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百老汇大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1日15:08 新民周刊

  英国的校园和德国的先锋在这里都无关紧要。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中国都有它自己的。

  撰稿/沈 双

  在中国人看世界杯的时候,美国人在观看托尼奖的颁奖仪式。托尼奖是百老汇话剧
音乐剧的最大奖项。今年的最佳话 剧奖得主是英国老剧作家艾伦·本尼特AlanBennett的话剧《历史的孩子》(HistoryBoys);最 佳音乐剧得主是《新泽西的男孩儿们》(JerseyBoys)。我没看过最佳音乐剧,但是本尼特的话剧倒是一年以前在 伦敦就看过了。当时就觉得好,久久不能忘怀,同时又觉得它的英国味道很浓,没有想到美国的剧评家对它也是如此钟爱。

  这个话剧讲的是一个男校毕业班的故事。学生都是极聪明的中产阶级家里长大的孩子,但是学校考取牛津剑桥的比率 就是上不去。对此,老师们有两种态度。有一位老教师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认为知识本来就应该与升学无关。在课堂上,他 教学生大段地背诵英国的“

唐诗宋词”,也就是他们的华兹华斯、艾略特、布莱克等等,同时又教给他们五六十年代音乐剧里 面的歌曲,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表演。他教法语的方法,是让学生扮演成妓女和背着老婆出来偷情的汉子,一个人在另一个人 身上乱摸,正好复习了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别忘了这可是个男校。看一群男生在舞台上打情骂俏,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让 你忘掉这是课堂上学生做的练习,令你产生无穷的联想。

  实际上老教师的确别有企图。他看上了哪一个漂亮男生就把他带在

摩托车的后面,曾被人看到在红灯停车的时候对之 非礼。因此,他被迫辞职。

  他的反面是一个年轻的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对知识完全是一副功利态度,他是教历史的,笃信历史就是权力阶级用以 挟制无权阶级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他觉得中产阶级若想走入贵族学校的殿堂,就必须利用知识来编造与代表贵族利益的主 流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他认为一味炫耀文采在口试中是无法吸引牛津剑桥的教授的注意力的。年轻的老师也并不讨厌, 因为很真实。他自己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曾经假造了学历,根本不是牛津毕业生。

  我觉得英国人讲起校园的故事来没人能比。关键在于他们的校园文化绝不清纯。他们的校园里有着很黑暗的一面,十 几岁的年轻人对于阶层、等级、权力已经有了透彻的理解。这特别表现在班里最漂亮的一个男生身上,他好像生下来就知道如 何利用美色。他特别崇拜那位代课老师,因为通过这个老师,他得以把自己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权力之间直接的关系上升到 理论层面。但是故事最为动人的还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一位十六岁还没有脱去童声的男孩儿。他暗恋着班上这位最漂亮的同学 ,通过他的口我们了解到这群男生刚刚萌芽的性欲。最后,他也上了牛津,但是他拒绝长大,永远生活在少年时代。他患上了 抑郁症,但还努力和全班同学依旧保持联系。

  作者本尼特的个人经历和这个故事很像。他曾写到收到剑桥通知书的时候他正在打工。工作是装卸一桶一桶的啤酒。 我喜欢这话剧是因为它讲述的都是大的话题,但是态度却是个人的,隔得远远的,很平静,不恬噪。

  百老汇今春另一场大戏是布莱希特的《三分钱歌剧》。故事也是发生在伦敦的,虽然是德国剧作家的作品。这个戏的 感觉就很不一样。虽然是上世纪20年代末的剧本,现在看起来仍不失为先锋作品的称号。故事的主角是一个绰号叫“刀子” 的海盗麦克,通过他的口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无情的嘲讽。现在听起来还是很锋利。小时候看过布莱希特 的话剧,觉得很隔膜,好像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现在资本主义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也许布莱希特的口号性的语言 反而能在观众中引起共鸣——我看戏时这么想过。

  上月末回到北京,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在一些领域,当代中国的记忆很浅,只涉及到上世纪80年代。林兆华 的大戏《白鹿原》传达了十分典型的80年代情结。英国的校园和德国的先锋在这里都无关紧要。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中国 都有它自己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