亿 开玩笑,但是电影院里笑声不断,大家好像在看一出喜剧。张艺谋和陈凯歌没有搞清楚这个时代的背景。所以即使今天他们拍 那些真正严肃的题材,《幸福时光》、《和你在一起》,也是不成功的。他们已经落伍了。”

  这个光脑门的艺术青年用一只金属小环别致地把下巴上的胡须束成一束。他认为自己已经看清楚了这个时代的真实背 景。不继续画画或者拍短片而是选择摄影,也是与此有关:

  “搞艺术要进入一条脉络。”他雄心勃勃地说。这条脉络其实是艺术史。在滔滔不绝的谈话中,马良多次引用了本雅 明和苏珊·桑塔格等人对摄影的解释。他的意思是说:搞艺术就要做载入艺术史册的人物。老百姓通常将年轻人的这种愿望称 之为成名成家。在绘画和短片导演之后,马良终于找到了一条自以为通往脉络、成名成家的道路。

  拍预算一百万的照片

  在连续不断的谈话中可以得知,马良的生活中有三个沮丧的时刻。第一,广告片不能署名。从表情看,这件事似乎真 正伤害了他的自尊。据他说,他广为流传的一个广告短片在电视上播出后,他不得不忍受别人对这部短片的冒名顶替。第二, 别人否认他寄予厚望的照片是摄影作品。第三,照片的市场反应还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现在,他的生活中有三个兴奋的时刻。第一,摄影使他小有名声后,别人顺带得知他曾是个成功的短片导演。第二, 画廊老板肯定了照片的市场价值。第三,他过上了“少许经济拮据”但“激情旺盛”的“以前所向往的生活”。

  在言谈中,马良至少还透露出了三个愿望:照片能够卖得更好;拍摄一组预算开销上百万、需要使用数十名演员的照 片(这个愿望被质疑和《无极》的逻辑类似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做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

  他认为自己洞察了时代的“背景”。他有进入“脉络”的雄心。最重要的,他要努力找到一条现实的成功之路——那 条路叫摄影,或者今后还会叫其他什么名目。又有什么关系呢?-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